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链之乡""纽扣之都" 温州永嘉桥头镇转型
90年代中期人气鼎沸的桥头镇“中国纽扣城”,日趋安静,商品琳琅来客熙攘的胜景不在,这种演变给桥头人带来了怎样的挑战
90年代中期人气鼎沸桥头镇“中国纽扣城”,日趋安静,商品琳琅来客熙攘的胜景不在,这演变是否预示着什么?桥头又如何应对市场变化把握自己的命运?
日前,记者来到了桥头镇,进行近距离观察。
桥头镇转型时刻
“现在外界或许对桥头有很多看法,桥头产值如何?人气如何?我认为这些并不是很值得看重,”镇党委书记金连科认为,值得看重的是桥头镇的综合素质提高,地区经济、地区环境和地区形象的可持续性协调发展。
他向记者回顾了桥头纽扣市场人气的起伏,“市场发生变化,经营理念和方式也要随之变化。必须尊重市场变动,进而发挥自身的优势”。
他认为,桥头产业集群发育充分,以纽扣和拉链为龙头,相关上下游企业加工能力配套齐全,产业制造能力衔接紧密,行业信息交换快捷,生产调度组合灵活,打造出强劲的产业链优势。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最终使整个产业链受益。
日前,桥头镇6万人口中,有接近六成人员生产纽扣,另两成人员从事拉链生产。登记在册的个体户有2700户,工业企业700多家,200多家专事钮扣生产,产业的生产优势依然明显。
“我们发展迅猛的核心是,及时抓住了各地区市场发育不同步的时间差。”金连科说,别人发育我成长,别人成长我壮大,从而长久地保持了优势。
当然,他也不回避桥头面临的挑战。随着发展,桥头镇整体结构逐渐显露出新的矛盾:人才短缺与产业发展的矛盾,生产能力与生产率的矛盾,环境污染与持续发展的矛盾,城镇现状与生活期望的矛盾,这些软环境的改善与产业能否长久发展密不可分,关系到本地的产业优势与外地发展潜力的最终地位。
桥头的出路在哪里?
桥头拉链能否再为天下先
其实,谈到桥头产业转型,大体可以从拉链和纽扣说起。
20多年前,敢为天下先的桥头人不再满足于转卖拉链,而自行建厂制造拉链,这在当时引起不小的震动。此后一发不可收拾,静僻的山村小镇成为地区经济的典范。
然而,在桥头不断发展的同时,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拉链产业基地开始上马,全国具备一定规模的拉链厂家超过2000家,形成了新的产业格局。在多方并进的竞争势头下,桥头拉链的产业优势面临许多转化。
这首先表现在产业规模优势的转化上。
市场旺势刺激各地拉链产业迅猛发展,而地理因素制约厂家数量的快速增加,限制桥头制造能力快速增长,加大了桥头拉链扩大市场份额的难度。
同时,桥头现有的200多家拉链企业中,仅有一家企业入围中国拉链十大品牌,这与“中国拉链之乡”的称号形成反差。 其次,营销渠道发生转化。
营销网络体系的完善和信息渠道的密集畅通,曾是温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温州人依靠勤奋刻苦,打造广泛的营销渠道,销售纽扣拉链的批发零售网点曾经遍布各地。
但目前,网络等信息传媒发展,极大地完善了营销渠道。同时,销售的导向进一步清晰,直面消费者的零售份额萎缩,集团采购成为主流。而行业信息的采集归纳分析趋向高端,高素质人才的作用日益显著。这些,桥头是否准备好了?
