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进口配额争端背后:国产棉出路左右大局
背后速读
让棉花收购企业颇为不满的是,以美国为首的国际棉花之所以价低是因为美国政府给予当地棉花以巨额补贴。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棉花和国际棉花必然就不在同一竞争水平上
7月4日,国家发改委召集利益各方举行了“棉花会”,用以协调棉花配额的问题。事后来看,在这场持续了一整天的“棉花会”上,多方分歧严重。
有接近决策层的官员表示:“总之配额肯定是要增发的,否则真的出现棉花缺口、纺织工业受到影响,这个责任谁也担待不起。”
配额之争
入夏以后,增发棉花进口配额的各种传闻就不曾消停过。
“当时市场上出现的增发传闻有三个版本。”中国第一纺织网、市场分析师陈晓燕女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第一个版本说国家将增发30万吨配额,另一版本为100万吨,传闻最大的则达到了170万吨。
一种与之相应的说法是,当时市场上流通的1%税率的关税内配额已经涨到了1500元/吨,连5%税率的关税外配额也涨到1000元/吨左右。
增加配额的说法,当即招来棉花企业的反对。中国棉花协会在其网站上表示,目前国内棉花资源已经能够满足供应,无须再增发配额。
但7月24日,国内某大型纺织企业集团外经贸业务处赵处长向记者陈述了纺织企业呼唤增发配额的理由,“有每吨14000元的棉花我不买,我去买每吨14500元的棉花,这可能吗?”
纺织企业要配额,棉花企业拒绝配额,中国第一纺织网分析师、“小马在线”主持人小马分析说:“剩余的棉花库存将‘砸’在手里,即使销售,也将面临巨额亏损。”
“棉农利益”引起关注
纺织行业与棉花经营企业的这次配额之争,最初可回溯到今年5月。
当时,国际棉价每吨要比国内棉花便宜1500到2000元。但随着国内纺织企业发出增发棉花进口配额的声音后,棉花企业表示,一旦增发棉花进口配额,将损害棉农利益。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损害棉农利益”的说法经由媒体报道后,很快引起了高层关注,7月,由国家发改委撰写的当前棉花形势分析报告上交到国务院。
“增发配额,国内的棉花必将受到一定影响;反之不增发,不仅棉花缺口无法解决,而且国内纺织行业的竞争力(国内棉价均高于国际价格)必将削弱。”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分析了其中的难处。
但增发棉花进口配额,国际上低价的棉花必将冲击国内棉花产业。自此,保护国内棉花产业与保持国内纺织行业竞争力成为配额增发问题上的一对矛盾。
事实上,今年年初国家已经先后两次发放了棉花进口配额239.4万吨。其中一次是关税内配额89.4万吨,一次是150万吨关税外配额(也即滑转税)。从海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来看,上述配额发放之后,国内棉纺企业开始大量进口棉花。直到今天,仍然有声音认为,上述两次配额的发放,影响了国内棉花的销售。
协调会一开再开
从2001年开始,随着国内纺织工业生产规模扩大、出口剧增,棉花“缺口”问题越发凸显。
按照入世的承诺和当初政策设想,国家对棉花进口实行配额管理,每年定期发放一定数额的棉花进口配额以缓解缺口,此举短期是为了保护国内棉花企业发展壮大、避免国际低价棉冲击;长远来看则是为了保护国内纺织行业的安全生产。
但从后期的发展来看,这一举措在棉花企业和纺织企业之间积累了矛盾。为调解这对矛盾,相关的协调会也一开再开。
颇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发改委7月3日在京召开的“新疆棉销售专题会议”。这次会议为期三天,纺织业和棉花经营企业对是否发放进口配额意见分歧很大,地方发改委意见也不一致。
7月10日,在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棉花企业、棉纺织企业峰会暨市场衔接会上,国家发改委称,“目前配额还不会发放”,不仅如此,国家发改委还鼓励“纺织企业要多买国棉,尤其是新疆棉”。
“其实目前国内仍有大量存货的就剩下新疆。”有知情人士透露。据《棉花导刊》报道,截止到6月份,新疆棉仍有92万吨没有销售,其中有60万吨仍未出疆。
华中棉花交易中心副总经理马健也证实了上述说法。他还分析了新疆棉销售不畅的一些原因。“新疆棉销售由于前期收购从农发行贷款,所以其后销售也要受其监控,必须是先付款才能提货;从结算来看,新疆棉是按公订重量结算,例如10吨毛重,还要加上国家规定许可的每吨棉花可含8.5%水分、2.5%杂质,最后下来10吨的棉花得付11吨左右的钱,而国外是直接用毛重扣除皮重后的数量结算;此外,交通运输不畅等原因也制约着新疆棉的销售。
“买一送一”的无奈
但国家发改委鼓励购买新疆棉的号召在市场反应并不积极。
多位市场人士均表示,新疆棉存在诸如“付完钱如果棉花涨价了休想提出货来;反之降价了却仍然按原价卖给你”。时下,大家都在等待着进口配额发放后能买进更便宜的棉花。
但在上述知情人士看来,只要新疆棉问题不解决,增发配额显然也难以提上日程。
一个现实是,由于含糖量较高,新疆棉进入夏天后需求不高。此外,夏季生产淡季的现实也使得纺织企业减少了棉花需求。自此,棉花配额增发似乎陷入了僵局。
