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壁垒”折射中国鞋业“绿色标准”缺失
欧盟近来屡屡以环保名义对我国鞋类出口施加贸易大棒,意大利、西班牙对中国鞋类产品展开的“有毒调查”,再筑高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在成为中国鞋业出口障碍的同时,也从另一方面对中国鞋企“内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记者近日从福建省晋江市的国家鞋类检测中心暨国家级鞋类检测重点实验室了解到,中国鞋业缺乏“绿色标准”对鞋类进行环保监控,“被动迎战”并不利于中国鞋业积极主动营造健康环保的质量环境。
国家鞋类检测中心在相关检测过程中发现,中国鞋随着质量的不断提高,在物理性能检测项目,如拉伸强度、粘合强度、磨耗率等项上往往可以轻松过关,然而对制鞋原料重金属镍、铬、镉等含量是否超标的安全性能检测和对电阻值、耐电压、阻燃性等的化学性能检测则是相对弱项。后两者涉及人体健康与环境保护的“绿色标准”,恰恰是欧盟贸易壁垒借“环保大旗”剑指所向。
欧盟进口商对出口鞋类一般要求出具有关检测报告,国家鞋类检测中心可以依据欧洲EN标准、国际ISO标准、德国DIN标准等按照客户不同要求进行检测。国家鞋类检测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闵宝乾表示,近年来,随着欧盟技术壁垒的加高和“毒鞋”事件敲响警钟,大部分企业对出口鞋健康安全环保标准把关很严,但不少企业的送检仅是以出口为目的的被动行为。由于中国鞋业并没有类似纺织业《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的行业性强制标准,只能参照《产品质量法》和《进出口检验检疫法》的相关规定,一些要求较高的童鞋不得不参照玩具标准进行检疫。由于我国鞋业技术标准的滞后,出口鞋往往处于“被动应试”国外技术标准的局面;而内销鞋则更缺乏健康环保标准的约束。
闵宝乾介绍说,在鞋业生产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胶粘剂如果不采取有效安全措施,常导致生产工人苯中毒事件和职业病发病率的居高不下。中国生产的鞋折合约为2--3美元一双的低价格,部分是建立在牺牲环保成本的基础上的。
目前我国以70亿双鞋的年产量已成为世界制鞋大国,然而,中国制鞋业自身的“绿色标准”却迟迟未出台。专家认为,人们对鞋的要求已经逐渐从舒适耐穿提高到健康、环保的新层次,当前亟须建立我国鞋业“绿色标准”,加强对鞋类环保的监控,让企业承担起环保成本。同时,如果鞋业的“绿色标准”能像“绿色食品”一样成为消费者认可的荣誉,那么在突破“环保篱笆”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它也有利于提高品牌附加值,提升中国鞋业的整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