第三,生产制造优势发生转化。
桥头拉链企业很早通过规范生产流程,完善品质管理,获得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但现在这种优势在弱化。
拉链市场规模的发展,强烈吸引了周边国家和地区来大陆投资建厂参与角逐。世界最大的拉链企业YKK公司公开表示要将生产重心转移到中国。外资企业依靠资金规模、先进技术、管理模式和营销手段扩展业务,势必加剧产业竞争。
作为“中国拉链之乡”的桥头人,无疑非常关注当前的形势。“桥头拉链已经积累了相当的产业深度,面临的竞争比较激烈。进一步整合资源,尽快优化产业结构,是当前的主要方向,”永嘉拉链商会一位负责人表示,当前企业迫切走向加快联合,从而为提升品牌做准备。
其实,桥头拉链的龙头——长城拉链集团与另三家拉链厂家采用这种联合经营模式,已经取得理想的效果。
“虽然在联合方面,企业已经尝试过多种模式,”永嘉拉链商会的秘书长马洪书说,但目前企业对产业联合还是比较慎重。
桥头纽扣行业需要突破瓶颈
无独有偶,桥头镇的纽扣行业,也面临同样局面。
桥头纽扣商会理事、方元钮扣董事长周德道介绍说:“桥头纽扣从80年代初的摊贩零售起步,并很快发展出众多纽扣企业。当前纽扣企业560多家,年产值13亿元以上,占据国内市场的80%,国际市场也占据60%份额。”
桥头纽扣商会成立于1996年。那时纽扣企业多达2000多家,经营中出现杀价、仿制等无序竞争问题。镇政府提议组建纽扣行业商会进行自主管理,规范市场避免盲目竞争。
老会长叶正祥至今还对当年保护知识产权印象深刻:“维权在当时是一个新概念。具体就是:企业创新产品向商会提交保护申请,可在一定期限内避免随意仿制,商会依照条例对违规行为进行纠正。维权措施切实激发了纽扣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了桥头纽扣的种类和品质在市场的吸引力,桥头纽扣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目前,桥头镇钮扣产量和产值增长比以前放缓,企业利润也有所下降,与整体大环境基本同步”,周德道理事开诚布公。
其实,在所占份额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行业开始自发整合。纽扣厂家总数已从高峰时的2000多家减少至500多家,较大规模的仅有100多家。
即使如此,桥头纽扣企业同质化现象依然普遍。产品多处于技术和利润的底端,被认为是制约桥头纽扣产业提升的瓶颈。
如何突破瓶颈?“当前,桥头纽扣需要提升企业素质,打造地区品牌,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纽扣商会秘书长柯永国回答道。
为拓展国际市场,桥头人利用技术优势,首先在国内生产出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纽扣,并成为客户制定的纽扣生产商。而纽扣销售范围依次越过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已经延伸到非洲的埃及,挤进了欧洲成衣加工基地之一的北非地带。
提升企业素质,降低员工流动对企业的影响是另一项举措。新任不久的纽扣商会会长王春桥,首次会议就是召集企业家探讨提高企业管理层次,维护企业稳定发展。他曾表示,桥头纽扣企业已经到了改革的时刻。
也由此,拉开了新一轮产业集群品牌的序幕。
依靠蓝海战略甩开对手
显然,桥头人看到了团队的力量。
这是因为,产业升级,难以靠单个企业或企业家的嬗变来实现,需要有一个团队或体系的激励与促进氛围。
在此氛围下,依靠现有产业集群综合实力,整合发挥资源优势,规范企业生产环节,增强自身产业队伍素质,打造产业优质品牌,从现有基础提升到规模、效率和创新的新层次竞争。
实际上,桥头人选择的是蓝海战略。
他们明白,如果依然拥堵在价值底端上厮杀的桥头人,别无选择。
因为,相当数量的厂家生产规模普遍较小,企业间同质化现象严重。当市场日趋饱和时,这类企业将首先面对最激烈的“红海”竞争环境。
而在“红海战略”以产业成本为主导进行价格战,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企业苦不堪言;“蓝海战略”恰恰兼顾产品差异化和成本价格因素,以创造价值为主旨,激发消费者的欲求,企业前景远大。
“桥头镇已具备相对良好的产业升级基础:拥有一大批对市场消费需求反应敏捷,营销环节信息畅通,富有营造市场的操作理念,经营实践经验丰厚的企业家群体,初步具备量变到质变的升级基础。”金连科说。
相信,曾依靠进取意识夺得“拉链之乡”和“纽扣之都”称号的桥头人,将会有一个更好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