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宝宝"渐成威信县庙沟乡农民致富"金宝宝"
生态要保护,农民才致富,栽桑养蚕是条路。近几年来,威信县庙沟乡把蚕桑产业作为富民强乡的主导产业来抓,使庙沟这个有着栽桑养蚕悠久历史的蚕桑大乡正向蚕桑强乡迈进。
早在1934年(民国23年)四川人项云山迁移到庙沟乡定居,并带来了栽桑养蚕技术,蚕桑产业就在庙沟乡落地开花了。但是,多年来,庙沟乡都是地边栽桑,养蚕也不成规模。从2002年开始,庙沟乡党委、政府借退耕还林之机,把桑蚕产业作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建立了乡蚕桑站,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组,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引进了威信县智溢茧丝绸公司,采取政府引导,公司运作的方式,携手发展蚕桑产业。几年来,庙沟乡已对800多亩老桑园进行了嫁接改造,按退耕还林政策新植桑园3394亩;今年,又发展“一步成园桑”334亩。丝绸公司提出了“情感上贴近蚕农,生活上关心桑农,经济上让利蚕农”的原则,派出技术人员对蚕农进行指导服务,提供蚕种、化肥、薄膜等,并以保护价订单收购蚕丝。目前,庙沟乡桑园面积已达4300多亩,占威信县的三分之一,已是威信名副其实的蚕桑第一乡。
“勤喂猪,懒养蚕,30多天见现钱。这是庙沟农民的一句顺口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栽桑养蚕的好处。庙沟村嘴上村民小组的项全友是项云山的后代,他家养蚕扯丝棉被已有几十年的历史。项全友说,以前是种地边桑,养小蚕扯胡棉卖点小钱贴补家用。这几年,在政府的宣传和公司的扶持下,他家才真正成了养蚕专业户,目前栽桑五六亩。站在高高的蚕架和胖胖的蚕虫前,项云山一边呵护着自己的“小宝宝”,一边掰着指头笑嘻嘻地向记者盘算今年养蚕的收入。“今年我家养春蚕3张,卖2500元,剩下点蚕茧扯成了丝棉两斤半,又卖200元。夏蚕我为全乡共育小蚕150张,收入1500元,因为桑叶大多喂小蚕了,所以大蚕我只养2张,应该能收入2000元左右。秋蚕我想养4张,按每张850元估算,也是3000元的收入。今年一年,我家养蚕收入应突破8000元。你说是不是这样计算的?”看着项全友自信的表情,想着他才做完的加法题,记者连连点头,并祝愿他早日成为养蚕万元户。他说:“没问题,明年一年就能达到万元户。”
据项全友介绍,他们嘴上村民小组已是全乡闻名的蚕桑专业小组,全组53户,家家户户栽桑养蚕。仅今年春蚕,全组就收入4万多元。其实,像项全友这样的养蚕万元户,像嘴上村民小组这样的养蚕专业组,在庙沟乡会越来越多。根据庙沟乡政府的规划,他们正在大力发展见效快的“一步成园桑”,将在3年内把马河、宗家坳两个村建成蚕桑产值百万元村,全乡建成万亩好桑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蚕桑强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