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2006年度<世界贸易报>:纺织品服装篇
日前WTO刚刚发表了2006年度《世界贸易报告》(贸易统计数据尚未公布),其中对纺织品贸易评述如下:
综述:2005纺织品服装贸易趋势
2005年,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在“纺织品服装协议(ATC)”终结后步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意味着随之而来的长期结构调整,但是欧盟和美国的整体市场环境并没有因此发生巨大变化。
配额一体化也许着重强调的是一种潜在趋势,即高收入国家的本国生产逐渐转化为自低收入国家采购,特别是从中国。但是,配额取消也在2005年对欧盟和美国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就业和价格水平造成了有限冲击。这部分解释了一个事实,即自某些供货商进口的急剧增长会部分抵消掉自东亚高收入经济体的供应,而且新的出口抑制了中国在那些市场的销售。除欧盟服装产量以外,近年来纺织品服装工业的产量下降在整体水平上并未加深,行业的就业下降也并没加快,而且纺织品服装在欧盟和美国市场上的价格大体也很平稳,保持了近年的水平。
2005年美国及欧盟市场纺织服装产品的销售份额
因ATC配额体系而受益的主要供应国对欧盟和美国的出口部分转移到了其他一些快速增长的国家,特别是中国、印度、土耳其和保加利亚。高收入的东亚国家对欧美的出口都有两位数的减少。同时,据进口数据的快速变化来看,一些原来拥有贸易优惠的的国家趋向于失去市场份额。在美国市场,自《非洲增长暨机会法案》(AGOA)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受益国的进口大幅下降,而南撒哈拉非洲国家、摩洛哥和孟加拉国对欧盟(25国,下同)的出口在2005年1-10月的下降也十分明显。
WTO 2006年度贸易报告:纺织品服装篇
纺织品服装协议(ATC)于2005年1月1日正式终止。而所有人关注的焦点都是配额取消将对生产和贸易可能产生的冲击。大多数观察员都认为谁将在配额一体化后受益或受害毋庸置疑。定论市场在我们的观察可以建立的、相关的短时期后将会怎样还为时过早,而这篇报告只是记录分析了配额大面积取消后迄今为止我们所了解的、已经显现的贸易变化。这里必须提出警告:2005年ATC协议终止对贸易模式产生了毫无疑问的影响,但是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严格的分析方法来找到其他可能影响到世界贸易趋势的因素。
纺织品服装的国际贸易已经在许多国家发展和进入国际经济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今天,纺织服装业在大多数中低收入国家的货物出口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2004年,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集团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的1/2,也仅在纺织品服装领域,发展中国家才能占据“大量净出口”的地位。2000-2004年从许多发展中国家个体以及发展中国家总合来看,纺织品服装出口保持继续超过农业出口的地位。但是,纺织品服装不是一个非常动荡的产品集团,2000年以来,纺织服装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的货物出口总所占的比重呈稳定下降趋势,截至2004年,这一比例已不足10%。进一步的纺织品贸易自由化对于许多发展中国来说最大的好处是它促进了一个领域的市场准入,而在这个领域他们恰恰拥有比较优势。但是,一些已经从市场准入优惠中受益的的发展中国家也在担心由于进一步自由化而导致的竞争加剧。
ATC协议带来的配额取消主要关系到加拿大、美国和欧盟市场的进口,这三个市场的进口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进口的一半以上。因此,配额的取消被认为将对世界贸易趋势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即便是在ATC配额的结束前,这些市场的政府依然没有解除对本国市场的保护??纺织服装产品的进口平均关税仍然保持了相当高的水平。然而,这样一种实行超过40年的纺织品服装特殊贸易政策的终结标志着向未来迈进的重要一步,这种制度无论是从贸易自由化还是消除协议贸易安排来说,都明显违背了WTO的主要规则。
2005年初,中国对部分纺织产品征收出口税,出口税的税率在5月份进一步增加,并且在美国和欧盟对中国??这两大市场的最重要供应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实行新限制措施后于6月部分废止。欧美提出的新限制措施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入世协议书的242段,欧盟新配额的终止日期是2007年底,而美国的则是2008年底。与此同时,欧盟和美国自其他WTO成员国的进口则免于数量限制。此外,在2005年,其他国家同样根据中国入世协议书,利用特保手段对中国纺织品实行了限制。这些举措无疑减缓了中国的出口扩张。
1.2005纺织品服装贸易发展
