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中国再生PET行业目前面临问题及未来发展建议


http://www.texnet.com.cn  2006-12-07 16:40:33  来源: 收藏
华兴纱管

  再生PET的应用分布

  2005年,中国再生PET的应用以纤维用途为主(占79%),虽然在食品级和非食品级瓶用领域也有相当比重(约20%,其他1%用于制造塑钢带、板材和拉链等),但真正意义上符合FDA和国家食品卫生相关认证的只有未投产的2万吨产能(北京盈创公司瓶到瓶项目),其他均为直接使用纤维级再生PET瓶片添加在A级PET瓶片中(比例约为10%-15%),企业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所生产的PET饮料包装瓶是不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这种现象主要是在一些中小型吹瓶厂中发生。

  其他再生PET产品全国产能估算为,塑钢带6,000-10,000吨/年,A-PET板材1.2万吨/年。当然,中国再生PET行业也有自己的特色,如用100%再生PET生产的拉链产能已有约1.2万吨/年。另外,许多新领域,如再生PET纺粘无纺布、食品级再生PET板材等还属空白。

  再生PET行业面临问题

  行业整体缺乏规划巿场竞争缺乏规范

  首先,从PET回收清洗行业看,产能在2000-3000吨/年的小型企业占95%以上。这些企业基本上没有环保设施及污水处理设备,又大都在城乡结合部,我们熟称为“山寨工厂”。由于对这些工厂的监管客观上存在相当困难,他们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非常严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其次,近年来再生PET纤维产能盲目扩张,行业内部竞争过度。据不完全统计,仅2002年至今年上半年,产能扩充了近300万吨。许多新加入这一行业的企业,因为没有做充分的巿场调查,本身对聚酯行业的运营管理不熟悉,投产后不久就面临严重的经营危机。据统计,全行业的平均开工率由2000年的90%已下降到目前的50%,少数企业已面临停产。笔者认为造成这一困难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其一,产品同质化。几乎99%的产品均为短纤维,产品巿场定位雷同,互相模仿。

  其二,以传统思维运作企业。由于目前国内生产再生PET纤维产品的技术门槛大为降低,用2000-3000万元就可建一个产能3万吨/年的工厂。企业普遍不具备产品品种开发的能力,几乎没有科研投入;企业不是在思考如何做大巿场需求这块蛋糕,而只是在想方设法用价格竞争的办法抢占巿场份额。

  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主要有:

  1.原材料价格飞涨。由于国内废PET回收处理能力及废PET瓶源无法满足纤维生产能力的过度扩张,原料已变成该行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以做三维中空的瓶片价格来看,2001年为3200-3800元/吨左右,目前涨到7000-8000元/吨左右几乎翻了一番还多。

  2.全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今年以来,许多企业面临亏损局面。由于近几年再生纤维产品的平均价格基本处于8500-11000元/吨这个区间(不同品种价格的差异),不算劳动力、运输、生产辅料成本的增加,仅原料价格暴涨一项已使全行业处于微利状态。

  3.引发国际贸易争端。从2002年开始,许多企业已将国外巿场纳入企业巿场拓展的视野。据海关对于55032000编号下短纤维的出口统计数据显示,近3年成倍增长:2003、2004、2005年的出口值分别为0.87亿美元、1.4亿美元、2.1亿美元,折合实物量分别为约6.5万吨、约11万吨、约23万吨。欧洲已于2005年3月19日对中国PET短纤维开征反倾销关税。今年美国也开始加紧对中国的PET短纤维实施反倾销调查。

  其三,国家宏观行业政策的不确定性所带给企业的经营风险依然存在。

  1.现行流转税规定对该行业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再生PET行业的供应商多为小规模物资回收及加工企业,现行税收政策使他们无法提供增值税发票,而纤维生产厂家又必须向客户提供17%的增值税发票,由于目前这个行业的利润水平已经很低,根本无法承担无抵扣的17%徵税。这就导致许多企业采取一些不规范经营的手法才能生存。

  2.原料进口环节的政策不清晰及各部门、地方政策执行力度的不统一,也给该行业造成许多经营困难。如环保总局批文的分配额度未完全按照地区间产能不均衡的特点来分配,导致一些地区企业的进料成本增加。另外,废PET进口商检要求经常变化也使企业的生产成本控制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以扎装瓶不许进口政策为例,商检规定只能进口废残留物小于1%的破碎洗净PET瓶片,因为境外加工的高额成本,实际执行情况是大多数为只破碎未清洗的瓶片,其对环境的二级污染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回收处理成本,因为处理未清洗的破碎PET瓶片的设备投入比处理整瓶的设备投入高出20%-100%不等,而对废PET瓶的综合利用率下降10%-15%。

