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集团总裁:制鞋行业亟待实施名牌提升战略
自今年4月7日开始,欧盟对中国产部分皮鞋征收临时性反倾销税,并采取了渐进式的时间表:4月7日至6月1日征收4.8%,6月2日至7月13日征收9.7%,7月14日至9月14日征收14.5%,9月15日起征收19.4%。自反倾销税开征以来,我国皮鞋出口量开始回落,纷纷寻找各种办法规避风险。
面对反倾销税率提高带来的风险,中国鞋业应该如何应对?出路又在哪里?近日,记者对国内知名制鞋企业双星集团总裁汪海进行了专访。
汪海认为,当前我国制鞋业面临七大弊病。
一是受宏观经济的影响,投资过热,盲目发展,造成供过于求,使工厂开工不足。不管是个体的、改制的,还是正在发展的都受过热的影响。
二是制鞋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当前鞋厂招收女缝纫工比较困难,男缝纫工因工资低、劳动强度大,人员流动性很大,导致企业内部人才匮乏,管理和人才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
三是“四低”的问题,即低水平、低档次、低质量、低价位,造成市场上和经营中的无序竞争。出口方面,企业之间相互压价竞争,国外商人从中得利。
四是品牌意识的淡薄。近两年质量抽查显示,产品合格率仅为52%多一点,档次、价位过低。
五是企业经济效益低,技术投入少。在制鞋行业中,多数企业靠低水平生产,低价格微利保本经营,全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很低。企业缺乏技术改造能力,装备无法更新,人才难留,适应不了当前鞋业制造技术的发展。
六是企业生产集中度低,竞争能力差。制鞋行业的“合理分工,专业生产”格局缺乏行业的有效引导。由于制鞋行业产品本身的特点,专业化生产要求高,社会配套程度高。但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各自为战,技术力量、生产能力分散。
七是产品科技含量低,出口次序混乱,低价竞销严重。尽管我国鞋类产量和出口量很大,但技术创新、开发设计力量薄弱,自主知识产权较少,大部分产品属于来料加工。国际鞋类中低档市场正面临着越南等新兴鞋类生产国的竞争。
汪海认为,面对反倾销税率提高带来的风险,我国制鞋行业亟待实施名牌提升战略。
首先,贸易摩擦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将继续存在并且日益激烈。今后,摩擦是一种正常现象,对待贸易摩擦首先要有平常心,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其次,中国制鞋业近年培育和创造了不少国内知名品牌,但在国际竞技台上,中国鞋业仍欠缺竞争力。为此,应继续强化品牌意识,有条件的制鞋企业应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投入,努力开发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并在产品设计、功能性、款式和舒适度等方面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和设计方法,改善产品的内在性能。再次,还应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安全生产意识,进一步强化环保意识。
在实施名牌战略,提升品牌形象方面,要吸纳新技术,提高产品档次,企业要从制造提升到创造、创新,从国内名品牌提升到争创国际名品牌,要从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提高。发挥行业大型骨干企业的龙头作用,在新一轮的制鞋产业转移重组联合中,提高向知名品牌的大集团和产业区的集中度,不断提升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政府还应通过组建“鞋业工业园”加以支持引导。
中国鞋业应停止恶性竞争,建立中国制鞋联盟。要强化以人为本和以质量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和技术创新,积极推行国际标准的质量认证、环境认证和社会责任认证,培育和打造自己的优质名牌。
此外,重新修订制鞋产品质量授信实施办法、相关质量授信技术条件,扩大产品质量授信范围,使更多的会员单位参与活动,促进制鞋产业升级,带动行业创新提质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