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写在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筹)奠基前夕


http://www.texnet.com.cn  2006-09-15 16:55:49  来源: 收藏
华兴纱管

金鸡报晓 独墅一帜

 

   引子:路甬祥院长富有深意的提名

    2006年1月10日,在中国科学院的一份文件上,有这样一段批示:与苏州共建的新所,如考虑可否定位在纳米生物与材料研究所。

    作以上批示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

    批示里还说:研究所定位在前沿、交叉和为地方产业服务的目标,请大家研究。或叫纳米仿生与材料研究所。批示的边上,路甬祥专门标注了研究所的英文名称:“Institute of Nano-Biotech and Materials, or Institute of Nano-Bionics and Materials”。

    2月18日,由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牵头,有关同志草拟了在苏州建所的方案要点,以提交中科院党组会审议的文件格式写。当天,路甬祥院长就在这份方案上作了批示:“很好!方案选择上会再定,理事会结构应从简为好。”对中科院在苏州新建研究所的名称,路甬祥认为,“从远近结合来看,用 Institute of Nano-Tech+ Nano-Bionic 可能更好一些!”

    爽朗大姐:刘佩华其人

    虽然时隔半年,参与起草该文件的刘佩华仍然清楚地记得,2月18日是个星期六,这天他们在机关里整整加了一天班,当天傍晚的文件上报之后,路甬祥院长在家里迅速就做出了反应。

    “从以上两个批示就可以看出,路甬祥院长的确对在苏州建立新所费尽了心思。连研究所的名字都是他斟酌再三,在多方征求意见之后亲自取的。”刘佩华说。

    刘佩华1983年就到中科院机关工作,可以说,开展纳米科研工作的管理,49岁的她是全院最为老资格的一位处长,不仅纳米科研的现状和历史沿革尽在胸中,对该领域专家的情况也如数家珍,“当年葛庭燧先生为该所开拓新学科发展方向,其中做的‘毫微晶’,就是现在我们说的‘纳米’。”

    在中科院基础研究局工作期间,刘佩华先后参加了纳米科研多个重大项目的组织管理,如“攀登计划”中的“纳米材料的基础研究”、“973”计划中的“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中科院创新项目“碳纳米管及相关材料”、“纳米科技基础问题”、“纳米器件及其基础研究”等,刘佩华都是负责项目管理的工作。

    “院领导让我参与领导筹建纳米所,既是考虑到我对纳米管理工作比较熟悉,对我本人事业发展也是个机会。”

    中科院新建研究所领导的选用,目前基本上都是技术型的领导配管理型的领导,因为管理型的领导熟悉中科院的运转体系,“技术型的领导必须是研究所需要的学术带头人,而我们搞管理的对工作程序、办事方式等比较轻车熟路,能够把握好自己的定位,与之配合就能相得益彰”。刘佩华说:“我必须深刻理解院领导的战略部署和学科布局,对此做到心中有数,这么重的担子交给我们,做不好事情就睡不着觉。”

    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在2006年3月院工作会议期间,专门请中科院基础局主持,听取了杨辉、刘佩华对筹建工作的汇报,白院长对苏州纳米所的学科定位、工作内涵等给予了明确意见。“他是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委员会主任、著名的纳米科学家,苏州纳米所整体布局能在院党组统一部署下,由他亲自指导点拨,我们的心里就踏实多了。”熟悉白春礼副院长的刘佩华快人快语。

    激情大侠:杨辉其人

    2006年春节刚过,接到中科院领导干部处处长王晓明的电话,杨辉既觉得突然,也觉得兴奋。

    杨辉等青年科学家,过去长时间都在谈论,传统研究所和传统国有企业一样,发展中存在着种种困难,找不到较好的解决方案。想来想去,可能的“最佳解”,就是成立全新体制和机制的研究所,但当时那只是一个梦。

    “接到这个电话,让我考虑领头纳米所筹建,我觉得或许就要梦想成真,就追问她新所是什么研究方向,别的资料是她过后才发电子邮件的。”杨辉说。

    记者采访杨辉,在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图书馆阳台,可看到远处很多机械设备正在施工,对面的独墅湖湖底隧道修建以后,新机场路将从湖底直通苏州市区。