  国家宏观政策不配套

  再生PET这一行业属国家“十一五”规划中鼓励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中国从事这一行业的企业全为民营企业。以再生PET纤维行业为例,据化纤协会统计,截止2005年,中国仅从事再生PET纤维生产企业就达389家,具备产能超过450万吨/年。由于中国废PET瓶清洗工厂普遍工艺、设备配套水平不高,超过清洗PET瓶产能2万吨/年的企业不多于20家,一般产能均在2000-3000吨/年水平。由此可以推算出,仅为再生化纤厂配套的企业就达到1300家以上,按每条线聘用30人计算,仅再生PET瓶片清洗这一行就解决中国4万人的就业问题,而化纤厂可按每万吨产能用150人计算,其直接雇佣工人可达7万人。如果再加上其相关配套行业(如,辅助材料,物流,设备制造,服务等行业)的用人,应能带动80-100万人的就业,可以说,再生PET行业为国家经济发展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型的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已经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目前,这一行业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笔者个人认为目前急需出台的政策有:

  增值税配套政策。不能再让企业以0进项税,17%出项税运作。这不符合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国家相应部门应根据化纤行业的特点,尽快出台配套的流转税政策,如改增值税为营业税等。

  关税设计为再生PET产品新增商品编码。中国目前的海关编码的体系过于笼统,一个55032000涵盖了所有PET短纤维。我们查看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海关编码发现,它们在55032000下对不同规格的产品分出许多子项编码,2004年笔者就向海关总署提出为再生PET短纤维建立新编码的建议,得到总署的积极响应,总署委托驻广州办的领导多次来我厂沟通这一建议的可操作性,并得到认可。对于商检和海关关心的如何从技术手段上鉴别原生PET纤维和再生PET纤维的问题,笔者的建议是检测是否有第三单体(IPA)的方法。如果得到国家税制委的实施,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国外对中国再生PET纤维这一行业出口的反倾销问题。

  呼吁国家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同时,鼓励企业加大对科研开发的投入,多生产高附加值的再生PET产品,实现行业的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

  环保总局应重新审核限制扎装废PET瓶进口的政策。只要企业能够按照废金属回收加工试点园区的要求,去建立再生PET或废塑料加工园区试点,在海关、商检、环保监管到位的情况下,环保总局就可以放开对试点园区的扎装瓶进口限制。

  发展建议为规范和促进中国再生PET行业稳定发展,笔者有如下建议:

  建议借鉴发达国家大宗原材料采购的做法,建立中国再生PET行业采购价格联盟,增加中国企业对进口废PET瓶的价格谈判能力。目前发达国家回收PET瓶的出口80%-90%是依赖中国巿场,而这些国家对回收企业已经有一定的政府补贴,现在他们将扎装PET瓶的价格与国际上A级PET切片的巿场价格挂钩,这种做法显然没有道理。因为A级PET切片的价格主要是受到PTA和MEG的价格直接影响,或说间接受到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而回收废PET饮料瓶的成本与此无关。因此,如果我们能建立一个有效的采购价格联盟,对控制进口扎装瓶的价格过快增长应该是有可能的。

  建议环保总局能按照再生PET各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分配各省的废塑料进口批文额度,以利于该行业向规模化、集中化发展。

  建议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落实政府具体部门,尽快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废塑料回收体系,防止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资料显示德国、比利时、美国以及日本都有很好的做法。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做法,以立法形式对制造和使用一次性PET包装材料的生产企业徵收适量的回收处理税,以补贴中国废PET包装材料的回收和再加工企业的环保及技术进步的投入。最终使废PET包装材料和再生PET产品实现完全循环利用的目标。

  目前中国再生PET行业还需要国外的废PET资源加以补充,建议由政府出面与出口废PET的发达国家签署双边协议,保证中国加工的再生PET产品出口到这些发达国家时能享受优惠关税待遇。

  PET回收及再加工工业是利国利民的循环经济产业。只要政府加强规划,有效监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就可以既保证有效控制废PET回收加工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问题,又为社会发展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

 

  来源:中国塑料橡胶制品网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产业经济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