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岳平:当前经济增长的结构特征及对策建议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岳平
今年以来,全社会投资再次加快,国民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的特征。但目前的高速增长还没有带动煤、电、油、运紧张的局面,部分过剩行业的市场压力得到缓解,产业结构也基本按照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方向变化。从发展态势来看,由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变化,有三方面因素要引起注意。一是要把握好经济增长的适度空间,警惕投资过快增长带来煤、电、油、运紧张;二是由于出口的技术壁垒提高,出口难度加大;三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长期不懈努力。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结构特征
(一)重工业继续领先增长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并呈现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特征。2000年以前轻、重工业所占比重是交替变化的,即使是在1985~1986年和1992~1994年这两轮高速增长波峰时期,重工业所占比重也不过是在52%~54%之间。而2000年以后重工业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轻工业,重工业所占比重从1999年的50.8%快速上升到2005年69%。今年以来,受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同时拉动,工业带动国民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第一、三产业。
(二)当前结构变化整体上符合产业结构优化方向
从生产来看,一是加工程度较高的电子、汽车及装备制造和市场比较短缺的采矿业等增长最快;二是受市场需求带动,建材、有色、化工等原材料行业保持较快增长;三是消费增长加快,拉动了轻工、食品、纺织、医药等行业实现较快增长;四是只有烟草加工和石油加工等少数行业增长较缓。总的来看,今年1-5月能源、原材料等中间产品生产增速相对要低于机械电子等加工组装业,能源、原材料等中间产品在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为47.2%,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轻加工制造业占19.9%,下降0.3个百分点;机械电子等加工组装业占32.9%,同比增加0.9个百分点,
从投资来看,各行业普遍增长较快,而且,投资结构呈现优化的趋势。一是第一、二、三次产业之间投资增速比较均衡,1-6月累计,三次产业投资增速分别为40.2%、35%和28.2%。二是制造业中,电子通信、装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等高加工度行业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加工制造业投资份额上升,而钢铁、有色、造纸等行业投资份额下降。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份额上升,而房地产业投资份额下降,但不尽合理的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增速较低。
与前两年经济快速增长不同的是,今年由于对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需求较小的机电产品增长快,而对运量需求较大的中间产品增长速度相对较慢,使得货运增长并不快。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带来煤、电、油、运的紧张,经济高速增长还处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同时,经济效益总体水平继续上升,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25.5%,同比上升近10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8.31,比去年同期提高13.87点;总资产贡献率为12.04%,同比提高0.63个百分点。
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利润来源来看,2005年1-5月,新增利润主要依靠采矿业及部分原材料部门,采矿业占全部利润增量的88.0%,化学原料及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利润增量中所占份额也较大;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业、电力、非金属矿物制品和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在利润中所占份额明显下降。
结构矛盾变化走势分析
(一)从短期来看,投资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钢铁、有色、建材、煤炭、电力等行业能力过剩的压力,但也有可能使得石油供应和运力趋于紧张,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快
尽管此轮增长中,消费增长较快,但是,整体上投资增长更快。1-6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3%,不但高于前两年全年的25.8%和27.2%,也高于2003年的28.4%。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过大,而投资中对土建安装投入较大,必将加大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从投资构成来看,土建安装所占比重大,这也许是阶段性特点。以日本为例,按照投入产出表计算,建筑业在固定资产形成中所占比重,1975年为65.7%,1980年为67.2%,1995年才下降到57.3%。中国2005年全社会投资中,建筑安装工程支出占60.5%、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占23.9%;今年1-5月,建筑安装工程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到62.1%,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则下降到20%。我国投入产出表计算表明,每形成1元固定资本,将带动产生2.98元的产出,并且主要带动的是重工业和建筑业的增长。
由于投资构成中,以建筑安装工程为主的格局没有变,而且短期内也不会变。因此,投资快速增长,一方面缓解了钢铁、建材、有色等过剩行业的市场压力,也使得煤炭、电力潜在过剩危机爆发的时间延迟。另一方面,目前高速增长没有带来煤、电、油、运紧张,只是一个短期现象。一是因为生产结构中加工组装行业产品所占比重上升;二是投资需求刺激能源、原材料生产增加需要有一个时滞。如果投资继续保持如此高的速度,则不但会加剧石油供应和运力的紧张局面,同时也将带动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刺激钢铁、建材、煤炭、电力等过剩行业的投资,使国家调控过剩行业、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的难度加大。
(二)出口贸易形势不容乐观
尽管出口4286亿美元,增长25.2%,回落7.5个百分点;进口3671亿美元,增长21.3%,加快7.3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614亿美元。但未来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主要是由于中国遭受反倾销等贸易摩擦发生频率增加、欧盟等发达国家加强专利和品牌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环境技术标准和推广SA8000等方面的影响。
首先,欧盟从2005年8月和今年7月先后实施《关于报废电子电器设备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器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这两项指令实施后,企业在出口时要额外交纳高额的电子垃圾回收费用,其回收成本可能会接近甚至高于在中国的制造成本。这对利润很低的中国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一些企业可能由此而退出欧盟市场。
第二,发达国家加强了对专利、品牌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以DVD为例,我国是全球影碟机主要生产国与出口国,出口量占世界市场的80%左右。由于六大跨国公司征收高额专利费,企业生产经营难以为继,DVD出口量由2004年增长44.3%,到2005年变为下降10%。
第三,在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一方面,由于我国低成本竞争,导致国外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频频发生;另一方面,近几年来,欧洲、美国一些国家开始推广SA8000标准认证,将劳工权利、环境因素与订单挂钩,这将对我国产品出口形成新的贸易壁垒。
