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行业:2007年投资策略中国制造装备全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机械制造正在逐步走向装备全球之路。巨大的投资机会将来自:在中国制造装备全球的发展历程中,能够在国际竞争中胜出的优势企业。本文试图通过回顾2006年机械行业及其上市公司运行状况,全面系统地思考:在振兴装备业的大背景下,哪些行业和公司将进一步受益?在投资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哪些行业和公司会获益?在出口加快、并购加速的情形下,又将有哪些公司会真正在国际竞争中茁壮成长?通过综合分析,寻找2007年的投资目标。
1.快速成长的中国机械制造业
1.1机械制造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实力增强,开始面对国际市场。根据《中国机械工业年鉴》统计数据,中国机械工业总产值从20年前的不到2000亿元(1985年1937亿元,1990年3247亿元)提升到2005年的超过5万亿元,20年时间规模增长约29倍,年复合增长率达18.38%。特别是近五年以来,机械工业总产值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4.58%。2006年机械工业总产值增速较2005年加快,机械工业联合会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1-10月,机械工业主要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3882.68亿元,同比增长29.85%;完成销售产值42675.89亿元,同比增长29.74%。在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我们的企业实力也在不断增强,企业所面对的市场已经不仅仅是国内市场,而是广阔的国际市场,诸多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在快速提升。
机械行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日显重要。2005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接近6%,预计2006年有望达到7%。机械工业总产值与GDP比值持续提升,由2000年的0.21提升到2005年的0.31,我们预计经过未来五年发展,比值将提升到0.4以上。
1.2 2006年机械行业主要经营指标增速加快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1-10月,机械大行业(包括交通运输设备)64285家主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84万亿元,同比增长29.20%,增速比2005年全年提高6.8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2485.83亿元,同比增长42.37%,增速比2005年全年提高30.43个百分点;行业毛利率为14.94%,与上年持平。如果扣除交通运输设备,机械行业52324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29万亿元,同比增长29.35%,增速较2005年全年提高2.8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749.22亿元,同比增长39.25%,增速较2005年全年提高12.01个百分点;行业毛利率为15.12%,与上年持平。
本报告研究范畴将不包括汽车等交通运输设备。在机械四大行业中,通用设备、仪器仪表各项指标稳定增长,收入、利润总额增速较上年小幅提升;专用设备利润总额增速大大高于收入增长,表明整体盈利能力在提升;电气设备收入、利润增速则明显加快。
1.2.1专用设备:增速快速提升,盈利能力上升
行业整体获利能力提升。2006年1-10月我国专用设备制造业共实现销售收入5950.13亿元,同比增长29.63%,实现利润总额338.36亿元,同比增长50.28%,毛利率和税前利润率分别为16.31%和5.69%。行业利润总额增速远超过收入增速,说明行业获利能力提升。
行业内盈利能力较强的有工程机械、石油钻采设备、矿山设备、模具制造等子行业,这些子行业的毛利率水平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其中工程机械和石油钻采设备的主要指标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预计2006年全年收入、利润增速分别在30%、50%左右;2007年行业收入增速将保持在25%左右。
1.2.2通用设备:稳中有升
2006年1-10月,通用设备行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0512.02万元,同比增长30.41%,增速较上半年和前三季分别提升0.64和0.7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641.00亿元,同比增长38.3%,增速较上半年和前三季分别下降3.0和0.8个百分点;毛利率和税前利润率分别为15.8%和6.1%,均比上半年和上年同期有所提升。
整体看来,行业盈利能力较强的有液压和气压动力机械、机床、泵及真空设备等,这些子行业的毛利率水平高于行业整体水平。
预计2006年通用设备行业收入、利润增速将分别保持在30%、38%左右,2007年需求增速在25%左右。
1.3上市公司整体指标持续好转
行业内上市公司主要指标持续好转,部分指标高于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整体水平。
06年前三季度,机械行业(不包括电气设备)106家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0.24元、9.08%,均超过全部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每股净资产略低于市场平均水平。06年1-9月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为0.182元,低于每股收益,也低于全部上市公司平均水平,但部分子行业的现金流状况良好,如机床、港口机械、工程机械的每股现金流分别达到0.68元、0.43元、0.34元,远高于机械行业的平均水平。电气设备行业06年前三季现金流状况不佳,主要是由于2005年以前行业内企业已经提前收取了大量预收款,2006年以后新承接订单大幅减少,企业采购原材料需要大量支付款项;另外工程尾款回款周期长。
毛利率趋稳、净利率持续上升。机械行业上市公司(不包括电气设备)平均毛利率从2001年开始逐年小幅下降,2006年趋稳,1-9月毛利率为17.36%。净利率自2001年开始逐步攀升,2006年1-9月达5.95%,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上市公司整体获利能力上升。
铁路设备、工程机械、石油矿山设备业绩增速最快,净利润增速分别达到121.25%、96.85%和61.95%;港口机械、工程机械的综合盈利能力较强,净资产收益率高达19.27%、9.56%,每股收益分别0.58元、0.31元,每股经营性现金流分别为0.43元和0.34元,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2.机械行业未来五年发展前景乐观
机械行业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关系密切,我们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速将略低于“十五”期间的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将较“十五”期间有所减缓,但预计幅度不会大,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将保持在20%以上,在振兴装备政策推动和外销强劲增长拉动下,机械行业将继续朝着持续向上的方向健康发展。预计2006年机械行业收入增速保持在29%左右,未来五年行业复合增速仍将保持在18%以上。
2.1中国机械装备发展进入最佳发展时期
世界制造业转移,中国正在逐步成为世界加工厂。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的高技术密集时代与微电子时代,钢铁、机械、化工等重工业正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已经过了发展初期,正处于重化工业发展中期。
未来10年将是中国机械行业发展最佳时期。美国、德国的重化工业发展期延续了18年以上,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四国重化工业发展期平均延续了12年,我们估计中国的重化工业发展期将至少延续10年,直到2015年。因此,在未来10年中,随着中国重化工业进程的推进,中国企业规模、产品技术、质量等都将得到大幅提升,国产机械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逐步替代进口,并加速出口。目前,机械行业中部分子行业如船舶、铁路、集装箱及集装箱起重机制造等已经受益于国际间的产业转移,并将持续受益;电站设备、工程机械、机床等将受益于产业转移,加快出口进程。