    杨辉穿一袭白色衣裤,上衣宽大飘逸,好像武侠电影里面的大侠,行路有风,一副仙风道骨模样,“独墅湖图书馆在高教区,我们今年4月来安营扎寨,大家喜欢图书馆的文化氛围,不约而同地看好它做临时办公地点。”

    今年2月,杨辉在接受院人事局的正式通知后,就投入了纳米所的筹建。他知道这是很大的挑战。到苏州以后他发现,筹建新所比想象的要困难很多。“但科研人员就是要善于迎接挑战,往往课题越困难,越具有挑战性,就越愿意做,本能地有这个嗜好。”

    杨辉1993年刚到德国做博士后,德国所长要他承担氮化镓研究项目,当时氮化镓在国际上也是新课题,杨辉问为何做这个项目,所长告诉他:Challenge!(具有挑战性!) 时隔多年,杨辉对那一幕仍记忆犹新,“做科研必须要有迎接挑战的激情,有了这种激情,任何困难都会高高兴兴地面对”。

    1996年从德国回到中科院半导体所,杨辉的几方面工作都很出色:他做出了国际上第一支立方相氮化镓发光二极管;他领导的团队向深圳方大公司转移了蓝光发光二极管的工艺技术,标志着我国氮化镓(GaN)基半导体材料的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在该领域杨辉前后发表论文100多篇,被人引用1000多次。

    “杨辉在学术造诣上比较强、是位有独立见解的科学家。虽然不太善于言谈但却精于思考,属于说话少、想问题多的那类。”与他相知的长者和同事这样评价。

    2004年11月16日,在中科院半导体所集成光电子国家重点实验室,GaN基激光器发出耀眼的蓝色光芒。半导体所GaN组在杨辉的领导下,历经2年多的艰苦研究,终于在日本、美国等国取得这项技术之后,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只GaN基激光器。

    现在杨辉领头到苏州筹建纳米所了,他始终记得刚到苏州的时候,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送给他们的那几句话:“不辱使命,大胆创新,克服困难,努力开拓。”

    备忘录:历史翻开新一页

    2006年3月27日,中国科学院、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在苏州签订《共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备忘录》,达成了三方共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的共识。

    翻开厚重的一册“备忘录”,中科院新时期的科技布局调整,也就此在苏州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人们不禁要问,新建苏州纳米所是要干什么?

    共建的指导思想之一,是要坚持纳米技术研究与多学科研究紧密结合,在中科院相关创新基地的统筹协调下,突出纳米科技与信息、生物领域的交叉与汇聚,突出面向应用的系统集成,与中科院其他研究所分工合作,成为特色鲜明的纳米科技创新单元。经过15年的努力,成为在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领域特色鲜明、在国际有一定影响、“四个一流”的现代化研究所。

    新的研究所要做两个面向、两个加强、“三性贡献”的工作,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来定位,根据中国科学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来定位。

    苏州纳米所行政上隶属中国科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理事会向中科院负责。运行管理之中,“知识产权转让均为研究所法人行为,并优先向江苏特别是苏州的企事业单位转让”。“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择优、合同管理的用人制度。”

    新建的苏州纳米所要尽快完成硕士、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设置与批准,在未获批准之前,挂靠在中科院其他单位招生。中科院同时对苏州大学等博士学位点的设置申请给予大力支持。建设期间,苏州协助提供必要的临时科研及办公用房。为支持苏州纳米所承担国家科研项目,江苏省、苏州市将视实际情况给予经费匹配。

    苏州将在独墅湖高教园区内,无偿划拨出约6.6万平方米土地,作为苏州纳米所建设用地。规划总建筑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三方共投入资金3.93亿元。

