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辽宁省农业产品加工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http://www.texnet.com.cn  2007-01-15 08:19:45  来源: 收藏
华兴纱管

  农产品加工业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三大产业”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特制定“十一五”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纲要。? 

     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状况? 

     我省农产品加工业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1978年全省食品工业产值仅为23.4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尤其“十五”期间得到长足发展。截至2005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427个,实现销售收入124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11.8%,比“九五”期末增长141.5%,年均增长19.3%。其中食品加工销售收入698.6亿元,增长176.4%,年均增长22.6%;纺织品加工销售收入302.7亿元,增长101.9%,年均增长15.1%;其他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246.7亿元,增长116.6%,年均增长16.7%。? 

     (一)食品加工行业规模大,部分加工产品和加工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 

     到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达到1063个,总资产528亿元,销售收入实现698.6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2.6%,占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的55.9%。水产品、酒类、乳品、油脂、饮料加工在全国居于前列:水产品加工160万吨,居全国第3位;白酒26万吨,居全国第4位;啤酒188万吨,居全国第6位;乳制品47.2万吨,居全国第6位;食用植物油98万吨,居全国第6位;软饮料90万吨,居全国第12位。大型油脂加工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和改造,技术、装备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平;碾米业基本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技术水平;水产业精深加工产品发展较快,冻干品出口量加大。全行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牵动作用、年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出现了一些全国、省内的知名品牌。? 

     (二)纺织行业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非国有企业已占据主导地位? 

     我省纺织工业已形成棉纺毛纺、麻纺、丝绢纺、印染、针织、服装、非织造布、纺织机械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品企业742个,总资产33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02.7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的24.3%,占全国纺织行业年销售收入的1.5%,在全国居第10位。主要产品产量及在全国的排位情况是:纱17.4万吨,排14位;布4亿米,排第10位;印染3.4亿米,排第8位;服装3.7亿件,排第8位;非织造布2.4万吨,排第7位。在纺织加工业中,棉纺织业(含印染)和服装制造合计所占比重达到70%以上。纺织加工业初步形成以非国有企业为主体,以服装为龙头,牵动染、织、纺和化纤抽丝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有较大提高,棉纺织行业代表上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FA系列细纱机已占到52%,印染后整理水平明显提高。企业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增强,现有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5家。拥有国家级名牌1 个,省级名牌41个。产业积聚效应已经出现雏型,沿沈大高速公路的大连、营口、鞍山、辽阳、沈阳市纺织工业产值占全省的72%,初步形成沈大高速公路沿线纺织工业聚集产业带。建成海城纺织工业园、丹东前阳纺织工业园、大连大杨服装工业园等纺织工业园。? 

     (三)其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 

     到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其他农产品加工包括制药、造纸、木材加工、家具、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艺美术品企业622个,实现销售收入246.7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6.7%。其他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占全部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19.8%,制药、造纸、家具合计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其他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73.6%。家具制造位居全国第5位,造纸位居全国第8位,中药加工业发展较快,在本溪初步形成中药加工园。? 

     (四)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涌现,出现了一些农产品加工高地和加工密集区.到2005年底,全省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98个,实现销售收入610.7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的49%。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7个,实现销售收入332.4亿元;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2个,实现销售收入232.9亿元;年销售收入15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5个,实现销售收入143.8亿元。出现了一些农产品加工高地和加工密集区。如沈阳辉山农业高新区,先后有200多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现已形成以乳品、畜禽、果蔬、饲料、粮油5大主导产业为骨干的农产品加工聚集区。? 

     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优势? 

     1.农业资源优势。全省耕地面积6000万亩,海岸线长达2920公里,可利用的浅海养殖、滩涂养殖、浅海底播增殖面积700多万亩,商品林地5000多万亩,草地2850万亩,林间牧地800万亩。2005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00亿元;粮食总产量达1745万吨,其中水稻415万吨,占全国的2%,玉米930.5万吨,占全国的7.8%,大豆63.7万吨,占全国的4.2%;蔬菜产量2700万吨,占全国的4.0%;水果产量450万吨,占全国的3.6%;肉类总产量346万吨,占全国的4.4%;水产品425万吨,占全国的8.4%。我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水稻、水果、蔬菜、畜产、水产品等产业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水果、肉牛、水产品养殖已被列入国家优势农产品规划布局。全省地域特色鲜明:东部山区以林木、多样化的特产品为主;西部的畜牧、干鲜果品、优质杂粮生产独具特色;北部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是玉米、大豆等粮食的主要产区,也是重要的畜牧生产区;中部平原地势平坦,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优越,具有发展水稻生产、精准农业、蔬菜等农产品的优势;南部既是粮食、水果的主产区,又是中国北部沿海地区,水产资源丰富,品质优良。近年来,我省优质特色农产品包括优质稻米、专用玉米、名优杂粮、优质水果、反季蔬菜、精品渔业以及花卉、食用菌、中药材等优质特产品发展很快。? 

