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鸡”咋就变成了“金凤凰”
“有了免检资格,企业生意就没有淡季旺季之分了。”近日,刚刚签订了300万元期货合同的山东武城华兴棉业集团董事长王新军高兴地说。
发棉花财的不光是王新军。山东省武城县杨庄乡位于县城西南部,棉花加工业是该乡的主导产业,全乡拥有棉花收购、加工企业226处,棉花深加工企业29处,从业人员1.4万人,年可加工棉花32万吨,棉花收购面覆盖省内外40多个县市,皮棉远销16个省市,年实现产值28亿元,利税3亿元,创造社会效益5亿元,占全乡财政收入的90%以上。华兴、华一等近20家棉花加工企业被列入全国乡镇大中型企业行列,该县也被授予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
这一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上世纪90年代,杨庄乡的棉花加工企业只有十来家。由于管理松散,企业质量意识不强,设备简陋、技术落后、操作人员水平不高等原因,掺杂使假现象也时有发生。当时短绒棉的价格每吨在2000~3000元,而每吨棉花的价格已达1.7万元左右。企业各自为战,又因市场货源紧缺,各家企业相继开始了掺杂使假的“活计”,个别企业短绒棉掺入棉花量高达1/3,该乡棉花加工市场秩序一度陷入混乱状态。
为了杜绝此行为,乡镇党委政府多次联合质量技监、工商等部门进行查处,企业也开始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经常是白天大门紧锁,没有任何加工迹象,而在晚上进行加工。乡镇党委、政府、职能部门白天、晚上扛着木梯分组蹲守在企业门口,发现加工迹象,随时准备翻墙跳入逮现行。华兴棉业集团前身华兴棉花加工厂就是其中的一例。2000年10月,因在棉花中掺入大量短绒棉,被国家、省市纤检部门进行联合查处,被罚了26万元。
事情发生后,德州市质量技监局立即成立了专门机构,一方面责成该市纤维检验所从抓基础、抓源头、抓思想入手,在工作思路上找突破,在市场所需与企业所为上寻结合。他们在广泛宣传国家棉制品政策的同时,逐步加大了人员培训力度。几年来,每年办培训班2~3次,对企业负责人、技术管理人员分期、分批、分侧重点讲解国家对棉制品相关要求及棉花加工过程中的技术知识。为了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零距离,该局还多次主动将培训班办到政府驻地、企业车间。此举大大提高了企业负责人和技术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管理水平。
为引导当地企业抱起团来打市场、创品牌,在德州市质量技监局的指导下,杨庄乡先后建立起了棉花市场管理委员会,成立了棉花行业协会,在指导企业进行相互监督、自我监督的基础上,实现网上信息共享,在价格、销售等方面给予帮助,使全乡棉花企业很快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2001年,华兴棉花加工厂等11家企业第一批获得了山东省人民政府棉花收购加工证书。2004年,该企业更名为华兴棉业集团,成立了综合性棉业集团,下辖 6个棉厂、1个纱厂,年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成为了行业的领头羊。为适应国家棉花体制改革,进一步引导企业走标准化、国际化、信息化道路,2005年,华兴棉业集团首批引进400吨打包机,应用了条形码实施系统,进入了全国公检试点单位行列。由此该集团棉花获得了免检资格,无需检验直接进入期货市场。近年来,先后被授予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德州市人大代表的华兴棉业集团董事长王新军激动地说:“在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帮助下,企业由‘土鸡’变成了‘金凤凰’。”
有效的监管,高效的服务,不仅促进了当地棉花行业的发展,而且吸引了许多相关行业纷纷来该乡落户。目前,杨庄乡与该县老城镇制订的基地发展规划正在实施中:在杨庄乡幸福路上建设百里银棉长廊,兴建棉纺城、织布城、浸出油城,三城建设规划占地3.6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6亿元,其中,棉纺城投资3亿元,建成后纺纱规模可达60万纱锭;织布城投资1.4亿元,目前,华达棉纺织有限公司等两个投资过5000万元的织布项目已竣工投产;浸出油城投资1.6亿元,建设浸出油厂、榨油厂16家,现已有宏达等7家油业公司入园开工建设。三城建设工程竣工后,杨庄棉花加工基地将形成以幸福大街与银山路为坐标、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棉花综合加工贸易区,成为全国知名的棉花产品深加工区。届时,入城企业达170家,三城棉纺能力达到20万纱锭,年可收购加工棉花20万吨,加工籽棉30万吨,累计利用外地资金1.8亿元,转化劳动力8000人。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