    2007年底完成苏州纳米所基本建设工作,主要研发团队与主要仪器设备到位,苏州纳米所试运行。2008年底组织验收,苏州纳米所正式运行。

    苏州纳米所依傍“两湖”——苏州工业园区的“金鸡湖”和“独墅湖”,备忘录签署后的苏州纳米所筹建,也似乎象征着要金鸡报晓,独树(墅)一帜。

    牵手:院地合作双方情投意合

    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科研力量的分布格局,就阵线而言,过于集中在研究机构和大学,就地域而言,过于集中在北京上海,中科院要承担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使命,就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将自身创新能力建设与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密切衔接,起到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引领未来的作用。

    中科院和江苏省、苏州市在过去的合作中已经有了良好基础。其中金属所、化学所等组建的纳米材料产业化基地,两年前就在苏州工业园区落户,利用专利实施等方式转移技术,推动了纳米高弹材料、纳米浓缩浆及其涂料、纳米纺织品等技术成果的转化。

    江苏省的科研力量布局,国家级高技术科研机构一直是块短板,南京虽然有中科院的几个研究所,但基本都是资源环境型。尤其是在苏州,国立科研院所一个都没有,江苏省、苏州市与中科院共同筹建的纳米所落户苏州,不仅为苏州填补了空白,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的意义更是非同小可。

    无论江苏省还是苏州市,为何舍得花如此“大本钱”,选择在纳米领域与中科院共建研究所?这还因为,现在江苏比较成熟的一些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相当不错,在全国市场份额中占有很大比例。苏州工业园区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国家级基地,在上一拨的产业发展浪潮中,园区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已把一些跨国公司和民营企业的配套产业都带动起来,十多年来产业方面的丰厚积累,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极具显示度,“我们地方政府反复思考,在下一轮的经济增长中,自己工作的着力点应该在哪里,厚积薄发的发力点、希望找到的新经济增长点在哪里。”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局局长夏芳接受采访,对记者一口气说了三个“点”。

    了解到中科院知识创新三期的科技布局,苏州积极寻找既符合中科院发展方向、也符合园区未来发展的目标,选择了与纳米技术的相关产业,作为苏州下一轮经济增长的起动机,

    “纳米只是一种技术,不能笼统地说成纳米产业。虽然很多产业会用到纳米技术。我们抓住纳米这个技术,就可以衍生出很多交叉学科带来的产业。”学物理出身的夏芳说。

    苏州纳米所现在定位在纳米电子器件及相关材料、纳米生物与纳米医学、纳米仿生等研究领域,而实际上在这些领域中,目前苏州工业园区也有了雏形。

    集成电路往高端走,自然就进入到纳米阶段。工业园区现有非常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要有更高的附加值,深化纳米的研究是必然的选择。

    工业园区陆续已有一些生物技术的跨国公司,以及一些具有知识产权的民营企业落户,目前它相对于电子信息产业虽然要滞后一些,但地方政府已经预测到:随着国际上电子信息这拨技术产业转移浪潮的过去,在下一拨浪潮中,生物技术产业将开始向中国转移。许多生物技术的运用离不开纳米技术,地方政府迫切希望纳米和生物结合,能够催生出新的高技术产业。

    苏州工业园区出棋先高人一着,已专门在高教园区规划出生物纳米园区,未来的纳米所就坐落在这个科技园里。

    启动:领了张一千万元支票

    3月22日,苏州工业园区召开科技创新大会。杨辉和刘佩华在当天早上到达,这也是他们参与新所筹建后第二次来苏州。

    创新大会给苏州纳米所的第一个惊喜,是得到了园区政府颁给的一张1000万元支票,作为筹建工作的开办费。杨辉代表苏州纳米所上台领了这张支票。

    也就是说,苏州纳米所共建三方的备忘录还没有正式签约,工业园区作为见面礼,就预支了1000万元启动经费。“财政局已经把经费的预算做进去了,当时我们还不具有法人单位资格,开不了账户,这个钱就先放在了科技局,后来我们办好了法人资格、办好了所章,一个星期钱就到位了。”刘佩华感动地说。

