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纺织业将向中西部转移 大势所趋(下)
地区篇中西部承接热情高涨
鼎立支持企业落户
重庆朝天门,在一些民间自发形成的服装市场里,生存着一大批“前店后厂”式的作坊企业,他们的产品在市场内原始买卖,量大价低,没有品牌,技术工艺差;而这里的工人多是拖家带口、亦工亦农,每天连续工作14小时以上,他们根据销售淡旺一年工作9到10个月,每月收入在千元以上。
朝天门的服装市场可以说是重庆服装行业的一个缩影,众多依靠原始方式运作的企业依旧占据这市场中的多数部分,低水平的竞争不可避免地使整个重庆服装行业发展缓慢。曾任重庆市委书记的黄镇东说:“雅戈尔在重庆建立西部服装生产基地,一方面能使雅戈尔立足重庆,辐射西部,做大做强服装产业;另一方面也能给重庆的服装行业带来新的发展理念和经营管理模式,带动本地行业水平的提升,同时对解决重庆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重庆市副市长黄奇帆谈到上海三毛整体向重庆搬迁时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纺织业在上海已不是主导产业,上海希望从纺织行业入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也有业内行家表示,上海三毛搬迁,是上海轻工业搬迁整体思路的一部分,2004年上海就已提出轻工业整体搬迁思路,并从去年开始运作。与上海一些纺织大企业相比,上海三毛的科技含量相对较低或者劣势比较明显,也与上海的城市功能定位不甚符合,最后被确定为整体外迁的对象。
铺设承接转移大环境
在纺织业全面西进的大趋势下,中西部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和产业规划,例如建立纺织工业园区、安排土地优惠转让政策等等。
日前,石家庄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五大基地”建设的意见》,其中就包括纺织服装基地。该基地在正定县京珠高速以东,省道正港公路以北,正定北外环以南,诸福屯西路以西,规划面积5053亩。其中,基地研发中心布局在石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378亩;皮革服装园布局在辛集市;卓达服装产业园布局在石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目标是,以运用纤维纺纱织造、服饰面料印染、纺织面料功能整理、绿色环保产品生产等高新技术全面改造提升纺织产业为特色,实现高中档、新技术、外向型的产品定位。
近日,四川南充市50多家丝纺企业代表汇聚南充市委,共同探讨如何加快南充丝纺服装产业发展。据悉,南充将在原有工业“六大板块”的基础上加大对丝纺服装行业的支持力度,着力打造产业集群。
新疆自治区党委有关人士表示,在“十一五”期间,新疆将着力打造棉纺产业巨人。充分发挥棉花资源优势,重点做大做强棉纺织产业,鼓励支持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嫁接和改造区内纺织企业形成优势棉纺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彩棉纺织、麻纺织、化学纤维、毛纺织和丝绸等产业。形成棉纺产业基地、化纤加工基地和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
专家篇转移需要引导和推动
“纺织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目前还仅限于企业行为,尚未形成一定规模。”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魏后凯对纺织产业转移现状给出了客观评价。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迁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单指企业整体搬迁到中西部,而广义上则包括企业在中西部的新增投资。
内外因共同作用
魏后凯表示,产业转移事实上是一种客观现象,而政府主要起的是推动和引导作用,行为主体还是企业。目前企业尚未大规模行动,沿海地区的投资金额还是十分巨大的。近年来,东部10省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各地区总额的比重在逐年提高,而东北3省、中部6省和西部12省市区所占比重则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从具体行业看,除烟草工业外,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其他制造业生产能力近年来都在沿海尤其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集中。
魏后凯表示,纺织企业向中西部转移是有着很多方面的因素的。包括外部的“推力”和“拉力”,“推力”主要是指被动性的因素,比如要素成本上升,地价越来越贵等等;“拉力”则相对是主动性的因素,比如中西部投资的优惠政策,土地价格的低廉,等等。
首先,由于产业的过度集中,目前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突出,其承载能力越来越有限,发展潜力受到了很大限制。
其次,沿海某些大都市,目前已经出现了交通堵塞、房价飞涨、用地用水缺乏、能源紧张、环境质量下降等现象,如果不适时进行产业升级和优化调整,将会出现严重的大城市膨胀病,甚至有可能导致地区经济最终走向衰退。
第三,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向沿海少数地区高度集中,将导致经济活动分布出现“过密”与“过疏”问题,使广大中西部地区难以更多地分享国家工业化推进的利益,严重时将有可能导致某些地区出现“边缘化”的危险,由此加剧地区间差距的扩大趋势。
第四,这种过度集中不利于中西部发挥劳动力和资源丰富的优势,造成加工制造能力与资源、能源产地以及就业岗位与劳动力所在地之间的严重脱节,由此加剧了交通运输紧张状况以及资源和能源供需矛盾。
正面效果不可估量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严瑞珍认为,从投资方来看,要把资金投到不发达地区,某些经济成本可能要增加,但是这只是一个方面。假如把视野拓宽一点,将会看出几个利好:在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能源和劳动力,将大大节约经营成本;能充分带动西部资源的利用,使中西部变成整个经济发展的后备力量,对整个经济效益的提高,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除此之外,社会效益也很显著,既可以拉动中西部的发展,也可推动西部的生态的改善,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东部沿海的经济要素与西部资源要素的结合,对于西部的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西部和东部产业双双升级,这对于东西部来说,是一种双赢的结果,因此,从长远方面看,这必将是未来一个发展趋势。
