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长三角制造业发展“趋同化”问题
●长三角地区内部制造业“趋同化”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从制造业产业部门看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即使是在产业的部门层面上,两省一市趋同的程度总体看并不很高
●在长三角地区产业部门趋同的表象之下,存在着产品的“差异化”。产品结构的差异使得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而建立在产品结构互补基础上的产业部门趋同,则是长三角地区制造业获取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增强整体竞争优势的重要路径
●在产业部门趋同的条件下,各地产业升级完全有可能导致产品的同质化。为此,要通盘考虑长三角制造业发展规划,通过强化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理顺地区合作秩序,推进制造业发展一体化和空间布局合理化,使长三角地区率先融入世界产业分工体系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经济规模持续扩张,对全国经济的贡献度不断增大,长三角地区尤为突出。据统计,2000-2004年沿海三大经济圈GDP占全国份额由42.52%升至48.31%。其中长三角由21.43%升至24.91%,提高3.48个百分点,而珠三角和京津冀分别提高0.92和1.39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经济和要素资源呈现向长三角地区集聚的势头。
然而,在这种集聚化过程中,长三角地区内部制造业“趋同化”问题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一种占主导的观点认为,长三角地区并未形成梯度层次的产业分工格局,同质竞争趋于激烈。据有关测算,长三角的苏南、苏中、浙北、浙东等地区内部各城市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都在0.95以上。从分析的代表性工业产品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分散化迹象。如从事以下主要产品生产的城市数都增加了:汽车从7个增加到10个,集成电路从4个增加到6个,房间空调器从6个增加到10个,等等。
关于长三角制造业发展的趋同化现象,笔者认为,从制造业产业部门看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即使是在产业的部门层面上,两省一市趋同的程度总体看并不很高。笔者采用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分析了长三角两省一市的制造业区位商(LQ),结果发现,在两省一市30个制造业部门中,专业化部门(LQ大于1)相同的仅有6个,即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而且产业部门趋同在苏浙两省间相对显著,两省相同的专业化部门有11个,而上海与苏浙两省的产业趋同度不很显著。如果进一步加入各专业化部门在全国所占份额的规模因素,选取那些LQ大于1且占全国份额超过本地区制造业占全国份额的部门,作为地区制造业专业化的优势部门,其结果显示,两省一市仅有“文化体育用品制造业”一个部门相同。
其次,正如有些学者看到的那样,在长三角地区产业部门趋同的表象之下,存在着产品的“差异化”,即趋同的产业部门内,产品品种、功能和消费目标群定位却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同是汽车制造业,上海以中高档轿车生产为主,江苏南京、扬州以不同类型的客车为主,浙江则以中低档轿车、特种行业用车和摩托车为主;同是钢铁工业,上海发展汽车造船用钢、不锈钢等精品钢材,江苏和浙江则以普通钢、特种钢为主;同是纺织产业,浙江的绍兴以服装面料生产为主,海宁以工业用布为主;江苏的无锡以高档面料为主,苏州以丝织品为主。产品结构的差异使得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处于相同产业内的不同企业正是依靠其产品差别化创新赢得了市场;而建立在产品结构互补基础上的产业部门趋同,则是长三角地区制造业获取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增强整体竞争优势的重要路径。
在判断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趋同问题时,还不能忽略这一地区近些年发展迅猛的、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产业集群”现象(浙江称之为“块状经济”)。据浙江省统计,全省目前已有500多个产业集群区。在全省28个特色优势制造业中,销售收入占全国同行业比重超过20%的行业有4个,超过10%的达13个。“领带之乡”嵊州年产领带2.8亿条,占世界领带市场的1/3;诸暨市大唐镇每年生产袜子90亿双,是全球最大的袜业基地;乐清市柳市镇在国内低压电器市场的占有率超过1/3。而在江苏,以沪宁线为主干,两侧外延50公里左右、长约300公里的区域内形成了该省最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区——宁沪信息产业带。在这个集群里,密集分布着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南京江宁开发区、无锡高新区、昆山高新区、吴江开发区、南京珠江路科技园区等一批以电子信息类项目为主体、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信息产业园区。江苏全省八成以上的信息产业产值、15%的工业总产值均出于此。近年江苏纺织服装出口平均每年增长40%以上,已形成一个庞大的纺织服装生产集群,涵盖了“羽绒服之乡”高邮、“化纤之乡”仪征、“衬衫之乡”邗江、“鞋包之乡”江都、“丝绸之乡”盛泽等40多个特色产业群。在上海,“扎堆”投资相同行业的,则多是在业内享有一定地位的国际企业或跨国公司。上海制造业已形成四大集聚区,即东部微电子产业带、南部化工工业区、西部国际汽车城、北部精品钢材基地。
此外,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中要重视的现象是上下游产业联系日益紧密。在一项针对杭州、宁波等7市450家工业企业开展的长三角地区工业企业关联度调查结果显示,半数左右的企业其原材料供应和生产线配置在长三角地区内实现。
长三角地区工业企业之间在投入产出关系或上下游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表明该区域内资源配置的半径缩短,采购成本降低,沿海港口物流更为便捷,整个区域的产业配套能力更强,这也正是国际资本越来越看中长三角地区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笔者也不否认,长三角地区在制造业发展中确实也存在着一定的趋同现象,尤其是在产业部门趋同的条件下,各地产业升级完全有可能导致产品的同质化。这种状况固然是市场经济竞争的必然,但显然也正在考验着政府应有的引导、调控的责任,因为低水平的重复导致的过度竞争,必然造成资源浪费和社会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未来产业选择若忽视地区间合理分工和自主创新,势必会带来新一轮制造业趋同问题。特别令人忧虑的是,不少地方仍把高能耗、高物耗的重化工列为重点发展,重化工的过度密集布局将不仅会造成环境承载性更差,还可能使该地区潜存的安全隐患增大。
总之,长三角地区目前是中国制造业集聚和专业化分工最显著的地区,对区域内部的产业趋同要看到存在着产品的差异化、促进市场竞争等合理性的一面,但重复建设、重复引进、重化工过密布局、恶性竞争则将有损长三角整体发展优势。为此,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通盘考虑长三角制造业发展规划,通过强化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理顺地区合作秩序,推进制造业发展一体化和空间布局合理化,使长三角地区率先融入世界产业分工体系,成为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排头兵。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导,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