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经济”思路带动纺织产业提升式转移
近两年来,国内一线城市的纺织业着力打造核心研发和销售环节,形成一定的区域辐射效应,并逐步将自己的生产制造环节外迁到周边的二、三线城市。随着上海等一线城市现代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东部沿海地区将纺织生产基地移向中、西部,纺织业“头脑”和“身体”分离的“手术”势在必行,上海提出的“总部经济”思路正带动着纺织产业提升式转移。
--纺织业生产制造基地逐步迁移
从今年3月6日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和江苏省大丰市政府签订《大丰市上海纺织产业园区合作协议书》到如今的奠基开工,不到半年的时间。上海纺织产业园区一期工程项目建设期为二年,总投资近2亿元。拥有上海棉纺织行业首家市级技术中心的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将第一批整体搬迁到大丰,承担投资总额为1.8亿元的一期主体工程--5万棉纺锭项目的工艺设备建设。
上海纺织业主动外迁的同时,周边地区也频频抛出“绣球”。全国唯一一家以针织童装为主的产业园区--绍兴汤浦童装产业园已经吸引20多家童装企业签订入住协议,在一期、二期项目建成之后,预计将有上百家企业依托产业园进行发展,共同打造童装产业集群基地。该园区策划总监申绪芹表示,他们正在和上海的相关服装企业洽谈,有望吸引部分入住产业园。
如果说上海纺织业将目光瞄准了周边地区,那么江苏、浙江的大型纺织企业则将中、西部地区列入主要的投资战略。几年前,全国范围内的纺织业基地变迁已有迹象,早在2001年就有服装企业开始了“西进运动”。浙江洛兹集团投资4500万元的洛兹三峡服饰公司于2001年11月在湖北省秭归新县城投产;2003年雅戈尔集团投资5亿元在重庆兴建分厂和西南10省市仓储配送中心;江苏华芳集团落户新疆石河子,投资25亿元建设年生产能力达50万锭的棉纺织厂。这些大型纺织企业均在大规模的生产、物流环节西迁,只将企业总部留在东部。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纺织产业的生产制造环节正在从东部转移到中部和西部,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环节则留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呈增长趋势,其中东部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5%,中部地区增长105.7%,西部地区增长97.1%。
--传统产业面临升级成本因素推动迁移
目前我国80%以上的纺织产业都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和福建等沿海省份。不容忽视的是,沿海发达地区的纺织业正面临着产业提升的挑战,以传统纺织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失去了在当地开展大规模生产制造的优势,激烈的竞争带来成本上的巨大压力。对企业来说,生产制造基地迁移的最大好处就是成本支出有望大幅缩减。以广东、广西的劳动力和固定资产投资成本为例进行比较,广西的工人平均工资要比广东低20%以上,广西的厂房租赁费用更是比广东低的一半。
由于东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成本压力,很多纺织企业已将产销分离列入议事日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海正在实施将纺织产业链的“两端”--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留在上海,而把生产制造环节外迁到周边合适的地区。在纺织业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期,将庞大的生产制造中心转移到更适宜的地区,不失为企业实现升级的重要契机。上海华上服饰企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志琴表示,产销分离可以较好地解决中小规模企业生产成本过高的问题,以达到尽快融资,加强企业在设计研发和销售平台上的投入,使得企业更好地提升。
除了劳动力和固定投资的成本因素以外,部分内陆地区接近原料地的优势也是吸引纺织企业迁移生产基地的一大因素。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年产棉花190万吨,产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仅凭这一点就吸引了多家纺织企业到新疆投资建厂。
分析认为,时下正在进行的纺织产业大迁移并非整体搬迁,东部地区仍将继续保持其产业主体地位。在上海现代服务业比重加大的情况下,将生产基地外迁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纺织业的研发设计能力、拓宽市场营销渠道,是上海纺织业进行产业升级的下一步动作。丁志琴表示,为了应对业内激烈的竞争格局,产销分离可以再造上海七宝镇地皮的商业价值,以吸纳充沛的资金,注入到更为紧迫的品牌建设中去。作为上海纺织业的龙头,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将在上海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的研发和销售环节,提出了“科技+时尚”的发展战略。
--上海:“总部经济”造福区域经济
据了解,2003年“总部经济”的概念被提出,主要指各类企业将总部集中到一个区域,同时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周边比较适当的地区,从而达到跨区域的产业布局。尽管目前我国的总部经济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正在向着这个方向发展,企业的管理研发和加工生产在空间上逐步分离,总部向中心城市集中,生产制造向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集中,使得产业结构在一个区域内得到科学的调整。
正在进行的新一轮纺织产业转移中,随着生产制造产业链的大规模外迁,上海纺织业将步入跨地域灵活发展的新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上海作为“头脑”所在地,很多跨国企业更是看重了上海优越的条件,将总部搬迁到这里,上海作为纺织产业“总部”的地位正在凸显。除了一些大型跨国公司之外,长三角地区发展到较大规模的民营纺织企业正在逐步将总部迁入上海,如浙江宁波的雅戈尔、杉杉等服装品牌。据悉,仅温州一地就有300多家企业将管理和营销总部迁至上海。上海纺控将大部分生产制造流程转移到大丰,除了从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方面考虑之外,主要还考虑到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纺织产业作为传统产业,其在上海整体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将会减小。
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肖玉贵认为,建设现代产业集群,不是空间上的简单集中,而是在产业链上优势资源的跨地域布局,构建起以品牌为载体的通道集群,同时把全球智力引进上海,构建以科技与时尚为核心的头脑集群。有关专家表示,纺织产业在上海的“总部经济”格局可以拉动区域性的消费需求,提供更科学的劳动力结构,同时提高区域的知名度。随着产业集群转移的深入,像这样“头脑”和“身体”分离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多。香港模式值得上海借鉴: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香港就将一些制造业的生产基地向珠三角地区转移,腾出地方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金融业,珠三角地区也正也因此而获得了重要的发展契机。
--东西部产业链需进一步协调发展
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高潮将在未来数年内持续兴起。据了解,中西部多个省份都在《十一五规划纲要》里提出要把纺织工业放在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河南省计划2010年棉纺生产能力力争达到1500万锭以上,湖北省计划到2010年全省纺织工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湖南、安徽等省也提出了相应的规划。专家认为,面对这种情况,东部地区的相关部门需要制订相应的措施,推进与中西部纺织产业的对接,共同实现全国纺织产业在转移中的新一轮提升。
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总裁席时平表示,上海纺织在大丰建设产业园区是提升式的转移,是融合先进的制造业理念、创造新的经营机制、吸纳多元经济成分的转移,和以往“把污染带出上海”的做法完全不同。对此,上海市经委主任徐建国认为,这是上海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开始。这种提升式的产业转移思路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值得指出的是,如火如荼进行着的纺织产业全国性大转移目前还停留在转移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生产制造环节上,而东部地区在转移的同时仍有大量的新增产能。统计表明,今年一季度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中,东部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9.75亿元,远远高于中部地区的17.29亿元和西部地区的5.71亿元。纺织产业链如何在未来形成地域上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是一个值得业界深思和产业管理部门探讨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