就目前的情况看,这股纺织企业西进潮流的规模还没有足够大。有学者认为,纺织产业向内地转移大动作的真正实现,也许还需要3年的时间。
经济增长模式亟待突破
“西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仍然存在诸多困难,需要通过多种路径解决。”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耀表示。
西部需要增强产业技术支撑能力。西部技术人才匮乏,已有人才大量外流,是西部开展技术创新,增加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的最大难点。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也主要在于西部缺乏资源深加工技术,好的原材料生产不出好的产品。增强西部产业的技术支撑并不意味着西部地区都要自主创新,从实际出发西部的技术需求更多地可以采取拿来主义,把东部沿海地区甚至国外成熟的技术实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是后发地区产业技术路线的捷径。此外,对西部地区的科技能力建设和特殊的技术需求,国家要给予重点支持。
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西部地区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总体上很低,主要表现在生产过程控制粗放,信息化程度低,跑冒滴漏现象普遍,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差。通过科学管理减少单位产品的消耗和排放,提高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建立循环经济系统,既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也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
开展广泛的可持续思想教育和培训。转变增长模式不只是企业和政府的事,还需要西部广大人民的参与。要从学校到社区开展广泛的科学发展观教育,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把“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变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使之深入人心。
制定科学的地方政绩考核体系。对西部各级地方政府而言,加快发展,脱贫致富,是第一要务,若仅仅以GDP论英雄,在有限任期内不会使地方领导真正关心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所以必须将能耗和环保指标纳入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当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西部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中“饥不择食”,放松土地监管。
产业集群着重自我创新
魏后凯表示,产业集群化建设将是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一种主要模式,在建设产业集群时,应当着重强调产业集群的自我创新能力,促进低成本型集群向创新型转变。
产业集群有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一是低端路线的低成本型集群;另一种是高端路线的创新型集群。目前,我国的产业集群大多属于低成本型集群,产品档次较低,难以进入高价值市场。
魏后凯表示,首先,要强化技术创新,推进柔性生产,依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走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的道路。尤其是对于那些以“贴牌”为主的集群,要推动企业从OEM方式(没有自我品牌的产品开发和制造)向ODM方式(自主产品设计和营销)转变。
其次,鼓励集群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要鼓励集群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广泛吸引各种人才尤其是归国人员,并采取多种形式建立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同时,要鼓励发展专业化的中小科技型企业,吸引跨国公司在集群内设立研发中心,鼓励本地企业与外资建立合资研发中心。此外,要完善金融担保、风险投资和创业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和配套服务,缓解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中面临的资金矛盾。
再次,搭建技术创新的公共平台。鼓励采取多种模式,在产业集群内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强化信息服务、产品开发、设计示范、培训服务等功能,搭建关键共性技术和行业技术支撑平台,支持和服务于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时,要建立科技成果转让交易市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培育投资咨询、市场研究、技术信息服务、专利代理、法律服务等中介组织。
最后,实施产业集群品牌工程。强化技术创新,推进集群形象建设,逐步在全国培育一批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集群品牌;鼓励集群内现有“帖牌”企业发展自主品牌,支持现有知名品牌做大做强,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打击仿冒,加快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