2.2未来发展将持续受益于振兴装备之国策
振兴装备政策推动内需。2006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提出未来将重点发展16大领域,即:
发电、输变电、石化、煤化工、薄板连轧、煤综采、造船、铁路与轨道交通、环保、工程机械、自控和精密仪器、数控机床、纺机、农机、IT设备、飞机。《意见》不仅为装备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和目标,还提出了有关政策支持方面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税收优惠政策、资金支持等,有利于机械行业的长期健康、快速发展。预计在《意见》及其相关配套政策以及其他振兴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机械行业的内需将保持旺盛增长。
陆续出台的振兴装备配套政策有利于行业快速发展。目前相关配套的细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制定重点发展领域的技术政策,着力培养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2.所得税优惠,如研发投入可抵免企业所得税;3.调整进出口关税,如提高整机进口税率,降低零部件进口关税,调高资源性商品出口关税,有利于国产设备替代进口,有利于国内装备制造企业降低成本;4.调整出口退税率,如提高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出口退税率,降低低附加值产品出口退税率,有利于国内企业盈利能力提升、产品技术升级;5.限制重大装备进口,有利于内需增加,替代进口;6.专项资金扶持,有利于企业做强做大。
2.3旺盛内需带动行业健康发展
在未来GDP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国内机械设备需求增速将超过GDP增速。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随着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劳动力成本将持续攀升,设备替代人工成必然趋势,因此机械设备需求也必将多品种、多样化。我们预计未来几年部分产品仍将保持旺盛需求,譬如为了解决运输瓶颈,铁路投资持续增加,相关设备需求旺盛;为了解决电力短缺,近几年国家加大电站及输变电建设力度,未来几年电站建设仍将保持在高位,输变电建设将保持快速增长;新农村建设、铁路投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等都将拉动工程机械旺盛需求。
随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技术升级,国内产品正在逐步替代进口,且空间巨大。2005年我国机电产品累计进口3503.78亿美元,其中机械及设备进口963.75亿美元,同比增长5.18%,增速较2004年下降约23个百分点,表明进口替代在加快。2006年1-10月,机械及设备累计进口889.98亿美元,同比增长13.84%,在国内需求拉动下,进口增速出现反弹。
2.4强劲出口拉动行业快速增长
中国机械工业经过近20年的努力发展,从先前的引进设备、消化吸收,基本满足国内基础需求,发展到现在的改造创新、替代进口、加快出口阶段。2006年1-10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同比增长了29.64%,机械及设备的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3.90%,增速较2005年全年略有下降,主要是由于:1)基数逐渐加大;2)集装箱产品的出口增速明显下降,06年1-10月集装箱出口同比下降了9.81%,拖累了整个机械行业的出口表现。但我们认为在部分子行业如工程机械等出口快速增长的拉动下,未来机械行业的整体出口增速将有所提升。
目前,我国机械装备出口通常通过三种方式:第一是随项目带出去,这种方式的出口产品利润率会略低一些;第二种是自主出口;第三种是到海外投资设厂,特别是在本币升值的情况下,到海外投资设厂显得相对划算。机械企业经过近几年发展,规模扩大、产品技术提升、性能稳定、产品正在得到国际市场逐步认可。
2.5并购将造就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机械行业是重组并购最为活跃的板块之一。《中国并购报告》显示,2003年大机械行业并购数量120次,位居第二,并购金额达101.3亿元;2004年并购数量大幅下降为50次,金额75亿元。2003年是2000年以来机械行业增速最高的年份,行业内企业并购热情高涨,诸多大型国企也在当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制重组,如特变电工收购沈变、上海电气集团改制重组启动、上海新梅收购上海港机、南方香江收购山东临工、浙江精工钢构收购长江股份等等;2004年受宏观调控影响机械需求增速快速下降,且随着钢材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扬,企业业绩增速明显放缓,企业并购动力也随之下降。2005年以后并购再次加速,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积极性高涨,2005年以来机械行业最引人注目的并购案例就是:美国凯雷公司计划用3.75亿美元收购徐工机械85%股权,间接控股徐工科技,目前新方案中已将收购比例调整至50%。新方案已获得江苏省和徐州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基本认可,将正式呈报国家相关部门审批,但由于该事件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国家相关部门尚未批复收购事宜。
机械行业重组并购主要方式有:1)资产置换,实现行业内部、或控股股东集团内部的重组。典型案例:上海机电与控股股东之间历年的资产重组;中联重科收购建机院下属环卫设备、汽车起重机资产。2)借壳上市,实现跨行业重组。典型案例:浙江精工钢构借壳长江股份上市;南方香江集团借壳山东临工上市。3)战略重组并购。典型案例:振华港机大股东中港湾集团和中国路桥集团合并重组为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沈阳机床集团战略收购德国希斯公司、云南机床、交大科技。
全流通将为重组并购提供便利,并有望降低并购成本。根据“十一五规划建议”精神,我们认为在未来几年,机械行业中企业之间的收购兼并行为将进一步增加。通过收购兼并,国内将造就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建议特别关注集团有潜在优良资产的公司,如三一重工(600031)、西飞国际(000768)、沪东重机(600150)、广船国际(600685)、火箭股份(600879)等;关注有意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强做大的公司,如柳工(000528)等。
3.主要细分行业及上市公司分析
3.1工程机械:内外需求齐增长
3.1.1行业进入上升期,业绩增长超过预期
在经历了2004年业绩快速下滑和2005年上半年的负增长后,工程机械行业走出谷底,2006年业绩迅速回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年1-10月工程机械行业实现销售收入688.18亿元,同比增长33.39%,增速分别较2006年上半年和2005年全年提升1.28、21.0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47.05亿元,同比增长124.35%,增速分别较2006年上半年和2005年全年提升37.99、128.08个百分点;毛利率为17.27%,分别比2006年上半年和2005年全年提升0.09、1.72个百分点;税前利润率为6.84%,与上半年基本持平,较2005年全年提升1.2个百分点。
可见,在2006年7月我国加强宏观调控以后,行业增速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是加快的。行业业绩增长好于市场预期的主要原因:1)本次宏观调控不同于2004年的调控,主要是一种结构性调控。调控的重点是: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的产业;政府将严格审查新开工项目,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相反,一些瓶颈领域投资加快,如铁路,新农村建设、轨道交通、矿山开采等领域投资加大,拉动需求;2)出口增长加快拉动需求。
主要产品销售状况好于预期。2006年1-9月,工程机械主要产品销量均有明显上涨,除了压路机外,其他主要整机产品的销量增速均在10%以上,其中挖掘机的销量增速达到66.10%,叉车和汽车起重机的销量增速也在30%以上。压路机是受宏观紧缩影响最大的工程机械产品之一,但销量也保持正增长态势。