上述因素对我国纺织服装、玩具和机电产品等出口主力产品将产生较大影响。如目前欧盟市场约占中国家电产品出口市场的1/4,“两指令”的实施将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欧盟造成重大影响,并影响到相关原材料、化工、包装等上下游企业。由于欧盟“两指令”对OEM产品不做要求,这既保护了欧盟自己的产业,同时又会迫使中国企业停留在OEM,并引发新一轮引进技术装备的高潮。而受反倾销指控最多和受SA8000标准约束较大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制鞋、玩具、家具、运动器材、日用五金、化工原料、纺织等产品。
(三)从长期来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善国际分工地位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我们尤其要注意全球化条件下的产业发展过程,已不同于过去传统条件下的产业发展过程。全球化尤其是跨国公司的进入,强化了中国的加工制造业比重,而削弱了研究开发和营销等服务业,使我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正常的产业结构升级过程应该是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分工的深化,企业内部服务需求水平不断提高、不断专业化,并形成新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如企业的研发设计环节、市场调查环节、营销环节、售后服务环节可以不断地从从属于企业的一个部门独立出来,而形成专门化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工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外资,发挥劳动密集的优势,实际只起到制造车间的作用。过去工业发展或者别国正常工业化过程中的研究开发、市场调研和产品营销等环节,现在的“制造车间”都非常薄弱。其必然的结果是:国内企业在制造环节过度竞争,而高附加值的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环节由外资垄断,除直接导致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之外,还影响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从整体上来说,纳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与自主发展两种模式各有利弊。纳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的好处是风险小,代价就是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而自主发展模式的好处是容易激发自主创新、自主营销,自主发展能力强,有可能摆脱价值链的低端,代价就是风险很大,有可能出现“有自主创新、有品牌,但经济效益并不理想”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处理好利用外资与自主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要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另一方面,政府要在降低创新风险,加强国内品牌、技术创新等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上下功夫。
启示和建议
(一)警惕投资过热,界定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成长
我国客观上存在着追求GDP高速增长的体制和机制条件。当前的投资高速增长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如鼓励或默许降低土地、环境保护和劳动环境等方面的投资成本和经营成本,刺激了投资需求。因此,宏观调控应重点强化土地供应、环境保护和劳动环境改善等方面的约束,从源头控制投资过热,为有效控制产能过剩、优化产品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提供合适的市场环境。
一是继续保持中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从量上减少、从方向上调控以土建为主的财政及国债投资项目。
二是强化节能考核、环境考核和落实劳动保护标准等,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国家对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升级要有战略设计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在现阶段,在中低档产品生产上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是,作为一个大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对世界市场价格影响很大,这些产品市场极易饱和,极易导致与进口国的贸易摩擦和贸易条件的恶化。因此,要鼓励企业向品牌培育、产品多样化方向发展;对那些不完全竞争、垄断性很强的技术密集型行业,要鼓励引入竞争或战略性进入,努力改善市场结构和贸易条件,并从鼓励研发创新、政府采购等方面予以支持。要从战略上和政策上研究,改变“中国买什么,什么就贵;卖什么,什么就便宜”的状况。
(三)产业结构调整要坚持长短结合,统筹短期适应性调整、中期开发性调整和长期战略性调整
一是在短期适应性调整方面,加强调配,挖掘潜力,增加煤、电、油、运的供给能力,同时,适度调控、逐步释放房地产需求。
二是在中期开发性调整方面,增加能源、交通运输及资源勘探投资,增强长期供给能力;依托重点项目、重点工程,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三是在长期战略性调整方面,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产业;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促进建立自主研发、自主营销体系,改善国际分工地位。
(四)改善宏观调控方式,注重间接调控和功能性调控,更多采用市场的办法处理产能过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周期性因素、技术进步、要素禀赋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生产和发展有涨有落,导致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并由此推动竞争和结构升级。因此,对于产能过剩行业,首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国家也应该根据不同的行业,实施相应的产业调整和援助政策。
“即期过剩”行业目前市场供过于求的信号已经十分明显,政策应立足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市场约束加强的机遇,加快淘汰落后设备和企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二是对于产品技术比较先进的骨干企业,应采取措施支持其技术创新,并利用此时机积极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国际竞争力。
“预期过剩”行业目前产销还比较旺盛,市场还有较大的扩张冲动,要及时发布相关预警信息和指导,提醒企业和金融机构关注投资风险,并相应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
(五)加强支持力度,把鼓励技术创新、加强自主研发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把握创新成为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力量这一趋势,强化技术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网络建设等非技术创新。
一是从制度激励、人才培养、服务支撑等方面,鼓励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活动。
二是加强对机械装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支持,继续鼓励高技术产业发展;加强政府对关键共性技术的支持力度和联合攻关。
三是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诊断服务体系、技术信息网络等公共品投资和法规建设,提高企业的技术获得能力。
(六)针对国际上提高环境标准、技术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趋势,我们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应对
不要把欧盟“二指令”、SA8000等简单地看作一种壁垒,而应视为一种趋势。一方面,对发达国家或相关企业制定的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对于不适合中国国情、不能认同的,应积极参与标准的修改和谈判;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应积极主动落实职工社会保险、劳动时间、工资标准、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同时,迎接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增强带来的挑战,支持企业加快技术升级的步伐,政府加快建立相关标准,提供相关检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