    这笔钱到位之前,纳米所的开销全部是从高教园区借支,包括饭卡、计算机、复印机、传真机,甚至租车都是园区帮忙,“连人带车一起过来,司机应该经验丰富、服务到位,园区帮着找了现在的这位李师傅。”刘佩华深有感触:“连这些细节都考虑到了,我们没有任何可以挑剔地方政府的理由。地方政府是个服务性的政府,公务员的服务精神在这里体现得非常到位。”

    到4月2日他们再来到苏州时,总共已有四位“元老”。

    李玉璋是纳米所聘请的学术顾问,他是中科大1966届的毕业生,曾担任过中科院半导体所的常务副所长,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新所筹建中的一些问题让他帮忙出主意、把握方向,如建立相应规章制度、制定管理章程框架等。王斌在中科院半导体所的大力支持下,借调来到苏州参加筹建工作。目前负责综合办公室的工作,包括制度建设、质量管理、设备采购以及办公室的全部事务等。

    新所,按照一个全新的机制开始健康运转。

    碎石铺道 一体天成

    苏州纳米所筹建伊始,就要看到未来的远景目标,就要有自己布局谋篇的战略思考。如果自己没有思想,那就只能跟在人家后面走,起不到国立科研机构应有的“引领”作用。建立一个新所就像是面对一张白纸,虽然上面有一些“暗格”,那是国家政策的一些硬性规定,但具体在格子里写什么字,用楷体,还是行书、狂草,显示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就需要整体构思。

    纳米所立足苏州本地、辐射长江三角,围绕国家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目标,进行了筹建的整体规划与具体实施。

    首先,苏州纳米所应该突出自己的“个性”,突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学科发展绝不能面面俱到,看见别人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基建要有核心设备,人才要有核心团队,科研要有核心材料、核心器件、核心系统的产出,形成一个核心的思想,也就是“一招鲜吃遍天”,如果招招都不鲜,什么都是一知半解,可能即便自己受委屈给人家当衬底,人家都不要。在国际同行之间,一提起来就会想到苏州纳米所,在前期学科凝练时就注意到“精”而不是“泛”。

    其次,研究所注意了高度开放。园区有许多国内一流大学的分校或研究院,苏州纳米所在前期部署中就已考虑到与之密切联系,形成一个大型的公用网。与中科院国家纳米中心、物理所、半导体所、理化所、生物物理所、化学所、中国科大等建立合作研究,并且请其中一些单位代招研究生。今后还要建立与中科院内外相关的纳米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以及与园区其他科研教育单位的合作关系。园区内有那么多的大学,马上还要引进我国香港等地的大学,国际合作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再者,苏州纳米所注意到了学科的交叉。苏州纳米所不是单纯意义的搞纳米材料,纳米技术、生物技术我们和发达国家没有可比性,但是学科交叉为后来居上提供了发展空间,这种交叉与集成,可以产生创新的极大亮点。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讲,交叉的物种往往更会呈现强大的生命力。

    “碎石铺道,一体天成”,从中能看出设计师独具匠心,纳米所筹建布局谋篇的点点滴滴,也应该体现对未来的高瞻远瞩。

    “三边”政策筹建新所

    建好苏州纳米所,中科院提出了“三边”政策,亦即:一边基建、一边招聘、一边科研。

    李玉璋顾问是这样诠释苏州纳米所实行“三边”的:如果用两三年时间专门建造房子,科研水平完全落后下来,学术同行中没人听你的,就会慢慢失去话语权。虽然招聘的优秀人才中有些暂时还在国外,但他们也已对实验室的建设发表了宝贵意见。边建设、边招聘,做到“磨刀不误砍柴工”;边建设、边科研,才能够保持团队对科研的新鲜感。

    边基建:“两近一远”

    苏州纳米所筹建之初,就要体现现代化研究所的要求,特别是在基建中体现出学科发展的要求。因为纳米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超净车间,涉及到纳米和生物仿生技术的结合和交叉。