3.1.2内需谨慎乐观,出口积极乐观,共同推升行业业绩
1、出口势头良好,推升行业业绩出口快速增长提升行业业绩。出口在行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05年行业销售收入增长12.31%,出口总金额增长58.76%,出口增速高于行业销售收入增速46.45个百分点;2006年上半年,行业销售收入增长32.11%,出口总金额增长75.30%,出口增速高于行业销售收入增速43.19个百分点;2006年1-9月,行业销售收入增长33.90%,出口总金额增长74.20%,出口增速高于行业销售收入增速40.3个百分点。
工程机械行业的出口增速远超过行业销售增速,已成为拉动行业销售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根据公司反馈信息,工程机械出口产品的盈利能力一般高于内销产品,故出口的增长也是拉动公司利润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对非洲、中东以及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前景广阔。我国对非洲工程机械出口增长迅速,2005年增速达到83%,远超过对其他地区的出口增速,主要是由于:我国在非洲国家有大量工程承包项目;非洲国家多数不富裕,价格相对低廉的中国产品更适合非洲国家的经济能力;近年非洲各国政府如安哥拉、埃及、赞比亚等纷纷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我国在中亚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有大量承包项目,并且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的现象也使得中国产品倍受青睐;目前中东地区的建筑业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对相关机械的需求快速增长,中东地区一些产油国资金充足。非洲、中东以及亚洲发展中国家将会是未来我国工程机械出口的重要增长点整机产品出口比重提升,出口结构逐渐优化。2005年,我国工程机械整机产品出口总金额为17.2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8.8%;2006年1-9月份,整机产品的出口总金额为22.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3.8%,占比较05年全年提升了5个百分点,出口增速91%,超过行业出口增速16.8个百分点。整机产品出口比重的显著提升,显示出我国工程机械产品的出口结构正逐渐优化,未来整机产品出口规模的扩大将会是提升行业整体出口金额的重要动力。2006年1-9月起重机、推土机、压路机、挖掘机、平地机的出口金额的增速都超过了出口量的增长速度,说明价格较高的产品的出口比重有所提升,出口结构优化。
我们预计06年全年工程机械行业出口增速将超过70%,07年、08年也将保持50%以上的高增长。
2、多因素推动内需稳定增长宏观调控初显成效,未来投资结构性调整将继续拉动内需。2006年7月开始,国家再度加强宏观调控,1-9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7.3%,较上半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2006年1-9月份城镇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8.2%,较上半年下降了3.1个百分点,1-10月份继续下降至26.8%。但工程机械行业仍保持快速增长,投资结构性调整拉动内需。我们认为为了维持国家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在消费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保持较快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成为必然,未来几年国内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
行业并购重组与资产整合带来的投资机会。预计未来行业竞争更趋激烈,收购兼并与资产整合成为趋势,一些背靠大集团的上市公司有望陆续获得集团的优质资产。
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能有效打破产能瓶颈,提升规模经济效应,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进而提升行业整体业绩水平。
利好政策将逐渐落实。2006年6月28日《意见》公开发布,强调了发展具有自主知识品牌的重大技术装备,指出了将对重大装备制造业强化政策支持,对工程机械行业起到了振奋人心的作用。与《意见》相关的一揽子政策将在06年底、07年陆续出台,企业将得到切实的利好。如进口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将被禁止和限制,对使用国产设备的支持,对国产设备制造的税收优惠等具体政策将获得落实,有助于国内企业扩大本土市场占有率,提高产品销量,提高国产化率;税收优惠有利于进口配件较多、生产主机为主的企业的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
宏观调控将对工程机械行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性变化、出口快速增长、国产设备的逐步替代将平滑宏观调控对工程机械行业的影响,我们预计2006年全年行业收入增幅约30%;2007年收入增幅将保持在20%以上。行业内优势企业增幅将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3.1.3行业内上市公司分析
上市公司平均单位收益变化趋势继续向好。2006年前三季度,工程机械行业15家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0.31元、3.22元和9.56%,均超过全部上市公司平均水平以及全部机械上市公司平均水平。每股经营性现金流为0.34元,仍低于全部上市公司水平,但已处于持续稳定上升的趋势中,较2005、2004年同期已有明显提升。2006年前三季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高于每股收益,显示公司业绩的提升有良好的现金流做支撑。
上市公司利润率继续上升趋势,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06年,工程机械行业上市公司结束了04年、05年毛利率持续下跌的走势,毛利率水平开始回升。2006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平均毛利率为19.65%,较上半年提升0.31个百分点,较2005年全年提升1.43个百分点,较2005年同期提升1.42个百分点,比行业平均水平高2.31个百分点;净利率水平也处于上升趋势,前三季度工程机械上市公司的净利率为5.79%,较上半年提升0.23个百分点,比2005年全年提升2.73个百分点。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强于行业平均水平,其中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安徽合力等企业的毛利率水平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3.2.1船舶:订单饱满,业绩爆发性增长
船舶需求持续旺盛。2006年1-9月,全国新承接船舶订单292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54%;截至9月底,手持船舶订单612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5%;造船完工量83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7%。按我国和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的统计数据,我国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和手持船舶订单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5.7%、30.0%和22.1%。
其中,承接新船订单位居世界第二。
行业利润呈爆发性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年1-10月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868家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997.55亿元,同比增长37.60%;实现利润总额57.02亿元,同比增长155.24%,增速分别较2006年上半年和2005年全年提升28.16、35.66个百分点;毛利率为11.19%,比2005年同期提升2.48个百分点。
