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资源提价能耗反升双轨制阻碍成本效益
据国家统计局等机构8月1日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今年单位GDP下降4%左右的目标很难完成。
这一现象意味在单位能耗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标并未达成,而政府所倡导的环保与节能型社会在现实中遭遇极大阻碍。
障碍来自于资源定价体系不完善、垄断行业对于资源价格波动不敏感,以及地方政府惟GDP为上的政绩考核体系威风仍在。
以往总结中国高能耗型经济,结论之一是我国能源价格过低,导致企业任意挥霍资源。但近年来,随着能源价格市场化呼声渐起,煤炭、电力等能源价格一涨再涨,为何能耗不降反升?难道是市场化定价无法解决中国经济的效益问题?
应该明确,我国目前的市场化定价并不完全,表现在定价系统实行双轨制和大型垄断国企成本控制机制失效。
我国资源价格仍处于半市场、半行政指导的双轨制途中,受到压力有时还会倒退,煤电联动协议中止而又复合就是一例。虽然最近国内油价提升步子快幅度大,但每吨500元相对于国际市场每桶70美元的高价,仍属杯水车薪。2005年年中,我国每吨汽油价格较国际价格低1700元左右,至今,石油公司仍在以公益性的身份,补贴国内零售价。
这并不意味着,目前能耗居高不下是因为价格没一步涨到位。确实有经济学者提出过建议,将资源价格一直提升到高能耗企业无法承受之时,难题自然解决。不过资源价格的上涨,对于降低能耗作用仍然有限,因此,主要原因应该在价格之外。
关闭几家高能耗企业并不能让所有产业走上节能环保之路。一则中国高能耗的重化工业发展之路已经无法回头,而影响企业决策的还有资源价格与环保成本之比。一个市场化的企业主,就像灵敏的猎犬,会时刻感觉各种成本的涨落。
数据反映出,那些掌握资源的能耗大户对能源价格比较麻木,如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电力等比较典型的垄断部门,能耗不降反升;而另一些竞争性强的行业或者对资源依赖度高的行业,则比较敏感。如纺织行业、建材行业与钢铁行业。这说明,竞争导致的成本压力可以降低能耗,而垄断行业对能源价格不敏感,价格手段对他们基本失效。
在“资源是金”的时代,资源垄断企业既可以轻易地将自己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头上,也可以通过扩大产能轻易地消化能源上涨的成本。我们不能忽视在油价上涨过程中,垄断企业原油生产量与出口量大幅提高,下游企业的原材料价格也随之提升,能源上涨的成本压力或是被转移到下游产业,或者被垄断利润抵消。
由于垄断企业多数为央企,企业效益高低与自身利益关联不大,这刺激企业产生夸大成本的冲动。随着央企上缴利润政策的实施,相信这一现象会愈演愈烈。既然成本约束并非刚性,既然依靠垄断可以轻松完成利润指标,那他们有什么动力改良生产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压低人力与资源等等成本呢?资源提价这一市场重拳打在垄断国企的棉花堆上,不起作用实乃理所当然。资源提价减少能耗的前提是获得市场化企业的呼应。
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急剧上升,这也说明中国经济仍在延袭GDP至上、投资拉动式增长的老路,在政绩与效率之间,面对GDP指标这一达摩克利斯之剑,面对泛滥资金的诱惑,许多地方政府选择了政绩。
在被行政割裂的市场定价体系中,能源涨价很可能为部门与行业攫取利益打开方便之门,而不是建立节能型社会的通途,上半年能耗不降反升的现象就是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