取消配额创造了更有利的贸易环境,但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和汇率变动影响,2005年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仅增长5%,而2004年这一数字为12%。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2005年增长了21%,这个增长幅度高于2004年,但不如2003年。中国在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比重达到了24%的新高,如不计算欧盟内部之间的贸易量,这一比重达31%。
整体来看,2005年欧盟和美国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并未出现激增,只是主要供应国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美国
2005年,美国纺织品服装市场进口额为1026亿美元,同比增长6%,增幅与2004年持平。但自不同国家进口的增幅却有明显区别,其中自中国的进口增长了43%,而自韩国的进口则下降了24%。2005年对美纺织品服装出口增幅在两位数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印度(25%)、印尼(18%)、巴基斯坦(13%)、孟加拉(18%)、柬埔寨(19%)、约旦(13%)和秘鲁(18%)。而东亚高收入地区(包括中国香港、韩国、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的对美出口则下降了17%。此外,对美出口下降的还包括:南撒哈拉非洲(-17%)、北美自由贸易区(-6%)、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国及多米尼加共和国(-4%)。
2005年美国纺织品服装分国别和地区进口情况
2005年美国纺织品服装分国别和地区进口情况 | ||||
金额单位:十亿美元 | ||||
排名 | 国家及地区 | 进口额 | 份额% | 同比% |
1 | 中国 | 27.2 | 26.5 | 43 |
2 | CAFTA①????? | 9.6 | 9.4 | -4 |
3 | 东亚② | 9.4 | 9.2 | -17 |
4 | 墨西哥 | 8.1 | 7.9 | -6 |
5 | 欧盟(25国) | 5.8 | 5.7 | -3 |
6 | 印度 | 5.4 | 5.3 | 25 |
7 | 加拿大 | 3.5 | 3.4 | -6 |
8 | 印度尼西亚 | 3.4 | 3.3 | 18 |
9 | 巴基斯坦 | 3.2 | 3.1 | 13 |
10 | 越南 | 3.0 | 2.9 | 5 |
11 | 泰国 | 2.7 | 2.6 | -1 |
12 | 孟加拉 | 2.7 | 2.6 | 18 |
13 | 菲律宾 | 2.0 | 1.9 | 0 |
14 | 斯里兰卡 | 1.8 | 1.8 | 6 |
15 | 柬埔寨 | 1.8 | 1.8 | 19 |
16 | 土耳其 | 1.7 | 1.7 | -9 |
17 | 南撒哈拉非洲 | 1.5 | 1.5 | -17 |
18 | 马来西亚 | 1.4 | 1.4 | 1 |
19 | 约旦 | 1.1 | 1.1 | 13 |
20 | 秘鲁 | 0.9 | 0.9 | 18 |
自全球进口 | 102.6 | 100.0 | 6 |
注:①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国(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及多米尼加共和国;
②包括中国香港、韩国、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
◆ 欧盟
纵观2005年欧盟纺织品服装进口情况可以发现跟美国市场情况有许多共同之处。首先,前10个月的进口增长了7%,这与美国的增幅相同,但低于2004年;其次,与美国市场相同,进口增长最快的国家是中国和印度;最后,进口下滑最严重的同样是东亚高收入地区以及南撒哈拉非洲地区。至于与欧盟有地理优势的贸易优惠伙伴则有所差别:其中自土耳其和保加利亚的进口平缓增长,但自罗马尼亚、突尼斯和摩洛哥的进口稍有下降。
但是与美国市场不同的是,相对于对美出口2位数的增长,孟加拉、柬埔寨、印尼和巴基斯坦对欧盟的出口却有所下降。
2005年欧盟纺织品服装分国别和地区进口情况
金额单位:十亿美元 | ||||
排名 | 国家及地区 | 进口额 | 份额% | 同比% |
1 | 中国 | 24.2 | 31.1 | 44 |
2 | 土耳其 | 11.5 | 14.8 | 6 |
3 | 印度 | 5.9 | 7.6 | 19 |
4 | 罗马尼亚 | 4.2 | 5.3 | -4 |
5 | 孟加拉 | 3.8 | 4.9 | -6 |
6 | 东亚 | 3.5 | 4.5 | -28 |
7 | 突尼斯 | 2.8 | 3.6 | -3 |
8 | 摩洛哥 | 2.5 | 3.2 | -6 |
9 | 巴基斯坦 | 2.3 | 3.0 | -10 |
10 | 印度尼西亚 | 1.7 | 2.2 | -13 |
11 | 瑞士 | 1.5 | 2.0 | -6 |
12 | 保加利亚 | 1.3 | 1.7 | 4 |
13 | 美国 | 1.3 | 1.7 | 7 |
14 | 泰国 | 1.3 | 1.7 | -9 |
15 | 南撒哈拉非洲 | 1.0 | 1.3 | -11 |
16 | 斯里兰卡 | 0.9 | 1.2 | -2 |
17 | 越南 | 0.8 | 1.0 | 1 |