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1)油运市场繁荣和世界贸易持续增长拉动了造船业的全球需求,也造就了中国造船业景气度向好;2)我国造船量以及在世界造船市场的份额不断提高;3)我国造船厂在2003年、2004年航运周期顶点所承接的高价位订单逐步在2006年实现交付,导致行业利润率提高。
我国造船业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9月18日国家发改委、国防科工委联合正式对外发布了《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规划》对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方向做出了明确的指导,将推动造船业的进一步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我国将集中力量建设长江口、渤海湾、珠江口三大造船基地,中船广州龙穴造船基地作为珠江口造船基地建设的关键项目,对于完善我国船舶工业产业布局,促进我国船舶工业结构升级,做大做强我国船舶工业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两年世界船舶市场走向判断。世界经济增长和贸易的发展是影响船舶市场变化的主要因素。中国石油、铁矿石及其他大宗散货的海上运输需求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航运市场未来两年的走向,预计未来两年世界船舶市场将继续保持景气,2007年船价将维持高位。目前的油船船队中,单壳油船仍占四分之一以上,2010年前需要淘汰的单壳油船约为9000万载重吨。中国原油进口量的增长和IMO提前淘汰单壳油船的规定增强了投资者信心,油船价格将保持较好水平。散货船市场仍会保持一定程度坚挺,中国铁矿石的进口和世界粮食的进出口将会继续支撑这一市场。相比较,集装箱船市场前景较难把握,集装箱船的建造取决于集装箱航运需求量,预计未来订造量恐难高过近几年水平。
3.2.2集装箱:行业盈利大幅下降行业利润大幅下降。2006年1—10月,我国集装箱制造业收入下降1.48%,利润总额下降58.07%,行业平均毛利率8.66%,同比下降6.86个百分点。行业景气回落始自2005年下半年,之前集装箱市场已经连续14个月高涨,处于超买状态。
行业在波动中不断增长。2006年初普通干货箱价格为1450美元/TEU,4月份开始上扬,9月份升至1900美元/TEU以上,预计第四季度将有所回落,估计在1700-1800美元/TEU。总体看,受行业内潜在产能制衡,箱价难以大幅提升,未来波动趋于平缓,变动区间在1500—2000美金/TEU。集装箱用Corten钢的价格自2006年初的400多美元/吨,上升到第三季度的接近600美元/吨,预计未来两年或小幅走高。
基于对未来数年全球经济、贸易总量的乐观估计,我们认为全球集装箱需求将稳步提升。2007年、2008年、2009年全球集装箱船数量的增长率分别为13.0%、14.6%、13.4%(Clarkson预计),相应也可以推算新集装箱的增量需求在13%以上。此外,集装箱需求还来自于旧箱的更新。过去5年,每年淘汰的集装箱量占上年底全球拥有量的比例最高为5.4%,最低为4.4%。2005年底全球集装箱保有量为2108.9万TEU。我们预计2006年、2007年、2008年全球集装箱的新增需求增长率为14.5%、13.0%、11.5%,每年的淘汰量占上年底全球拥有量的5.5%,计算得2006年、2007年、2008年全球集装箱需求量分别为263.35万TEU、290.61万TEU、318.92万TEU。
3.2.3上市公司分析
前三季度,行业内5家公司整体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1.70%和1.22%;净资产收益率为19.27%。从净利润增长率指标看,广船国际大幅增长408.54%,沪东重机增长率达72.19%,振华港机和江南重工分别增长30%以上。但是,权重最大的中集集团业绩下滑,拖累了行业整体表现。
中集集团、振华港机均为全球行业龙头企业。中集集团的干货箱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达55%,销售收入的出口比例在95%左右。我们预计公司集装箱业务未来发展将趋平稳,不再具有高成长性。在中集集团的利润构成中,道路运输车辆业务占比正在快速提升(目前为10%),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振华港机集装箱起重机国际市场份额高达74%,出口产值占总收入的85%,集装箱起重机销售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91.75%。
2006年公司在散货机械市场、大型钢桥、海上重工(包括浮吊等)等市场开始取得新突破,中交股份上市对振华港机也产生正面影响。
沪东重机、广船国际和江南重工都是中船集团旗下公司。中船集团目前正在加大资本运作力度,整合优化造船、修船和配套资源,三家上市公司将因此受益。
3.3机床:迎来发展黄金时代
3.3.1行业业绩稳定增长
机床行业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5年522家金切机床制造企业共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42.03亿元,同比增长25.32%;利润总额20.76亿元,同比增长30.75%;毛利率、税前利润率分别为18.17%、4.70%。2006年1-10月,517家金切机床制造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432.80亿元,同比增长24.74%;利润总额19.12亿元,同比增长30.85%。2005年全国金切机床产量为45.07万台,同比增长12.8%;2006年1-10月金切机床产量为46.01万台,同比增长13.8%;毛利率、税前利润率分别为18.71%、4.42%。
2000年以来,我国机床行业无论产值、产量、销售收入都保持着两位数以上的增长,2004年是我国增长最快的一年,2005年以来,增速绝对值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快速增长趋势中。
中国迎来了机床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机床工业在未来5-10年将持续景气。中国将复制机床强国的发展道路。1)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机床行业的下游行业成长迅速;2)受益于全球产业转移,中国成为全球的“加工中心”;3)国家已经认识到发展机床工业的重要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机床工业的发展。
3.3.2政策推动、需求拉动,行业保持快速增长我们预计“十一五”期间中国机床消费年增长率在15%以上,中国机床行业销售收入增速保持在20%以上,由于数控机床的比例大大提高,行业内优势企业增幅将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判断的前提为:1)未来5年我国机床下游行业增长保持15%左右的速度;2)进口替代取得阶段性成果,截止2010年,国产数控机床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0%,国产机床市场占有率达到60%;1、机床新政支持力度大、方位全,大力发展机床工业势在必行装备工业的发展关系到一国整体工业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在世界上的位置,机床作为“工业母机”,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意见》明确提出要在机床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发展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装备和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改变大型、高精度数控机床大部分依赖进口的现状,满足机械、航空航天等工业发展的需要。
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提振机床行业:1)国产数控机床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0%;2)国产机床功能部件品种齐全,市场占有率达到60%;3)国产数控机床配国产数控系统要达到75%。
国家支持在每个领域都制定支持装备工业国产化的细则和规划,要涌现一大批自主创新的产业,对每项政策都要细化推进。在一系列的政策中,以下几条比较突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规定: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细则,建立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协调机制,对企业采购国产高技术装备提供政策支持:国产设备采购首台(套)制度。《纲要》规定“对国内企业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实行国家首购政策”,《意见》也有相关规定。
