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轻纺业上演纺织"群城记"是福是祸?
有"世界布市"之称的浙江绍兴"中国轻纺城"日前在上海宣称,正在推进庞大的升级改造计划,旨在打造新的"国际纺织之都"。
绍兴县打的其实是一场"卫城战"。眼下,十多个规模宏大的"轻纺城"正在长三角现身或正在诞生,开始与绍兴"中国轻纺城"争锋。长三角掀起的轻纺业"造城热",究竟意味着低门槛下国内纺织市场的过度膨胀?还是预示着我国纺织业的"又一春"呢?
长三角正在上演纺织"群城记"
目前,长三角地区轻纺业的"造城运动"惹人注目。仅无锡市就有"两城":"新世界国际纺织服装城"和"东方国际轻纺城"。据不完全统计,包括浙江长兴轻纺城、海安苏通国际轻纺城、上海杨浦国际家纺城、上海枫泾服装城、吴江国际纺织城、常熟国际服装城、苏州相城国际服装城、高邮黄氏国际服装商贸城等在内,目前长三角地区已建或在建的"轻纺城"项目有十几个,投资总额逾100亿元,占地面积超过5000亩。
正在长三角地区上演的"群城记",似乎预示着传统"布市"的新一轮崛起。去年以来,由于纺织品市场不断传出利好消息,各地兴建轻纺城的积极性陡增。要提升,就造城;要造城,就造大。近年来新建和在建的大小10多座纺织服装城,动辄拥有上百万平方米的规模,几乎每个都宣称自己将成为"业内航母"。
"造城"门槛低,风险却很大
"造城运动"凸显了我国纺织业的风险。业内人士指出,我国纺织业门槛较低,市场非理性的过度膨胀势必带来新一轮恶性竞争。
根据WTO的有关规定,从2005年1月1日起,所有纺织品和服装的进口配额取消,外部因素引发了纺织企业产能扩张的冲动;而国内,自2005年起中央对房地产投资实施宏观调控,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寻找商业地产开发新途径,轻纺城遂成首选。轻纺业"造城运动"之火越烧越旺。
市场人士担心,在"内忧"频现、"外患"未消的背景下,大规模地进行低层次重复建设,最终将导致市场疲软,场内资本失去活力,内在风险加大。具体地说,生产、销售不配套以及出口渠道不畅,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轻纺业的从业风险。人民币实行浮动汇率机制以来,基本呈现持续的、单向的升值态势,对纺织品、工业品等微利行业产品出口的影响较大。仅就浙江省来看,上半年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增长18.1%,低于出口总额增长11.5个百分点。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也削弱了纺织品出口的竞争力。同时,欧美相继设限也给我国纺织工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业内专家指出,在这样一个时期,大规模的"造城运动"隐患多多。
给轻纺"造城热"降降温
作为我国纺织业的"龙头老大",绍兴"中国轻纺城"有完整的产业支撑和强大的市场支撑,它完全可以举着"亚洲最大的轻纺面料交易市场"的"权杖"前行,但现在,它也不得不开始转型: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造和业态创新。绍兴"中国轻纺城"的适时转型,对未来轻纺业的发展前景有预示意义。
绍兴县县长冯建荣说,绍兴县化纤原料产量占全国的1/7,化纤面料产量占全国的1/4、出口占全国的1/3。"中国轻纺城"现在经营面料近3万种,日成交额超过8000万元。全国40%的纺织产业为"中国轻纺城"配套,全国的化纤面料有一半在此交易。无论是生产规模、市场销量还是产业链的完整性,"中国轻纺城"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尽管如此,绍兴还是毅然走出规模扩张、粗放型增长的"围城",准备借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成功经验,不断细分市场、创新业态,利用现代通信信息技术,推进现代化、公司化交易,让"中国轻纺城"成为全国纺织行业的人才技术集散地。
"光上规模不行,不完成产业'升级',不构筑符合现代交易模式的市场、业态,路只会越走越窄。"绍兴"中国轻纺城"管委会的一位负责人说。目前,集服装、服饰、辅料市场和技术市场、会展中心3项功能于一体,旨在构筑集群化现代专业市场的"'中国轻纺城'内涵式增长改造"已启动。
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沈安京说,轻纺"造城热"实质上是在相互同构业态、简单比拼规模,是典型的粗放型增长。作为行业"老大"的绍兴"中国轻纺城"的转型,其实是在谋求产业升级新路,对至今仍在迷恋"造城运动"的盲目扩张发出了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