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四川省武胜县蚕桑产业发展瓶颈及对策
四川省武胜县具有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发种、产茧曾名列全省前茅,特别是四边桑栽植模式曾在全省推广。年发种最高峰达24万余张,产茧500万余公斤。蚕桑产业是一个产业链极长的无缺陷的产业。我国蚕业从今年正式启动“东桑西移”计划,给四川省武胜县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迎难而上、排除万难、发展蚕桑生产,把武胜县建成西部蚕桑生产基地县。
1、制约武胜县发展蚕桑业的瓶颈
蚕桑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西部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劳力资源,这是东桑西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1.1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
由于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有的甚至举家外出务工,家中只剩下妇女、儿童和老人,这给蚕桑业的进一步发展、上档升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使之陷入无限的尴尬与无奈之中。据调查武胜目前外出的青壮年劳力占所有青壮年劳力的60%左右,养蚕农户由高峰期的15万余户降至2005年的3万余户,年发种下滑至2005年的5万张左右,产茧130万公斤,只占高峰期的1/5左右。这是制约蚕桑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1.2、蚕桑服务体系严重断档
武胜县的蚕桑服务体系严重断层,蚕农不能得到及时、可靠、最新的消息。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蚕桑技术指导部门服务体系断层。县蚕桑指导部门技术人员较多临近退休,中年人员较少,新进的人员对技术的把握不完全,经验不丰富。二是乡镇服务体系受挫。全县原有乡镇蚕桑技术指导人员45人,在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中,被聘用的蚕桑人员仅四人竞争上了岗,继续从事蚕桑技术指导工作,其余乡镇的蚕桑工作均由其他人员兼任,不仅业务不熟,很难在短期内成为业务内行,且身兼数职,根本无法集中精力抓好繁杂的育苗、栽桑、订种、养蚕、防治病虫等技术指导工作。三是村级服务网络断档。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乡镇原来建立起来的村级蚕桑中心辅导员队伍已解散,村级栽桑养蚕技术指导工作无人做,蚕种订发等具体工作由村干部和乡镇驻村干部负责,因其工作项目多、任务重、工作面大、口头号召的多,做深入细致工作的少。乡镇、村两级蚕桑技术、物资服务体系不齐不力,是制约武胜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1.3龙头企业和农户对蚕桑发展的投入信心不足
一方面蚕茧收购加工企业面对还没有完全放开的经营市场,担心投资受益没有保障,不敢投入资金发展蚕桑。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中处于相当弱势的农民,经过多年栽桑就毁桑,毁桑又栽桑的反复折腾后,一是担心茧价大起大落,栽桑不容易,毁了却可惜、信心受挫。二是担心企业收购蚕茧价格波动太大,不愿投入发展,是制约四川省武胜县蚕桑产业的症结。
2、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武胜县农村经济的实际,在保护调动栽桑养蚕积极性的前提下,遵循市场经济和蚕桑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实现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由依靠四边桑养蚕向成片规模栽桑养蚕转变,由单一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促进蚕桑生产健康发展。
2.1提高科技含量
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冲击了蚕桑产业的发展,但我们应从提高科技含量,从推广新技术入手抓。在武胜,蚕桑产业的生产形势决定了推广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蚕台育、自动上簇技术,以利于减少劳力,减轻劳动强度,同时推行桑树流转机制,把有桑无劳力的转给缺桑有劳力的农户饲养,提高桑园的利用率,把养蚕生产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实现规模发展。
2.2稳定完善服务体系
面对严重的服务体系断层、断档,要抓住茧价上扬的机遇,发展蚕桑产业,就必须建立健全县、乡镇、村社技术服务网络,提高蚕桑从业人员的待遇,稳定蚕桑技术指导队伍,坚持"公司+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构筑起覆盖全县的蚕桑技术服务网络。
2.3加大蚕桑投入
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蚕业生产是一个关联度大的产业,在蚕业向产业化发展中更需要依托龙头企业的投入,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有竞争才有发展。没有他们的投入,就没有农民的增收与生产的积极性。于是在加大蚕桑投入中,不应仅靠政府投入,最重要的是要靠企业增大投入,以达到实现企业与蚕农双赢的发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