重大装备禁限目录。数控机床将出现在首批目录当中。具体目录将以关键单机为主,对于关键零部件,基本采取不限制的政策。
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纲要》规定要“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意见》明确提出要“调整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具体内容将包括“对为实现国产化而进口的材料和零部件要免税,对国内已经实现国产化的整机进口要征税”。
《数控机床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已起草完毕,对机床生产工业基地提供资金与税收优惠。具体包括如下内容:1)未来五年将营造20个数控机床产业化基地和为之配套的10个基础功能零部件产业基地,基地企业将享受国家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2)数控机床产业化基地企业所开发生产的新产品和高档数控机床产品实行增值税返还政策;3)对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已经实行了消费型增值税的企业,还会因此获得双重税收优惠。
2、下游需求拉动机床内需增长机床消费与固定资产投资高度正相关,固定资产投资回落,机床消费也就快速回落。我们认为后续年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然将会有所回落,但不会低于20%。另外,中国的重化工业时期还将持续至少10年,而重化工业时期是机床难得的快速发展时期,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会有起伏,总的来说,这段时期必将是机床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基于对下游子行业增长的判断,我们认为国内的机床消费将保持15%以上快速增长。
汽车工业对机床行业的拉动作用最强劲。按工业国家发展规律,机床的40%流向汽车、摩托车行业,机床行业的平均增速是汽车行业的1.3-1.5倍。2002年以来,中国汽车行业高速发展,虽然预期整车行业在未来增速相比前期会有回落,但仍将有10%以上的增长。国家对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大力支持,力图培养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企业,满足国产化的要求,并进入国际采购体系。目前,全球采购商纷纷瞄准中国,扩大在中国的零部件采购份额,具有成本优势的中国零部件企业面向的将是全球市场,估计未来5年我国汽车行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在15%以上。
军工行业投入将持续增长,技改力度加大,提升机床需求。军工行业(包括航空航天)是数控机床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主要需求产品为大型、重型、精密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为了全面提高科研和生产能力,迫切需要进行技术改造等改变目前的装备状况,该领域对机床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除机床以外的其他机械、高新技术行业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预计未来五年,机械需求年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18%左右。在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大背景下,以石化通用装备、重型冶金机械、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矿山设备、工程机械、纺织机械、农业机械等为主的重大技术装备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是电子技术产业将取得长足发展。根据行业规划,到201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收入将由目前的4万亿元增加到7万亿元,“十一”期间复合增长率将在15%以上。
3、企业设备更新换代,数控机床需求激增。
数控机床是普通机床的升级产品,代替普通机床是大势所趋。我国目前的存量金切机床设备陈旧,数控化率很低,需要大量数控机床进行更新换代。
我国国产数控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2004年为25%,2005年回升到31%。根据规划,到“十一五”末期该比例要达到50%以上,未来数控机床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增速将远远超过普通机床。
4、出口增长迅速、进口替代是更大的蛋糕出口快速增长,进口明显回落。中国已经成长成为全球机床消费大国,由于进入重化工业时期,2000起对机床的需求大幅增加,2002成为全球最大机床消费国家。
2005年中国机床消费额109亿美元,占据全球份额的20%以上;而机床产值为50亿美元,排名第三位,仅占全球产值的10%。
机床出口连续3年实现40%-60%的高速增长,而进口增速已经回落到10%左右。
在目前中国机床消费额中,进口机床占到50%以上,在中高端数控机床领域更占到了70%左右。2006年1-10月,出口机床6.49万台,同比增长15%,出口额为9.48亿美元,同比增长46.70%;进口机床8.89万台,同比下降7.7%,进口额为59.99美元,同比增长10.96%;贸易逆差为50.51亿美元。
国产机床客户信任度增加,技术进步使国产机床具备进口替代可能。近年来,我国机床在科技开发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成功的打破了国外对我们的技术封锁,目前我国年产数控机床1000台以上的企业已经达到了15家,部分国产数控机床完全可以替代进口。为了提高用户对国产机床的信任度,国内机床企业纷纷改变客户服务理念,采取了一系列产品质量保证措施,消除用户对国产机床的不信任,建立企业与重点客户之间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互利双赢。
3.3.3上市公司利润增长不如预期机床行业有5家上市公司:沈阳机床、秦川发展、S华鼎、S交科技和SST纵横。
沈阳机床销售收入、净利润占机床行业上市公司总额的60%-70%之间,SST纵横处于亏损状态。
2006年1-9月5家机床上市公司共实现销售收入58.10亿元,同比增长22.29%,增速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61个百分点,SST纵横的销售收入下降,严重拖累了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在剔除掉SST纵横后,上市公司销售收入增幅为24.67%,高出行业平均水平0.77个百分点。机床上市公司共实现净利润13472万元,同比下降6.11%,净利率2.37%;在剔除掉SST纵横后,净利润同比增长16.35%,净利率为3.00%。上市公司利润增长不如预期的主要原因是权重最大的沈阳机床业绩不达预期,S交科技经营状况良好,净利润增长率达65.72%。
上市公司毛利率略有下降,与行业平均水平持平。2006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平均毛利率为20.23%,较2005年全年下降1.12个百分点,较2005年同期下降0.27个百分点,与行业平均水平基本持平。毛利率小幅下降主要原因是主要企业沈阳机床2006年进行搬迁改造,成本提高。
3.4铁路设备:行业发展迎来机遇
3.4.1主要经营指标显著好转
2006年1-10月,铁路设备行业实现销售收入568.33亿元,同比增长20.71%,增速分别较2006年上半年提升4.14个百分点,与2005年全年持平;实现利润总额15.23亿元,同比增长86.14%,增速分别较2006年上半年和2005年全年提升14.29、16.87个百分点;毛利率为15%,分别比2006年上半年和2005年全年提升1.11、1.1个百分点;税前利润率为2.68%,分别比2006年上半年和2005年全年提升0.63、0.04个百分点。
从目前情况看,铁路机车盈利能力不强,铁路机车车辆配件和铁路专用设备及器材、配件赢利能力较好。铁路机车赢利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是现在铁道部正集中改造现有车辆,采购新车数额没有明显增长,而且产品毛利率低仅为10.37%,预计2008-2010年间随着高铁逐步建成,采购新车的力度将逐渐加大,铁路机车的销售收入增长和毛利率均将大幅度提高。
3.4.2铁路投资加速带动行业高速增长
我国铁路总体发展水平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未来将逐渐改善。