     2.加工产业基础优势。我省制粉、碾米、油脂、淀粉、饮料、棉纺、机制纸及纸板等传统产业曾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粮油、水产品、饲料、酒类、饮料、造纸、服装、家具等加工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全省大豆加工能力达1000万吨左右,在全国处于前列;水稻加工能力150万吨,居全国第6位;饲料加工能力1600万吨,居全国第5位;造纸能力100万吨,居全国第15位;家具制造能力1600万件(套),居全国第5位。近年部分大豆加工企业开拓蛋白提取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造纸行业历史很长,机制纸及纸板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较高,家具制造业拥有数量较多的国际先进机械设备。? 

     3.技术人才优势。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拥有食品科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粮食油脂与植物蛋白质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等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大连轻工学院拥有食品科学、生物工程、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专业等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大学、锦州医学院、鞍山科技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沈阳化工学院、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10余所高校都设有涉及农产品原料转化的食品、生物、轻工、化工、医药等专业,为本行业培养了大批农产品加工专业技术人才,并积极开展重点科研活动,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科技指导。我省食品工业研究所、辽宁省粮食科学研究所、辽宁省发酵研究所、辽宁省农科院加工所、辽宁省纺织科学研究院以及各市有关科研单位,也都承担了大量的科研、技术推广等工作,成为辽宁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技术支撑。农业科研院所、农业科技人员、农业科研成果均居全国前列。? 

     4.交通区位和市场优势。我省地处关内外要地,是东北和关内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东北三省一区的进、出海通道。大连、营口、锦州、葫芦岛、丹东沿海城市都拥有港口。我省与朝鲜接壤,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与俄罗斯等国接近,是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通道。省内高速公路总里程全国第一,14个地级市都有高速公路相通,柏油公路已通全省95%以上的乡镇。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开通与美国、俄罗斯、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航线。我省城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54%,又靠近京津地区加上毗邻东亚等多个国家,构成广阔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圈和出口圈。沈阳地区已成为全国各地农产品的重要集散地,以大连为中心的边贸活动十分活跃,对日、韩、蒙、俄等国家和地区具有较强的出口优势和市场辐射优势。? 

     5.发展机遇优势。随着农业产业革命在全球范围扩展,世界农业将呈现新的发展态势,经济全球化、加工农产品消费持续增长、食品消费多样化已成为一种趋势,为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国际机遇。从国内情况看,农产品消费倾向的变化,对加工品、功能食品和保鲜农产品消费的增加,各项惠民政策的出台,农业税的取消,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优惠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三大产业”的确立,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方针的提出,振兴老工业基地配套政策的发布,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等一系列战略、政策的出台,这些都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存在问题? 

     1.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低。我省农产品综合加工率在50%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与国内发达省份比也有一定差距。2005年,全省食品工业销售收入在全国排第10位。是山东省的17.1%,广东省的44.3%,河南省的46.3%,江苏省的54.2%。玉米燃料酒精、赖氨酸等生产刚刚起步,制粉、碾米工业的副产品加工滞后。我省是水果生产主要省份之一,但浓缩果汁、果汁饮料、果酒及水果深加工产品还处于较低水平。蔬菜深加工产品处于起步阶段。? 

     2.企业规模偏小。全省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尤其是知名企业少,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在50亿元上下。纺织工业规模、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偏低,抵御风险的能力脆弱。? 

     3.特色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我省农产品产地加工能力低,地域特色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加工优势。? 

     4.工业优势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没有很好体现。辽宁是工业大省,工业基础雄厚,人才、技术和装备都处于领先地位,但这个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农产品加工装备优势,近几年新上的农产品加工线大部分来自国外或省外,造成一些工业资源的浪费。? 

     5.科技投入低、科研环境条件有待改善。我省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投入偏少。政府对农产品加工科技开发方面投入不足,高校在农产品加工有关学科建设上投入力度小,企业在科技研发投入方面刚刚起步。由于投入不足加上科研体制改革滞后,造成人才流失、成果储备少、中试条件基本不具备、产学研链条脱节、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资源分散、对农产品加工行业带动能力不够。? 

     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目标、总体思路和实施战略? 

     (一)总体目标? 

