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进高成本时代 转变阵痛期要两三年
新华网上海7月30日电 “以高油价为代表的高生产成本时代已经来临,长三角必须尽快从以往的低成本竞争力导向,转为创新竞争力导向。”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社会咨询中心主任田伯平说。
作为“十一五”开局之年,2006年上半年的经济形势具有一定的风向标意义。一直领跑中国经济的“长三角”快车,在继续享受速度快感的同时发现,在高昂的油价面前,“油门”踩得有些力不从心。
这一轮全球范围内的能源价格上涨始自2001年,到今年5月达到最高峰。受此影响,国内企业生产成本全线上扬,今年1-5月,我国有色金属价格较上年同期上升44.7%,成品油价格较上年同期上升26.8%,天然气价格较上年同期上升15.8%。
统计显示,今年1-5月,江苏省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升了7.5%,其中燃料和动力价格上涨了15.7%,工业生产成本总体上升了29.8%;浙江省上半年燃料动力类购进价格上涨了12.4%,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购进价格上涨28.5%;上海市上半年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了11.1%和8.4%,化工材料和电料价格分别上涨12.3%和8.1%,涨幅同比提高了4个和7.7个百分点。
“石油、铁矿石、铜等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带动了交通运输、家用电器、装饰材料、木材制品、电力、供水以及部分农副产品价格的全线上涨,这是10多年来没有发生过的现象,有可能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田伯平说。
目前,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结构仍以制造业为主要支撑,产品大部分都是技术成熟、供大于求型,价格上涨的空间不大。“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是大部分企业的现状,对高成本的消化能力极其有限。江苏、浙江、上海三地的统计数字皆表明,原材料、燃料价格上涨幅度明显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
冯玮华是绍兴市一家纺织企业的业务员,他告诉记者,由于上游石油价格飞涨带动化纤等原材料价格攀升,工厂生产成本大约增加了3%-5%,加上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影响,企业利润摊薄,很多订单根本无利可图。
上海的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3.2%的企业认为,高企不下的生产成本成为经营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二季度,企业生产成本景气指数仅为54.9,比一季度下降31.6,比去年同期下跌27.3,位于各项景气指数跌幅榜首。
“高生产成本时代的来临,对长三角而言并非不是好事。”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说,“它将逼迫长三角加速转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事实上,正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资源、能源以及劳动力价格的低廉,企业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革新就能在市场上生存。高成本将使一些低技术含量、高能耗的企业逐渐被淘汰。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维指出,长三角区域转型要着眼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思维竞争,把经济增长的基础从增加投入、消耗资源转移到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对人力资本的充分利用上,使智力和创新力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动力燃料。
“长三角亟须从低成本为主的竞争导向,转为以创新力为主的竞争导向。”田伯平说,“这个阵痛期至少需要两三年。但就像春蚕在吐丝成茧之前要蜕皮一样,长三角必须为成长付出代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