根据铁路“十一五”规划,预计到2010年将达9万KM(其中电气化铁路約4万KM),对比2005年底我国铁路总里程为7.54万KM(其中电气化铁路约2万KM),隐含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近8%,远高于前20多年1.41%的年复合增速。
铁路投资加速,铁路设备面临跨越式发展机遇。依据《铁路“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新建铁路1.7万公里,2010年全国铁路营运里程将达到9万公里以上;年均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500亿元,相比原先的500-600亿元投资额呈数倍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1-10月,城镇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4.2%,增速远高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我们预计随着铁路投资的加速,铁路设备制造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铁路复线化、电气化进程的加快将加速铁路车辆的更新换代,并推动相关零配件需求的增长。预计未来三年我国铁路运输设备收入增速将维持在20%以上。
3.4.3上市公司:利润大幅增长机械行业
中铁路设备上市公司共四家,2006年1-9月收入同比增长54.72%,净利润增长121.25%,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平均毛利率为14.7%,低于行业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北方创业06年第三季度专用汽车产品处于亏损状态,影响了公司获利能力,进而影响上市公司平均毛利率水平。
铁路投资加速拉动相关设备市场需求,上市公司上半年的业绩已经开始体现出行业景气带来的业绩提升。太原重工和晋西车轴业绩快速上升,太原重工、北方创业存在大股东优质资产注入可能,建议重点关注晋西车轴、太原重工、北方创业。
3.5航空航天设备
3.5.1行业发展面临机遇
行业运行情况。航空航天设备包括飞机制造、航空航天制造、飞机修理等,国内航空制造业务包括:军机、支线客机制造、及航空零部件制造、转包业务。2006年1—10月,我国飞机制造和修理行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4.16%、14.29%;航天器制造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28.53%、162.63%。
由于行业进入壁垒高,飞机和航天器制造业的毛利率相对其他机械产品较高,1—10月两行业毛利率分别达到21.71%、30.01%,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3.05和1.6个百分点。
中国国防战略已现重大变革。中国现在已是世界最大制造业基地、第三大出口基地,但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迎来了“中国威胁论”、贸易摩擦和亚太军事格局的新变化。
同时,台海局势、能源安全等因素促发了中国国防从“消极防御”向“积极防御”转变,令中国国防战略出现重大变革。统计数据显示,近五年军费占财政支出、GDP的比例维持在8%和2%以下,但中国每年军费支出的绝对值已从1998年的不足1000亿元猛增至2005年的2500亿元水平附近,军费支出年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
中国航空制造业亟待加强。虽然中国是世界上少数能够制造所有主要类型军用飞机(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和直升机等)的国家之一,但中国在飞机研制能力的诸多方面仍存在较大缺陷,比如至今尚不具备研制大型轰炸机、喷气客机的能力,中国航空制造业的总体水平落后世界一流国家至少20年。
未来5年中国航空航天事业面临重要发展机遇。根据国防科工委制定的“十一五”规划,在未来5年中,军工全行业的总收入年均增长1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30点以上,而航空航天则是整个军工产业的最高领域。国家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16个重大专项,有3个涉及了航空航天产业,分别是大型飞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这些目标的实现,除了要求我国政府继续加大对航空航天的投入,同时还要鼓励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体系,保证航空航天事业持续、稳定发展。
3.5.2上市公司:重点关注资产注入企业
2006年前三季度,9家上市公司平均收入、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4.33%、35.43%,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148元,整体经营业绩一般。2006年10月份之前,军工资产注入将引致业绩提升令该板块成为沪深市场投资热点,之后由于部分公司业绩未达市场预期、投资者转投大盘蓝筹等因素导致部分公司股价深幅调整。我们认为,该板块中具有实质性资产注入题材的个股2007年仍值得关注。近期,中航一集团在资本市场的动作加大。该集团表示原则上一定要实现整体上市,而具体实施中,可以先让旗下一批专业化企业上市。中航一集团旗下主要拥有成飞、西飞、沈飞、上飞、贵航等军民用航空飞机制造类企业和沈阳黎明、西安航空发动机、上海航空发动机等发动机生产企业以及机载设备、武器火控系统生产研发企业,目前在A股市场上市的为西飞国际和贵航股份。我们认为,中航一集团整体上市可令公司受益,未来优质资产进入西飞国际仍可期待。
3.6轴承:收入、利润稳定增长
2006年1-10月,轴承制造行业1409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18.63亿元,同比增长24.86%,增速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利润总额29.51亿元,同比增长30.46%,较上年同期高1.99个百分点;行业毛利率为15.87%,与上年同期持平。近年来,轴承制造行业受益于机械工业、尤其是轴承主要服务的主机行业发展,增长迅速,如铁路轴承、汽车轴承、与工程机械配套的轴承、与机床配套的轴承等。我们预计2006年行业将实现25%左右的收入增速。
行业内三大主要轴承企业哈轴、瓦轴、洛轴尚未在A股上市,目前沪深两市轴承类上市公司的行业代表性还不是很强。目前已经上市的5家主要轴承企业,2006年1-9月收入同比增长46.68%,高出行业平均水平20.84个百分点;净利润同比增长39.59%;毛利率26.27%,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表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强于非上市公司。
晋西车轴、龙溪股份、轴研科技业绩较好,主要原因是晋西车轴受益于铁路投资加速,收入大幅增长;龙溪股份和轴研科技收入稳定增长,而毛利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西北轴承受益于下游石油机械行业快速发展,利润大幅度增长。
3.7内燃机:利润快速增长
行业收入平稳增长,利润快速增长。内燃机作为重要部件主要应用于汽车、工程机械、船舶、发电机组、农机、石油钻采设备等领域。2006年1-10月,我国内燃机行业545家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537.58亿元,同比增长17.55%;实现利润总额32.39亿元,同比增长55.28%,增速较上半年和前三季分别下降10.03、4.17个百分点;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15.28%、6.02%,较前三季均有提升。行业利润增速远高于销售收入增速,行业费用控制良好,获利能力正在迅速回升。
“十一五”规划提振行业发展。内燃机行业“十一五”发展战略包括:加快行业结构调整和重组力度,培育和发展几个有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实现2020年由内燃机生产大国转变为生产强国。“十一五”规划将促进内燃机行业的快速发展,我们预计未来两年内燃机行业都将保持15%以上的收入增速。
上市公司业绩增速较上半年提升,部分公司利润快速增长。2006年1—9月行业内9家上市公司收入增长1.73%,增速较上半年提升3.54个百分点;净利润增长17.18%,增速较上半年提升11.09个百分点,加权平均净利率为4.70%。上市公司业绩表现各异:云内动力、苏常柴A、沪东重机的利润增速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威孚高科、S济柴和上柴股份的净利润则仍处于下降状态,其中S济柴和上柴股份的降幅已较上半年缩小。