    工业园区内的高教园区,是苏州纳米所现在的临时办公地点,毗邻苏州大学、南大研究生院、中国科大研究院等,具有培育人才的浓郁氛围,而在高教园区内的生物与纳米园区,苏州规划了未来苏州纳米所的永久性所址。在资源包括土地的配置上,苏州市很有深意:把苏州纳米所放在这个环境里,就是要它成为领头羊,让它的研究始终走在前面,带领园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苏州纳米所规划了“力争在2008年底以前建成2~3个部门或地方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工程中心,建立技术培训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的目标。

    受当地政府的委托,园区内的“生物纳米开发公司”作为代建公司,帮助苏州纳米所完成所有施工项目的申请、报批、招投标以及施工等工作。

    园区建设部门过去多是从事办公楼房的基建,建研究所,没有建通常办公楼房那样有现成模版,而且这又是个纳米方向、生物技术的研究所,有很多建设的特殊要求,共建双方人员充分沟通,外出考察调研了很多基建的案例,做到集思广益。

    苏州纳米所筹建工作组提出的“两近一远”思路得到了采纳。

    “若按过去传统的思路,可能是不同学科各自盖一个个小楼,现在我们提出的设计方案,是所有学科都在同一个大楼里,也就是基本建设‘两近一远’:科研办公室、实验室之间,距离要尽量的近,否则学科交流就要从这个楼走到那个楼,非常不便;管理部门离科研部门也要尽量近,为科研做好服务和支撑;技术开发则与科学研究有很多不同之处,它与公司的文化氛围比较接近,我们基建二期准备搞技术转移中心,地点就应该离开科研实验区远一些。”杨辉具体解释。

    社会的发展与和谐不能偏废,研究所的建设用地上有很多农民的房子,园区管委会、科技局的领导做了大量协调工作,娄葑镇政府的主要领导,从党委书记到动迁办主任都要亲自出马督阵,哪怕是大热天太阳晒着,也要跑到农民家里去做工作。大家说:将来就在这片农民的宅基地上,会突然冒出来一个国家级的高科技的研究所!

    园区领导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己应该做的,承诺了在9月18号要基建工程奠基,之前肯定就要把所有准备工作做完。这很简单的一句承诺,凝聚了园区政府很多同志的心血,也花出了很高的代价。无论盖房、造路,一切工期进入倒计时。把工程列作重中之重,园区的党工委书记王金华在很多场合都说:纳米所的建设具有历史意义,所有工作都要围绕时间节点做,谁要是把时间落下,谁就要完全负责任。

    边招聘:“现在就抓紧聊”

    苏州纳米所2008年底前要争取完成筹建,通过对外招聘方式组建科研、管理及技术队伍,人员规模包括学生在内要逐步达到700人。同时要通过国内外公开招聘6至8名主要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引进30至40名研究员。

    6月28日,张耀辉博士作为“百人计划”候选人,参加了苏州纳米所举行的第一次候选者答辩,评审专家由解思深、范守善、陈良惠院士等九位专家组成。

    张耀辉1995年在中科院半导体所获得博士学位后,主要研究纳米尺度的MOS场效应晶体管在积累区能自动具有单电子晶体管特性;发明了纳米尺度的沟槽肖特基MOS场效应晶体管;研制出我国第一支无线通讯基站用的高频大功率RFLDMOS器件等。

    作为苏州纳米所的第一位“百人计划”,张耀辉曾在国外多处辗转,现已全时到位在所里开展工作了。

    张耀辉的到位是杨辉主动与他联系,因为他也喜欢迎接挑战,每到一个地方都做得非常出色,“实际上招聘正式答辩之前他就来工作了,让他在学科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上出谋划策。纳米所设立了6个研究部,3个公共平台,此外还设立了信息与战略研究中心,张耀辉目前就负责这个部门”。

    边历峰在中科院半导体所获得博士学位,接着到德国做了两年博士后,苏州纳米所招聘人才,她成了第一个从国外回来的博士;徐科博士曾在日本工作了5年,杨辉认为他科研非常出色,赶紧找与已经回国的他沟通,7月7日通过答辩之后,他作为研究员来苏州纳米所工作。

