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中国细毛羊出路何在?——访农研中心赵玉田


http://www.texnet.com.cn  2006-08-03 10:56:55  来源:农民日报 收藏
华兴纱管

  细毛羊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世界羊毛的最大消费国,平均每年在国际羊毛贸易中进口量最大,都在20万吨以上,最大进口量超过30万吨;中国发展细毛羊产业有得天独厚的市场,它在世界上的羊毛加工能力最大,具有世界洗毛、毛条制造、毛纱及布料制造和最大的服装加工四大基地之称,可以说,羊产业在中国农村、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中国的细毛羊产业并没有因此而发展起来,反而在1995年后连续7年萎缩,主产区细毛羊存栏大幅度下降。就此问题,近日,记者采访了近年来从事羊毛产销及加工技术经济研究的农业部农研中心副研究员赵玉田。

  记者:养羊业是我国畜牧业的传统产业,那么我国羊毛生产的状况是怎样的?

  赵玉田:历史以来,国内羊毛生产就不能满足加工需求,一是国内羊毛生产总量不足。国内每年加工量约50万吨左右,每年生产量29.4万吨,只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量的60%。二是国内羊毛生产结构性供给矛盾突出。国内羊毛生产分为粗毛和细毛两大类,国内细羊毛需要量在30-40万吨,实际生产仅10万吨,只能满足市场需求的25%-33%;国内纺织业对70支以上的细羊毛需要在增长,但中国细羊毛生产的主体是64-66支。

  中国羊业在发展,但细毛羊存栏在下降。2002年羊存栏总量3.16亿只,比1991年增加1.06亿只,增幅为50.5%;绵羊存栏1.44万只,增加3300万只,增幅为30%。在同一时期细毛羊、半细毛羊数量从1991年的4746万只下降到3075万只,下降1671万只,下降35.2%。据对细毛羊主产区新疆伊犁州细毛羊存栏情况调查,原来全州细毛羊存栏总数约234万只,目前仅存72.78万只,下降69%。中国细羊毛主产区为新疆、内蒙古吉林三省(区),占全国产量的70%;半细毛产区为内蒙古、山东河北青海四省(区)约占全国半细毛产量的60%;上个世纪70-80年代中国的细毛羊曾在全国26个省市改良生产,目前农业省区细毛羊所剩无几,如山东仅存3万只左右。此外,中国羊毛自给能力也在下降。

  记者:细毛羊在养羊业中占重要位置,细毛羊业的发展状况,是我国养羊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标志。既然中国羊产业在发展,为什么细毛羊产业就上不去呢,究竟是什么阻碍了细毛羊的发展?

  赵玉田:首先,农民不愿养。由于羊毛与羊肉比价不合理,农牧民觉得养细毛羊不合算。70年代细羊毛价格与羊肉价格的比价为3∶1,1998年倒转为1∶2,农牧民基本放弃了对细毛羊的改良和养殖,细毛羊产业岌岌可危。2002年以后,细羊毛价格有所回升,毛肉比价变为1.3∶1,农牧民饲养细毛羊的积极性才稍微有所恢复。从经验上看,细毛羊饲养管理要求高,农牧民倾向于耐粗放的土种羊。细毛羊对中国草原恶劣气候、草场条件及牧民粗放经营方式不适应,产羔率低,死亡率高,要求管理精细;而土种羊虽然个体小,毛价低,但成活率高,肉质较好,耐低温和粗饲。所以,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农牧民会转向土种羊的养殖,从而在细毛羊产区形成可怕的“倒改”,即用土种公羊与细毛羊杂交,杂交后代产毛性能下降或完全消失。“倒改”具有不可逆性,意味着品种基因的消失,也意味着几十年的投入从此没有产出。

  其次,企业不愿用。中间过程上,流通渠道混乱,检验标准不一,交易方式原始落后,缺少统一的交易平台。国外羊毛采购只要到一个拍卖市场即可有多种原毛供选择。但中国的羊毛流通渠道原始、落后,且头绪繁多,过于复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很多毛纺织企业想购买国毛竟然不知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即使找到货源,纺织企业在购买时也心存疑虑,因为羊毛商出示的检验标准让纺织企业不敢信任。纺织企业对国内洗毛企业洗净毛质量不放心。中国的羊毛大多被大小商贩从牧户直接买走,然后到小型洗毛企业洗净后再到市场销售。这些小型洗毛企业加工费用较低,但设备落后,工艺简单,这些洗毛企业的洗净毛多由企业自己提供标准说明,大型纺织企业生产高档产品根本不敢采购这样的洗净毛。很多纺织企业担心如果出现质量纠纷,难以处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即使进口羊毛价格比国产毛每吨高出10000元左右,企业仍不用国毛。

  记者:国毛质量不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产生这种差质量的原因是什么?