3.8纺机、缝纫机
3.8.1纺机:收入、利润增长
提速行业:增速提升。2006年1-10月纺织专用设备848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78.63亿元,同比增长20.73%,较2005年同期增速提升6.21个百分点;利润总额18.32亿元,同比增长28.74%,增速同比提升21.17个百分点;行业毛利率为14.32%,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我们预计2006年行业需求同比增速将达到22%。目前,对行业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国际市场纺织品的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和行业内低水平竞争;进出口关税、出口退税的变化等。中国纺机业进入了一个由量到质的调整期,那些拥有技术优势,走“节能、环保、高速”发展道路的企业,未来业绩增长将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上市公司:经营不容乐观。2006年1-9月行业收入同比增长9.65%;净利润同比下降24.13%;净资产收益率为2.51%。经纬纺机是我国纺织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经营业绩一直比较稳定,2006年上半年收入、利润增长均呈稳步增长;中国纺机处于严重亏损状态,严重拖累了行业整体指标;精工科技、二纺机收入增长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
3.9电气设备:电网接力,清洁能源发力3.9.1行业现状:电站设备景气高点已现、输变电设备增速加快电气设备行业分为电站设备和输变电设备两大类,分别用于发电和输配电。2006年,电气设备行业分化明显,电站设备尤其是火力发电设备景气高峰已到,未来不可避免面临景气回落;而随着国家对电网投资力度的加大,我国输变电行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1-10月,电气设备行业8184家企业累计完成销售收入7307.01亿元(其中电线电缆完成3057.24亿元),同比增长38.21%,较05年同期增长水平提高了9.29个百分点;完成利润总额850.77亿元,同比增长26.00%;较05年同期下降了6.8个百分点;行业总体毛利率为12.68%,较2005年同期水平有所下降。电气设备行业总体收入增速仍然较高,达到30%以上,并且增幅较05年有所提高,但是受到原材料涨价的影响,利润增幅明显低于收入增长。另外,从子行业表现来看,电站设备子行业销售收入以及利润增长水平2006年以来基本保持下降的趋势,而输变电设备收入以及利润增长水平有所提高。
3.9.1.1电站设备收入增速下降,毛利率受制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行业收入增速回落。2006年1-10月,电站设备行业收入同比增长34.08%,增速较05年同期下降9.88个百分点。从细分子行业的表现来看,大部分子行业的收入增长水平仍然保持高位,基本上增速都在30%以上,其中汽轮机及辅机制造、其他原动机子行业的收入增长水平更为可观,分别达到44.33%、88.87%。
行业利润增速远低于收入增速。2006年1-10月,电站设备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8.25%,增幅大幅回落,较05年同期水平下降了80个百分点。从细分子行业的表现来看,锅炉及辅助设备制造、汽轮机及辅机制造等子行业的利润增长水平都大幅低于收入增长水平;水轮机及辅机制造收入、利润增长水平仍然较高;发电机及发电机组利润保持了30%以上的平稳增长。
行业利润增幅低于收入增幅主要与原材料的价格提高有关,2006年1-10月,电站设备总体毛利率水平小幅回落0.8个百分点;另外,基数扩大影响增长率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供应缺口缩小、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降低、未来电源需求下降。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显示,06年前三季度,中国电力供需紧张形势明显缓解。全国缺电省份由2005年初的25个省逐步减少到今年1月份的9个,减少到9月份的4个。另外,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大幅下降:数据显示,06年前三季度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3923小时,比去年同期降低182小时,除部分省份外,首次出现了多年以来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与水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均下降的情况。种种情况看来,我国电力供应缺口已经大大缩减。
电源投产较多,未来新增装机容量将逐步下降。2003以来,我国新增装机容量增速大幅提高,2006年,投产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年投产规模将达到8000万千瓦,将是中国历史上投产机组最高的年份。按2005年底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为5.17亿千瓦计,到今年底全国发电装机总规模可能超过6亿千瓦,继续居世界第二。根据目前在建项目,估计2007年投产规模仍将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达到7800万千瓦,2008年起,新增装机容量将开始逐步下降,估计08年新增装机容量在6530万千瓦左右。
在建项目仍多,未来电站设备制造企业将面临较大的业绩滑坡。根据中电联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6月初,全国在建电站项目规模为2.5亿千瓦,其中水电6900万千瓦;火电17600万千瓦;核电400万千瓦;其它100万千瓦。由于在建项目较多,08年以后,随着电力缺口的缩小,我国电站设备企业的订单将大幅回落,行业整体业绩将受到严重影响。
3.9.1.2输变电设备:增速加快随着电站设备
近年来逐渐投产,电力供应矛盾转向电力传输,电力投资也随之向电网转向,输变电行业在电网投资加大力度的带动下,各子行业收入、利润增长出现全面提速的趋势。
2006年1-10月,输变电行业整体收入同比增长39.06%,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9.99%,均处于较高的水平,分别较05年同期水平提高了12.96、20.07个百分点,行业总体毛利率达到17.51%,较05年同期水平下降了1.19个百分点。输变电各子行业利润增长水平普遍高于收入增长水平。行业整体经营环境向好,整体行业都出现明显受益。
变压器行业整体运行向好,但仍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随着电网投资的加快,变压器行业收入出现快速增长,下图中可以看出,2002年以来,变压器行业收入增幅保持向上趋势,2006年前10月收入增幅处于1999年以来最高位。但是,公司利润增长并未与收入增长保持同步,02年以来,利润增幅处于下降通道中,06年有所好转,止跌回升。行业利润增长不佳主要与原材料价格上涨有关,03年以来行业毛利率处于下降通道之中,但06年跌幅已有所趋缓。
3.9.2未来发展展望:输变电景气提升,电站设备重在结构调整 3.9.2.1电站设备:未来发展主要在结构调整虽然我国电站设备总体需求随着电力供应缺口的缩小将逐步回落,但是电站设备行业并不是全无机会。行业内的结构调整将给技术水平高、产品品种齐全、产品结构合理的企业带来较大的机会。未来我国将加大核电、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建设,而火电将致力于大型机组的建设。
1.火电占比过重,未来火电将向大型机组发展从2005年我国电力资源结构中可以看到,火电在我国现有电力结构中占据绝对的优势,在电源结构、发电结构中分别占据75.6%、81.5%的比例。
中国电力发展目前面临日益严重的资源压力、环保压力,对煤炭资源未来供应能力的担心,对于火电厂对于环境的危害,都导致节能环保类的技术和产品受到重视。
国务院出台的《意见》中,就包括:发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包括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大型水电机组及抽水蓄能水电站机组、大型空冷电站机组及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等新型能源装备,满足电力建设需要。
未来火电将向大型机组发展。目前我国30万千瓦及以上电力设备逐渐成为主流,2008年以后火电建设必然向更大容量、高参数机组演变,估计60万千瓦甚至100万千瓦机组将成为主流。目前中国电站设备制造业已形成哈尔滨电站、东方电气、上海电气三大集团为主,100余家中小企业及合资企业为辅,共同生存的格局。其中三大动力的大型火电设备市场占有率高达80%左右,在大容量、高参数的电站设备市场已经形成了寡头垄断市场局面,未来在行业中优势地位将进一步体现。