     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3200亿元,比2005年增长156.4%,年均增长20.7%。其中食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850亿元,比2005年增长164.8%,年均增长21.5%;纺织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700亿元,比2005年增长131.3%,年均增长18.2%;其他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650亿元,比2005年增长163.5%,年均增长21.3%。? 

     (二)总体思路? 

     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利用全省农产品资源优势,坚持传统加工和现代加工、原料生产和集中加工、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相结合,面向两个市场,科学规划,重视创新,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积极发展以高科技为特征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带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提升县域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三)实施战略? 

     1.优先发展战略。将农产品加工业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在一些地区应把农产品加工业放在各业发展的首位。积极落实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产品加工业倾斜。? 

     2.重点推进战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推进具有资源基础、对农户带动作用大的传统优势产业化项目和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传统优势项目突出劳动密集型特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解决劳动力就业。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应突出技术密集型特点,以市场为主导,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欠发达地区和后进企业要善于利用多种“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3.科技创新战略。以建立和完善新型的“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为中心,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科技为支撑、产业与科技并举的发展新思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科技水平。? 

     4.园区建设战略。重点建设辽宁东、西、南、北、中5大特色农业产业区和沈大、沈山等高速公路沿线农业开发带,加快推进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在布局上逐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转移,形成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的良性互动机制,发展新型工业区和城镇区。? 

     5.名牌牵动战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做好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农产品名牌评定、发布制度,依法保护名牌,营造有利于名牌发展的氛围,利用名牌的扩张效应,带动一批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大幅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6.全面开放战略。积极实施大开放战略,努力占领3个制高点:一是制定并用好各级政府各项优惠政策,占领优良投资环境的制高点;二是提供一流服务,占领企业发展环境的制高点;三是优化生产布局,占领优质农产品原料供给的制高点。扩大开放领域,营造开放环境,吸引外来投资,扩大对外投资。? 

     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重点? 

     (一)提高精深加工水平? 

     积极培育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提高加工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推动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型精深加工业的共同发展,重点带动粮食、水果、蔬菜、畜产、水产的精深加工。到2010年,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比重由20%左右提高到35%。玉米淀粉总产量的70%转入深加工;小麦面粉总产量的70%达到专用粉标准;优质品牌大米达到稻米总产量的50%;植物油达到全精炼标准;豆粕总产量的30%生产浓缩蛋白和分离蛋白,大豆异黄酮、皂甙、多肽等产品生产形成规模产业;肉品深加工比例达到40%,乳、肉制品生产要向功能保健产品方向发展;提高果汁饮料生产档次,促进蔬菜深加工;以参、鱼、虾、贝、藻为原料,应用高新技术发展功能食品和海洋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发展多品种、高质量的优质面料,加快品牌时装的发展步伐。充分发挥装备制造业优势,促进装备制造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对接,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到2010年,全省农产品加工综合技术和设备要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水平,重点企业主要技术和设备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将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发展循环经济、生物能源、生物材料、清洁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良性发展模式。? 

     (二)构筑主导性的农产品加工业新格局? 

     到2010年,全省以加工为主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60个,以此为重点,推进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延长和扩展产业链条,整合相关企业,开发系列产品、上下游产品,积极构筑以粮食制品、油脂、动物性食品、果蔬食品、水产品、特产品、饮料7大食品行业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新格局,促进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纺织、造纸、家具、生物制药、生物物质等相关行业发展。? 

     1.粮食制品。以加工玉米、水稻为重点,开发玉米食品及淀粉、优质稻米,抓好副产品综合利用,重点在组织玉米淀粉下游产品生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积极发展玉米能源和玉米新材料。? 

     2.油脂加工。以大豆、花生为重点,大力开发优质植物蛋白、多肽、异黄酮等深加工产品。? 

     3.动物性食品加工。以乳品、肉品加工为重点,提高猪、牛、羊、禽肉制品产量,增加品种,提高畜禽副产品综合加工水平。? 

     4.果蔬加工。以果汁、果酒、速冻果菜、脱水菜、蔬菜汁等产品加工为重点,扩大专用加工品种的选育和生产,提高加工产品质量和深加工水平。? 

     5.水产品加工。以向多样化、安全化、方便化、营养化、风味化发展为重点,推广优质精品鱼保鲜和包装运输技术,发展参、鱼、虾、贝、藻精深加工业,运用高新技术开发钙源营养、保健、功能食品以及海洋生物药品。? 

     6.饮料加工。重点是整合资源,打造大型企业集团和名牌产品,加强白酒行业工艺技术改造,利用苹果、沙棘、草莓、杏仁等资源,大力发展天然果汁饮品及具有辽宁地方特色的保健饮品。? 

