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息:证券市场影响度映衬经济调控预期效果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85%提高到6.1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同时,进一步推进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可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根据贷款风险状况,在下限范围内自主确定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水平利率调整历来被认为是宏观经济调控最为严厉的手段,同时更是影响证券市场走向的利器。这种看法在2006年8月21日的市场中的确得到了瞬时验证。尽管在监管部门颁布证券公司融资融券管理办法和保监会提高保险金入市比例消息的刺激下,市场最终出现了红盘结局,但市场在开盘瞬间的急速下探仍可认为是利率调整对市场影响度的有效测试。这种测试应该看成是对宏观经济调控效果预期的映衬,因为依照证券市场的价值发现及资源配置功能,任何一种经济政策或调控手段的结果都应率先在证券市场得到一个基本的验证,除非这种市场丧失了它应有的功能。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经过股权分置改革及其他基础性制度建设,各种市场功能正在恢复之中,处于一个有效市场的不断建设过程,检验经济调控政策的预期效果应包含在它的功能恢复上,同时检验经济调控政策的有效性也自然成了市场是否实现根本转折的重要标志。
首先,从证券市场总体情况看,沪市大盘8月21日开盘较前一个交易日收盘的流通市值下跌242.9亿元。沪市大盘8月21日收盘较前一个交易日收盘的流通市值下跌513.8亿元,市值损失幅度在4%以上。尤为重要的是在市场尾市报收红盘的情况下,大盘市值缩水说明市场中的个股价格结构借股指下跌之机正在悄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含义也许最终会实现在市场总体结构演变的过程中,从而实现中国证券市场新的转折。证券市场的瞬时跌势,反衬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含义在于:证券市场的负面效应集成着未来有效的经济规模和增幅微缩的可能性。
其次,从市场中不同行业对升息反应程度看,具有资金依赖性行业高于劳动密集性行业的特征。我们统计了已上市的1300多家公司,并根据相关行业划分标准,对统计对象80%以上公司,划分为17个大的行业,其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统计结果看,各行业对升息的反应程度由机械制造业到农业依次递减,其中资金较为密集的行业的影响度要高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行业,如建材水泥、钢铁冶炼、房地产、纺织等行业的影响度极其自然地排在了前列。农业、交通运输、水电生产供应行业受影响甚微,这些也恰恰是国家目前产业倾斜及扶持的行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尽管当前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但因其行业的资金依赖度较强,需要突破的技术瓶颈较多,升息对行业的影响程度之深自不待言。
市场对升息的反应在相当程度上表明了该行业未来价值成长的预期状态,尽管这种反应在8月21日是以瞬时态势体现出来的。但它仍较为真实地体现出市场态度和投资人行业偏好与选择。这对升息的宏观经济调控预期效果无疑是一种社会心理的测试。市场中的行业影响度与国家鼓励、调限产业的政策目标的一致性,说明政策指向的正确性是可以验证的,市场反应极为灵敏,也表明未来的升息对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越来越好。另一方面也可看出,证券市场对升息反应的程度远远没有市场投资者想象的那么深,并且不同行业的反应程度如此接近,起码蕴含着两层意思:第一、尽管利率调整对宏观经济调控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力,但在已出台多重经济调控手段的复合作用面前,其调控的边界效应是有所递减的;第二、升息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效果虽有控制总体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的速效性,但同时也有着对所有行业成长的抑制性。
在升息政策出台之后,为了扶持其他产业必须有后续差别性政策跟进,才能保证“有保有压”调控目标的真正实现,这也才是我们要看到的升息对宏观经济调控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