自全球进口(除欧盟内部) | 77.8 | 100.0 | 7 |
2.市场份额变化情况
原受限国家和地区进口份额的快速增长是被普遍预料到的。以中国为例,2005年的发展只是预示了中国出口将在世界贸易中占据更大份额的趋势,而这已经在近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就已有迹可寻。同期,亚洲高收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份额在逐渐下降。换言之,中国纺织服装产品欧美市场份额的激增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供应国之间的转移。
◆美国
从商品结构来看,2005年前几个月激增的产品基本集中在ATC协议配额严格限制的产品类别上。美国使用保护措施并实行新配额限制的7个类别,2004年中国产品在美市场的平均份额(以金额计)仅不足4%。而其他一些被较少限制的类别,如婴儿服装、手套等,2004年中国产品在美市场份额在50%以上。这样看来,被严格限制的产品类别在2005年前9个月里中国对美出口达3倍以上就无需惊讶了。同期,其他所有类别中国对美出口增幅为46%。
欧美对中国出口的限制在2005年三季度收效仍不明显,这一时期中国对全球出口的同比增幅仍达26%,比2005上半年的增幅稍高。但四季度中国出口的扩展明显放慢了,增幅仅为12%。
◆ 欧盟
在欧盟,于2005年5月实施特保措施的9类产品在2005年一季度增幅达168%,与之相对的是,其他所有类别的增长幅度仅为17%。而这9类产品2004年在欧盟市场的占有率(盟外地区)仅不足10%。
2005年三季度,中国纺织品服装对欧出口同比增幅近50%,高于上半年增幅,但对美出口的增长已趋缓,为27%。
3.生产及就业情况
◆美国
重新采取数量限制的理由是所谓“市场扰乱”威胁,其中包括对进口国产出和就业的扰乱。2000-2004年,除2002年外美国纺织服装生产一直呈萎缩趋势。2005年上半年,美国服装业产量同比下降了6.5%,降幅明显高于2004年,但低于1999-2003年的单年降幅。而纺织业降幅仅为2.2%,低于前些年。2005年下半年,下降势头的减缓促使2005年全年降幅低于2004年。
近十年,美国纺织服装业的就业一直在下降,其中服装业的下降比纺织业更为明显。美国服装业的就业下降近2/3,已从1995年1月的82万人下降至2005年10月的28万人。而2005年上半年美国服装业就业同比下降约10%,这个降幅戏剧性的低于过去10年的平均降幅。数据显示,美国纺织品和服装部门的产出和就业水平均呈结构性下降趋势,数量限制可以延缓但不能阻止这一趋势。
◆ 欧盟
2000-2004年,欧盟纺织品和服装业生产的累积降幅分别为15%和25%。2005年上半年,欧盟纺织品和服装业生产降幅均高于同期,分别为5%和10%。2005年三季度,仅进口新配额的限制,下降有所缓和,纺织品和服装分别为4%和8%。
2000-2004年,欧盟的纺织业失业率明显高于服装业,这种情况在2005年上半年依然持续,但纺织业就业的下降速度已经趋缓,而服装业的正在加快(2005年三季度降幅达7.6%)。
生产和就业数据都证明,无论在欧盟还是美国,纺织业的情况都好于服装业,这由三个因素决定:
1.纺织品生产相对于服装更具资本密集型特点,这就使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与高收入国家之间比较优势大大削弱;
2.部分纺织品生产直接面向产品市场(如技术型纺织品),这目前服装对此类产品的需求正在飞快的增长;
3.贸易优惠安排中的原产地规则对这两个市场纺织品工业的支持作用。
4.价格变化情况
◆美国
从进口总体价格来看,2000-2004年美国(和德国)的纺织品服装进口价格发展稍快于其他制成品,其中纺织品的的价格增幅略高于服装。2005年前9个月,美国的纺织品服装进口总体价格基本保持不变,但其他制成品的价格则比同期稍有增加。这个信息并不能对“配额取消标志着价格触底”的论调构成支持。
但是,从单独商品的价格角度看(设限商品),中国产品的单价在2005年出现大幅下降。尽管价格急剧下降,但中国产品单价并没有低于其他所有出口国的相似产品价格??在2004年,中国的大部分产品价格甚至处于较高水平,而且7类设限产品的其中3类单价在2005年前9个月中要高于其他一些供应国。美国进口的平均价格中,中国的冲击只是中等。7类设限商品中4类的平均单价下降幅度在1%-5%之间,还有1类商品增长了3.5%。但是棉纱线的平均单价却下降了17%,这与同期相比幅度较大。总体来说,从中国进口的增长只适度压低了美国市场的纺织品价格。
◆ 欧盟
欧盟的纺织品价格情况与美国类似。根据欧委会表示,零售价格只出现了微小变化。从生产价格来看,纺织业持平、服装业略有上涨,且2005年1-9月的增长速度略快于2004年。与零售和生产的平稳价格相对的是自中国进口的纺织服装产品价格的下降(2005年5月设限商品)。这9类商品的价格下降幅度(以欧元计)在5%-36%之间,平均降幅为22%。
中国产品价格下降的“有限冲击”可以从其进口额中得到解释:欧盟自中国进口额为53亿欧元,而欧盟进口总额为545以欧元。自中国进口非监控类别的纺织品(进口总额约为111亿欧元)的价格较之监控类别更加稳定。
未来几年全球纺织品贸易增长主要取决于美国和欧洲的消费支出。尽管过去三年来美国的纺织品和鞋类支出增长高于总消费水平,但这一势头能否持续存在不确定性。2005年设定的新的配额限制了2006-2007年中国纺织品在欧美市场的扩张,但是配额年增长率仍高于进口需求的增长趋势,因此中国在上述两大市场的进口份额有望保持增长,欧美市场纺织品的进口竞争压力仍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