    9月8日,苏州纳米所举行第三次人才招聘答辩会,研究员严晓、张宝顺,副研究员陈烨入围。严晓直接从美国飞到苏州,参加完当天的招聘答辩就留在了纳米所工作。

    说起严晓还有点小故事。他1982年北大物理系毕业后,考取半导体所黄昆先生门下的研究生,1984年考上CUSPEA到美国。今年8月严晓回国探亲,发起了一个在苏州同学的聚会,大家在饭桌上聊天,严晓听说中科院要成立纳米所很惊喜,杨辉就问他有否兴趣回国,接着鼓动他:现在不回,更待何时?

    聚会结束以后,杨辉就把严晓拽到了研究所,“在图书馆的咖啡厅我们聊到很晚,我就是向他灌输:若想回国,就必须回到国内亲身感受,即使不到苏州纳米所,不到中科院,只要想回国创业,就必须到国内体验环境。”

    才个把月的时间,杨辉愣是把严晓动员回来了,“我今年10月要去美国做人才招聘,严晓说等我去美国时再认真聊,我说别等到10月,现在我们就抓紧聊、认真聊啊!”

    迄今为止,招聘到苏州纳米所工作的优秀人才,还有程国胜、徐百、黄武桥、李炯、陈韦等多位。现在,苏州纳米所每月都要搞一次人才招聘答辩。

    “好在现在打电话、发电子邮件都方便,只要能够引得他们动心,我趁热打铁就把他们游说回来。”杨辉对记者说:“我们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更多是强调苏州纳米所工作的价值。做法之一是先让他体会苏州纳米所工作的意义,无论张耀辉或严晓,招聘来人员,都让他先来参观、先来感受,激发共鸣,产生兴趣。我们收到海外学者的求职信件很多。我们不是骗他们或者逼他们,相信他们来了以后就绝对不后悔,这里的工作非常需要他们参与,也是他们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

    “当然,我们今后更应该注意招聘那些在国外有一定潜力,但是暂时还没有机会显山露水的人才,他可能在国外大学里还是个助理教授,但我们只要注意到他的发展态势,就可以请他来当研究室主任,关键就看我们的眼力如何。”任纳米所顾问的李玉璋这样敲边鼓。

    边科研:保持团队新鲜感

    作为筹建负责人,杨辉、刘佩华内心也十分清楚,重要是抓好学科规划、把握科研方向,不能由此变成了一个基建处长、一个设备采购处长。否则就没有资格领导一个研究所。苏州纳米所整体科研必须大步地推向前进。

    在基建没有完成之前,苏州纳米所已经在中科院半导体所内租赁了一条工艺研发线,可以作纳米的电子或光电子器件工艺;在南京大学苏州研究生院租赁了10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开展纳米生物和纳米医学方面的研究。

    苏州纳米所实行联合招生的方式,有的导师还挂在原来的单位,就把自己的研究生带过来了。

    苏州纳米所已经计划2007年要招68名研究生,其中28名博士生,明年9月入学。筹建纳米所的过程中,王斌觉得有两大块策划得很好:“一是在教育园区内的大学中租赁实验场地,充分利用大学的网络资源。网络将大家连在一起,只要都在网络上,就相当于大家坐在一起。实验设备已在购买之中,陆续有较多设备到位。这样,研究所的基本科研条件已经具备,人员招聘进来就可以开展实验。”“二是我们聘请了一些客座研究人员,同时建立联合实验室,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这里做不了的实验,可以去联合实验室做。”

    如果说,苏州纳米所在半年前金鸡湖畔的共建备忘录签约犹如金鸡报晓,昭示着中科院与江苏省苏州市的合作,新一天的太阳将冉冉升起;那么,苏州纳米所不日即将在独墅湖畔的破土奠基,今后能否在国际纳米科研领域独树(墅)一帜,就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翘首期待。

    我们衷心祝愿她的旗帜高高飘扬,引领新世纪的风骚!

 

  来源:科学时报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纺织科技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纺织科技
进入纺织科技>>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