     7.特产品加工。以辽东柞蚕、山野菜、中药材及辽西沙棘、大扁杏、大枣、特色杂粮等加工为主,打造具有特色资源的加工业,发展以生物制药、功能食品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产业。? 

     8.林木加工。以家具加工为重点,改善木制品结构,突出民族家具和生态型家具特点,增加产品科技附加值和艺术附加值。? 

     9.服装加工。以棉、绢、毛和麻纺系列加工为重点,抓好柞蚕原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努力提高加工深度和水平。? 

     10.机制纸及纸板加工。以文化、新闻用纸和各种纸板用纸加工为重点,充分利用我省草浆、芦苇和玉米秸秆等资源,走苇、林、麻、纸一体化的纸业发展道路,实施苇木并举,加快造纸科研成果转化步伐。? 

     (三)发展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到2010年,争取培育100亿元以上的企业1至2个,50亿元的企业2至4个。同时培育12大产业集群:以玉米淀粉及下游产品、专用面粉、稻米加工为主体的粮食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以植物油脂、植物蛋白加工为主体的油料加工产业集群;以乳、肉制品为主体的畜禽加工产业集群;以保鲜、营养化为主体的果品蔬菜加工产业集群;以饲料加工为主体的饲料产业集群;以鲜活水产品加工为主体的水产加工产业集群;以功能保健食品、中草药生产为主体的特产加工产业集群;以碳酸饮料、果汁饮料为主体的饮料产业集群;以啤酒、白酒生产为主体的酒类加工产业集群;以面料、服装生产为主体的纺织产业集群;以机制纸及纸板加工为主体的造纸产业集群;以家具生产为主体的木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 

     (四)大力发展生物质工业? 

     结合能源革命、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生物质工业发展。充分利用玉米、油料、秸秆、动物、生物废料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引进、开发先进的加工技术,积极开展生物质利用、转化、增值、循环处理,重点发展生物能源、生物化工、绿色农用化工、合成材料、新型材料等产业。发展生物柴油、清洁汽油、燃料酒精、糖类、绿色溶剂、多元醇、氨基酸、合成塑脂、冰醋酸、乙醛乙烯、可降解塑料、安全除草杀虫农药等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综合利用能力、多层次转化水平和附加值,发展系列化深度开发和集约经营。? 

     (五)加强特色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 

     突出5大区域特色,在沿海发达地区重点建设水产品、水果生产和创汇农业基地,打造出口型、精深型、科技型、牵动型农产品加工业,建设沿海农业加工密集区;在中部平原重点建设优质稻米、蔬菜生产、精品农业基地,扩大专业化生产规模,发展综合性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中部平原农产品加工密集区;在辽东立足山区资源优势,建立稳定的林木、食用菌、山野菜、柞蚕、中药材等特色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特产品加工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在辽西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建设旱作农业和草畜养殖、优质杂粮、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发展具有西部特色的多种类农产品加工业;在辽北建立优质稳产的大型商品粮、加工专用粮、优质大豆、特种玉米、饲料粮、肉牛、肉猪生产基地,发展大宗的粮牧并举加工业。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搞好设施配套,优化结构布局,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品种质量,把握产品安全,注重有机绿色,强化品牌标识,抓好农户培训,促进专业化、集约化、契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积极推进特色专业化基地建设。到2010年,在全省建成各具特色、具有示范和牵动作用的专业化生产基地300个,基地面积达到3500万亩。? 

     (六)提高带动农户和增强安置就业的能力? 

      
  到2010年,各种龙头组织带动农户提高到65%,以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达到400万户。其中种植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达到260万户。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业产业化链条内要有40%以上农户与企业结成稳定的共同体关系。订单农业面积达到55%以上,农民人均从产业化链条中获得的收入提高到1800元左右。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和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就业岗位70万个。? 

     五、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特色品牌战略,做大做强加工龙头企业? 

     大力实施特色品牌战略,分行业确定重点打造、重点培育对象,实行重点支持。对众多散在的品牌进行整合,抓好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品牌的国内外注册,促进品牌向名牌转化。制定鼓励品牌政策。将做大品牌的战略和做强龙头企业的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发展一批大中型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对有规模、有市场前景、有资源优势的特色企业,实行重点培育、扶持和推进,打造企业旗舰。积极推进同行业龙头企业之间的联合、并购、重组和参股;积极推进龙头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国境投资布点;积极推进龙头企业的集团化、连锁化运作;积极推进优势加工企业向优势区域、高速公路沿线、加工园区集中,发展加工产业区、产业带和加工园区高地,培育示范型加工企业和加工产业集群,构筑区域加工和行业加工优势。? 

