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技术产品是否有害? 全球现使用700多种
“可呼吸”床单、打火机、高尔夫球杆、护肤霜、计算机芯片和抗菌袜……援引美国“纳米新产品项目”机构的最新统计数据:目前全球使用纳米技术的产品有700多种。
如果这些产品中的纳米颗粒潜入了人体细胞,后果将如何?目前我们还不得而知。正如科学院白春礼院长指出:我们要有“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不能再走20世纪“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因为这条路已经给人类带来了太多的灾难。我们要在发展纳米技术的同时,同步开展其安全性研究,使纳米技术有可能成为人类第一个在其可能产生负效应之前,就已经过认真研究,引起广泛重视,并最终成为能安全造福人类的新技术。
“纳米”进入百姓生活
早在若干年前,纳米(nm)作为一种计量单位开始走入人们的研究领域:1纳米是1米的十亿分之一,人的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相当于6万纳米。凡和人们生活相关的东西,纳米技术似乎都能渗透:建材、塑料、纺织、医药、能源、农业、化妆品……
“纳米技术的发展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这是可以预见的,比如,能源方面,由于更精确更合理地利用原材料,使得资源得以大大节约。美国就计划用纳米技术节约10%的照明能源;再如,纺织业上,使用纳米材料处理的布料将更抗菌、更耐磨;还有材料加工上,许多产品用纳米材料作为包装更具防腐功能;甚至农业,已经上市的有纳米农药、肥料等等。”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高能物理研究所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联合实验室主任、“人造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及解决方案探索”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赵宇亮告诉我们:“应该说,纳米技术将会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市场上出现的越来越多的纳米产品,人们不禁看花了眼:纳米牙膏、纳米玩具、纳米冰箱、纳米服装……“纳米”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包围了我们的生活。市场真有如此多的纳米产品吗?或者真如许多厂家吹嘘:我们已经拥有了“纳米”的春天?对此,赵宇亮说:“现在市面上打着‘纳米’旗号的产品,有一些其实不能称为纳米产品。纳米产品的鉴定问题目前在全世界都还没有解决,因为还没有标准的鉴定方法、鉴定程序、鉴定指标等等。但现在各国已经把相关工作提上了议程,中国成立了国家纳米标准委员会,有些国家正在从法律上建立相关的规章。”
“纳米”可能潜在的危险
纳米颗粒物并不只是新时代纳米技术的产物,人类其实早与纳米颗粒共存。汽车尾气、各种燃烧过程等,都会产生大量的纳米粒子。据估算,在大街上行走的人,每小时通过呼吸空气吸进的纳米粒子大约有1亿个。
纳米粒子很小,比细胞小上千倍。由于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和巨大比表面积等,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在进入生命体后,它们与生命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化学特性和生物活性,与化学成分相同的常规物质有很大不同。前期研究表明,一些人造纳米颗粒在很小剂量下容易引起靶器官炎症;容易导致大脑损伤;容易使机体产生氧化应激;容易进入细胞甚至细胞核内;表面吸附力很强,容易把其他物质带入细胞内;有随纳米尺寸减小生物毒性增大的趋势;表面的轻微改变导致生物效应发生巨变等。
“纳米”安全性解读
美国“纳米新产品项目”机构的首席科学顾问安德鲁·梅纳德在早些时候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撰文指出,纳米产品有害的说法目前主要停留在理论上,但可信度较高。专家解释说,许多研究表明,纳米颗粒大小、比表面积、可溶性和表面化学性能等因素,均可能决定纳米材料是否有潜在危害。这种情形就像人吸入灰尘可能患病那样,纳米材料的潜在毒性还在于其组分及物理特性的影响,随纳米颗粒的组成,大小,表面性质等而不同,我们无法一概而论。
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与毒性的研究数据,目前还很少。初步的实验证据提示我们,即使化学成分相同的物质,它的微米颗粒与纳米颗粒也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效应,这些生物效应,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大量未知的问题需要研究。
赵宇亮认为,至今还没有直接证据说明纳米颗粒对人体造成了直接危害。我们要在危害还没出现之前就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尽最大努力不对我们的环境和健康造成危害的前提下,来发展纳米科技,造福人类。纳米技术是国家利益的体现,也是国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各个国家都在抢占纳米科技和市场的制高点,而未雨绸缪,严格保证纳米产品的安全性是关键。
来源:农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