棉花“紧缺”中缘何大量积压
为缓解今年国内棉花供需缺口,稳定市场,春节前国家发改委分两次共下发了239.4万吨棉花进口配额,两次发放时间相隔不足一个月,这在往年是没有过的。一季度我国就进口棉花111.7万吨,是去年同期的4倍。
因进口棉报价比国产棉花每吨低1700多元人民币,价格上占尽优势。加上国外棉商直接发货到中国的保税区仓库,即使还没有通关,实际上已对国内棉价造成“打压”,目前的国内棉价远远低于三大棉区去年的收购成本。
尽管国产棉积压与大量外棉涌入有关,但统计数字不实的误导作用也不容低估。
从报道和公布情况看,尽管国内各涉棉机构发布的数据口径不一,但大都称缺口在400万吨左右。对此,山东德州银龙棉业集团副总经理焦念德认为,我国棉花存在缺口是事实,但是否有这么多还值得商榷,“出自一些职能部门的缺口数据是专家和官员们在办公室根据纺织企业的产能和其他各种数据推算出来的,这样的结果不可能让人放心。”
而一些棉区的官员和棉花经营企业对此数据更是心存疑虑。他们认为去年国内三大棉区的棉花经营企业敢不计成本收购,就是因为过分相信权威机构放出的巨额产需“缺口”信息。新疆供销社副主任吕永民说,一些失实数据不仅使得棉商错判形势,还影响到国家近年对棉花市场的调控政策。
“过去是三分统计七分估计,现在估计的比例更大了,国家要对棉花市场调控,就要先搞清供求状况,可实际上要搞清楚,谈何容易”,吕永民不无忧虑地告诉记者。特别是近两年异军突起的民营棉花经营企业,为了逃税,少报收购量已是公开的秘密,也直接影响到统计工作。
而各产棉区普遍存在的“帮忙田”也加大了统计数据不实的可能。所谓“帮忙田”,就是未上报、却实实在在种了棉花的耕地。产棉大县玛纳斯每年上报的棉花种植面积为40多万亩,而实际上高达50多万亩。玛纳斯县农业局局长邵玉说,目前这种少报种植面积的现象在新疆各产棉县都不同程度存在。据此看来,新疆棉花产量可能不止目前的190万吨。
不仅如此,原国有棉麻系统企业同样存在收购数据不实的问题。新疆棉花产业集团的一位管理人员透露,这家新疆最大的棉花经营企业称去年购棉26万吨,其实有五六万吨是在企业内部的调销中被重复计算。
“不管是国有企业虚报,还是民营企业少报,各级统计部门和国有企业的数据不实可见一斑,决策部门据此作出判断难免失准,由此造成的混乱自然难以避免”,吕永民认为,由于棉花领域虚报瞒报现象较为突出,因而在外棉与国产棉博弈的关键时期,政府应建立客观、准确的数据统计系统、预警系统,确保信息发布及时、系统、准确,保障我国棉花产业稳定、持续发展,降低棉花生产、经营和决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