  赵玉田:国产羊毛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第一,净毛率低。国外一般在70%左右,中国净毛率在35%-70%之间,大部分在40%左右,泥沙、草杂含量高,先进的洗毛厂和大部分生产高档产品的纺织企业不愿意用;第二,长度不足。国外羊毛长度一般在75毫米以上,中国羊毛长度在65-75毫米之间,以65毫米居多,长度差异大,纺织厂不愿用;第三,细度偏粗。国外羊毛一般在70支左右,而且毛很均匀,中国一般在64和66支,且每一批羊毛品质差异大,纺纱厂不愿用。此外,国毛未经分级处理和客观检验也影响企业的购买。国毛收购被小商贩垄断,乌毛混等收购计价,牧民欢迎,但企业不欢迎。

  中国羊毛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首先在饲料营养方面。中国大部分草场“三化”面积扩大,草场毒草蔓延,鼠害严重,产草量及载畜量下降。由于牧区靠天养羊,黑灾、白灾不断,没有常年均衡的优质饲草保障与供应,众所周知的“夏肥、秋壮、冬消瘦、春死亡”的循环规律在牧区并没有得到完全的改变,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样的循环规律不仅导致存栏下降,同时还导致了羊毛质量下降,如饥饿痕、短毛等。也正是由于中国草原和气候状况,外国专家认为中国除极个别地区外不可能大量生产好的细羊毛,永远无法与澳大利亚竞争,而我们不同意这种说法。其次是品种改良问题。在我们调查的所有牧区,均发现“正改”停顿,“倒改”成风。中国细毛羊经过了50年的改良,现有5个细毛羊品种。但有些产区已经多年未引进外血,最长的达17年没有进口种公羊,造成品种退化,羊毛变粗。由于土种羊、肉用羊与细毛羊杂交,形成倒改,肉羊几乎“吃掉”细毛羊。这些因素导致羊毛混杂,粗腔毛和干死毛增加。有些县原来66支占50%,目前只占30%。

  记者:针对目前我国细羊毛产业的问题,您觉得中国未来羊产业发展的意义在哪里?发展对策是什么?

  赵玉田:中国发展细毛羊产业在中国农业及畜牧业中并非是一个大的产业,但它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是可以有效解决国内羊毛供需矛盾,在数量和质量上填补供求缺口;二是细毛羊从牧区向农区的转移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减少对草原的压力,实现草原生态平衡;减少粮食产区卖粮难的压力,充分利用土地及植被资源,增加农牧民收入;三是解决羊肉市场供应不足问题,改变肉类消费结构,保障市场健康食品供应;最后它的发展还可以解决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边疆稳定这些重大、深层的问题,因为目前,中国的细毛羊生产主要集中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另外,要发展我国细毛羊产业,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发展农区细毛羊产业,转变饲养方式。一是农区有大量能量饲料资源(粮食和秸秆);二是农区气候条件较好,可提高羊羔成活率;三是农区舍饲可人为控制饲养环境,提高羊毛质量;四是农区具备蛋白饲料种植的条件,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种植优质豆科牧草,消除饲料营养对羊毛质量的不利影响。

  第二,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实行产业化经营。中国缺少养羊业的龙头企业,只有龙头企业才可以实行“七统一”管理,即统一品种改良、统一饲料供应、统一饲养管理标准、统一疫病防治、统一机械剪毛、统一分级包装、统一收购、统一上市拍卖。而“七统一”是提高羊毛质量的关键;龙头企业可以统筹考虑和平衡毛肉市场,防止毛肉竞价对羊毛产业的冲击。龙头企业不单纯以生产毛为目标,还要考虑在保护羊毛产业的前提下,公羔、淘汰羊及羊肉的经营。

  第三,加强细毛羊改良,推广毛肉兼用品种。只有加强品种改良工作才能解决细羊毛结构性供给矛盾,解决纯种细毛羊发展与肉羊的矛盾;种羊场要适应羊毛和羊肉两种产品市场变化,推广毛肉兼用型种羊。

  第四,稳定细毛羊生产能力,有计划利用土种肉羊优势。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有计划的在某一季节对部分细毛羊基础羊群进行肉用杂交,但不改变细毛羊综合生产能力。

  第五,推广新的饲养技术,提高洗净率。推广绵羊穿衣,合理设计棚圈,保证羊毛清洁。

  第六,推行拍卖制度,实行优质优价。羊毛产地规范分级整理、客观检验确保羊毛质量;拍卖改变价格形成机制,客观反映优毛优价,体现羊毛价值,引导农牧民改良方向;规范的羊毛拍卖,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维护供需双方的利益,提高加工企业使用国产羊毛的信心。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黄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细毛羊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要闻
进入要闻>>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