“一些纺织企业(用棉)是用一点买一点,手里没有库存。”马健表示,这样一来谈判拖得越久,对这些纺织企业就越发不利。而期货市场上的棉花价格也开始随之摇摆。
中国第一纺织网“小马在线”指出,“当前棉花进口配额是否发放,其本质属于纺织企业、存棉企业、发改委政策部门、农业部和棉农等利益群体的一场智慧的较量,如何在不导致各方利益受损的前提下,增发进口棉配额,无疑是一种考验……”
事后来看,这一评论无疑体现出了相当的先见性。7月下旬,市场上传出了“买一送一”的消息,即凡购买一吨新疆棉花者,国家相应发放一吨棉花的进口配额。
发改委已经向国务院提出了增加棉花进口配额的请示,其中包括购买一吨国棉奖励一吨配额的制度,但目前还在等待国务院的最终批复。
新疆棉滞销成因
上述消息刺激了纺织企业的观望心理。
消息传出后,纺织企业开始等待“买一送一”具体操作方案出台。
“如果棉花配额不增发,国内棉价又远远高于国际价格的话,导致的另一个局面就是国外的低价棉纱很快就会进入中国。”有国家发改委官员不无担忧地告诉记者,一旦国内纺织企业受到冲击,接下来棉花企业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就当前现实来看,新疆棉的出路问题已经成为左右进口配额能否增发的关键。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疆棉滞销很大程度上是信息滞后、决策不当造成的。陈晓燕表示,从往年的情况来看,棉花在春节、“五一”时上涨已经成为惯例。但今年春节之后,国内棉花除了在节后有了一个短时间的上扬外,其余大部分时间处于震荡下行态势。
国内最大的纺织企业——山东魏桥纺织企业集团在今年2月27日以后的短短一周之内,连续三次下调棉花采购价,累计下调幅度达到500元/吨。
一些及时出手的棉花企业赚了一笔,未及出手的企业不得不面对棉价下跌、亏损的事实。但马健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差价还不是造成棉花企业亏损的最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棉花每存放一个月,每吨就会增加100元的库存成本,时间存放得越久,亏损就越大”。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新疆棉之所以亏损滞销是因为“价高时舍不得买,价低时又不甘心抛”。
取消配额设想
有知情人士表示,因决策不当遭遇亏损的棉花企业也伸手向国家要政策。
因为这些企业收购棉花都是从国家农业发展银行贷的款,一旦销售成问题,最终必然导致银行坏账。据业内人士透露,2001年时国家曾对以前的账进行划分,即2001年以前的坏账由国家来承担,此后产生的坏账就由企业自行承担。
但多年后来看,这种账目上的划分并没有彻底划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上述人士看来,反对增发配额者大都是以非市场的眼光来看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企业都算不上是真正的市场主体。
一个消息是,在7月4日举行的那次棉花协调会上,国家发改委针对当前的棉花进口配额问题讲了四点意见。首先,棉花企业要尽快卖,纺织企业要尽快买,以减缓资金压力和生产缺口压力;其次,要从整个产业链条来考虑问题而不是仅看到其中的某个环节,因为一旦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其他环节也会受到影响;此外,棉花价格不要只盯着国内,更要看到国际价格;最后,棉花调控要用市场的手段来解决,而不是行政手段。
“从长远来看,取消配额是最好的处理方式。”上述人士表示,取消配额就是取消了非贸易手段,接下来就会相应要求降低关税税率,“当关税降到最低直至取消就达到了真正的自由贸易”。还需提及的是,作为配额管理制度的一个衍生产品,倒卖配额已成为业内的一个公开秘密。
但现实的情况是,取消配额的呼声绝非一日,但问题在于配额取消后如何保护棉农利益。
断了“逼宫”念头
事实上,让棉花收购企业颇为不满的是,以美国为首的国际棉花之所以价低是因为美国政府给予当地棉花以巨额补贴。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棉花和国际棉花必然就不在同一竞争水平上。
“但我们要保护的是棉农的利益,而不是某些企业的利益。”上述人士如是表示。据他透露,国家发改委目前正在考虑对现有的粮食补贴制度进行改革,而这对于棉花等农产品补贴制度无疑也是颇有借鉴价值的。
这一改革思路是,国家制定出一个粮食标准收购价,如果市场价格(新粮出来后前三个月的平均销售价格)低于标准价,则国家以每个省的商品粮数量予以相应的补贴。指标先到省然后再由省分配里县。具体到县里后,县政府就按农户前几年的产量核算出生产的商品粮(扣除自用部分),然后按差价进行补贴。与此同时,核算出来的补贴数量还要在村里进行公示,村民均无异议后才予以发放。
“不管棉花价格怎么变动,农民收入都可以得到保障,同时也省掉了许多中间环节。”在上述人士看来,这种思路另一重大突破还在于,能够让棉花价格真正发挥出配置资源的作用,激发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意识,并断绝了一些企业动不动就向国家要政策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