     (二)推进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加工产业优质化程度? 

     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体系建设,建设农产品原料基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品种和名优特新产品,推进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构筑从地头—车间—餐桌的全程化质量和安全监控体系。以优质特色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打造龙头企业+基地+中介服务组织+农户的质量安全链条。大力推进重点龙头企业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加工标准平台。加强对“双认证”工作的宣传、培训、督导。将企业“双认证”工作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三品”认证工作结合起来,促进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建设。? 

     (三)充分利用开放优势,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充分利用沿海、沿边、沿境优势,借助关内外交通枢纽、广阔的区域性农产品消费市场、全国农产品重要集散地、得天独厚的北方出海港口等条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1.大力开展农产品加工业对外招商。精心筛选、包装、推出一批重大项目,运用工业园地、产业飞地、加工高地的优惠政策,面向国内外持续开展招商引资。要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改进招商引资方式,提供软硬环境皆优的招商引资平台,促进招商引资手段和迅速变化的国内外产品市场、资本市场、项目市场相适应,吸引大批中外优质企业、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进入辽宁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领域。? 

     2.扩大农产品加工品对外出口。进一步扩大畜禽、水产品、水果、蔬菜等优势农产品的加工出口。扶持重点出口企业、出口基地、出口高地的发展,加快农产品出口企业与国际相关农业标准的对接,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拓展农产品出口贸易空间,积极开拓欧洲、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出口市场。? 

     3.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向省外国外投资。支持有实力、有品牌、有技术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走出省门、国门开展跨省、跨国经营,到域外布点建厂,发展生产基地、研发中心、营销网络,鼓励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股权置换、境外上市等方式开展跨国投资经营。贯彻落实我省大力发展沿海经济带、打造“五点一线”的战略构想及政策,紧紧抓住中国成为世界投资热点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国内外产业转移、南资北扩北资南下的历史机遇,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的大交流,形成沿海牵动、中部辐射、全局互动的农产品加工业大开放、大发展的新格局。? 

     (四)加强中介组织体系建设,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服务保障? 

     1.积极发展农民合作服务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放手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经纪人组织。充实完善功能,规范运行机制,不断扩大和增强其中介力、影响力和带动力。鼓励农民合作服务组织打破区域界限建会设点,推动服务组织之间的联合。农民中介服务组织要在介入订单农业、保障基地供给品质量、实行标准化生产、控制农产品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上连加工龙头企业、下连广大农户的纽带。? 

     2.积极发展民间农产品行业协会。可按农产品种类设立行业协会,也可设立跨行业总会。对传统的行业协会进行改革,转变陈旧的管理机制和经营方式。行业协会要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制定行业规划、规范经营行为、搞好价格协调、化解利益纠纷、保护知名品牌、应对外部壁垒、促进行业销售等方面发挥作用,切实维护好行业内农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六、加强宏观环境建设? 

     (一)强化领导统筹力度?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整合相关力量,搞好组织协调,做到“5 个结合”:一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和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三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结合;四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和新时期消费结构的调整相结合;五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和建设装备工业基地相结合。充分调动各方面、各部门的积极性,形成多方联动、共同促进的局面。建立财政扶持资金整合、协调机制,集中财力办大事,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投放效益,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管理体制创新? 

     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最根本的是注入改革创新动力。树立“大农业、大食品、大加工、大产业”的新观念,积极采取措施,用工业的理念,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管理体制的创新。适应新形势要求,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运行方式,逐步改变农产品加工业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局面,构建有效整合资源、整合管理的农产品加工业管理新格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引导,开展综合服务,逐步建立政府—中介组织—加工企业的运作模式。引导和推动加工企业内部改革,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培育新型企业家队伍,为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成长壮大奠定制度基础。? 

     (三)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积极探讨在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土地流转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有效途径,允许农户自愿依法有偿向龙头企业转让承包地使用权。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扶持农产品加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结合农政管理体制改革,抓好各项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力度,使企业和农户对各项政策普遍知晓。? 

     (四)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着力抓好围绕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开发环节、科技转化环节和科技政策环节。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自建科技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办技术研发机构,进行产学研联合科技攻关。整合科技资源,组建高水平的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引进国际研发力量,推进科研中试基地建设,设立农产品加工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强化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加快成果转化。实现攻克一批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难题,开发一批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生产线,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科技队伍,造就一批既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又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持续、强大的科技支撑。??? 

     省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推进小组?

 

  来源:中国食品产业网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政策法规  产业经济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