2.清洁能源将迎来大发展空间,支持国产化催生行业龙头。
未来风电、核电、水电设备都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尤其是风电设备,2005-2010年、2010年-2020年间的装机容量复合增长率是三者中最高的,分别达到36.6%、19.6%。而国家也出台了种种的优惠措施促进国内风电设备制造的发展,未来风电设备的发展尤其看好。
风电:按照规划,2005年-2010年,年均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74.8万千瓦,装机容量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6.6%;2010年-2020年,年均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250万千瓦,装机容量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9.6%。
目前我国风电设备企业技术水平仍然无法与国际厂商相比。据统计,2005年风力电站设备新增市场份额中,国内产品仅占28%,进口产品占72%。由于风力发电机的制造技术大多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导致我国风力发电的造价达到7000—8000元/千瓦,远高于我国火力发电约4000元/千瓦的造价。
优惠政策推进风电制造业发展。风电设备制造在我国仍属于初步发展阶段,我国政府也推出了种种的优惠措施推动国内风电企业发展。如:1)要求所有风电项目采用的机组本地化率达到70%,否则不予核准;2)进口设备关税不能减免;3)国家对风电企业实行增值税减半政策,税率可降至8.5%。
风电定价机制存在一定争议,可能07年初有所改善。目前风电定价采用特许权招标方式,规定由风电上网电价最低的投标商中标。导致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以不合理的低价进行投标,使得风电对于投资商的吸引力大大降低。根据权威人士表示,国家发改委及有关部门正就风电定价机制作进一步研究,预计新办法将最早于07年1月份出台。
在过去5年里风电成本下降约20%,是可再生能源技术中成本降低最快的技术之一,给将来风电的规模化创造了条件。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如果定价机制能够得到进一步完善,该产业存在较大的发展机会。由于目前技术水平仍然落后,估计我国风电机组制造业在2010年之前尚不能形成市场主导能力,但在政府支持国产化以及国内巨大市场规模的带动下,未来该领域也将催生特大型龙头企业,核电:截至2005年底,我国核电总装机容量为684万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比例还不足2%。而世界上,2003年核电装机容量的平均水平为16%,其中法国高达78%,美国20%,日本34%,中国台湾21%。与世界水平相比,我国核电能源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国家核电自主化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的关于中国核电发展的最新目标是:到2010年,在运行核电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到2020年在运行核电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在建核电装机容量1800万千瓦。
从我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来看,我国核电行业也将迎来较快的发展。按照规划,2005年-201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9%;2010年-2020年,装机容量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2.8%。估计到2020年,中国核电建设总投资将达到约3000亿元,其中设备投资约1500亿元,如果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0%,则国内企业将面临超过1000亿的市场。
未来降低成本要求使得国内核电企业面临机会。中国对核电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经济指标要求,上网电价要与脱硫、脱硝的火电厂的电价竞争。这使尽量采用国产设备、降低电站造价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3.9.2.2输变电设备:电网投资增加,行业景气看好1、“十一五”电网投资额较“十五”增长86%我国电网投资占电力总投资额较低,从下图中可以看出,我国2003年以来电源投产额逐步增大,但是2003年到2005年,我国电网投资额占电力投资比重均不到30%,而一般发达国家该比例在50%以上。电网建设跟不上电源建设的步伐,如不能改善,最终将导致电力传输成为我国电力供应的短板。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国电网投资力度已经有所加大,政府对于电网建设的重视程度以及投资力度都有所加强。我国电网投资额自2003年以来保持明显上升的势头。
估计2006年可能接近2000亿元。
从我国政府“十一五”期间对于电网投资的规划也可以看出,未来电网投资将成为我国电力投资的主要方向。“十五”期间,国内电网总投资仅为5830亿元左右。“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将投资10840亿元,较“十五”总投资额增长86%,年均投资额在2000亿元以上,未来5年我国电网投资将保持较高水平。
从我国两大电网公司具体的电网投资计划来看(详见图表73),重点突出了其中220kv及以上电网的建设、特高压电网的建设。
2、电网电压等级将有所提高输电网主要以高电压等级构成,配电网兼顾高压与中低压。由于“十一五”电网投资中,全国范围内的联网、大量电源投产后的外送等将是投资重点,估计投资方向将向输电网络倾斜,由此看来,高电压等级产品发展更为看好。
从2006年我国电网公司的投资倾向来看,220kv及以上的电网投资力度较大。
2006年1-9月,我国两大电网公司新增220kv及以上交流线路占总新增线路的58.9%,220kv及以上新增变电容量占总新增变电容量的73.95%。(其中南方电网220kv及以上电网设备投资额占比达62.99%)
在电压等级结构调整中,高电压等级产品将从中受益,估计未来220kv以上的产品增幅将高于电网投资增幅,达到30%以上的水平。
3、全国范围内联网建设,特高压成为亮点我国电源分布不合理,长距离输电对特高压电网形成极大需求。中国能源资源与能源需求呈逆向分布,跨区域间的电能调节导致传输能力的需求较高。中国电力资源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以及西部地区,而用电需求较大的东部沿海地区则能源资源比较贫乏。这种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决定了中国能源资源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的必然性。
特高压技术为国家重点发展技术之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将“重点研究开发±800千伏大容量远距离直流输电技术和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及装备”列为能源重点领域的优先主题内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开发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输电成套设备”明确列入振兴重大技术科技装备领域重点和优先主题。
“十一五”特高压发展以示范工程为主,2010年后投资规模将扩大,我国特高压技术发展可能领导世界特高压技术前进。特高压电网指由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直流系统构成的高压电网。包括中国在内,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是500千伏和220千伏电网进行输电。与现有的电网设备相比,特高压电网容量大、距离长、损耗低,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技术水都不完全成熟,我国的特高压工程将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实验工程。
根据公开数据,到2020年中国对特高压电网的投入约为4060亿元,其中交流输电线路为2560亿元,直流输电线路为1500亿元,其中设备投资占总投资的60%左右,估计在2500亿元,市场总额巨大。
从我国特高压项目的具体规划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特高压项目主要以示范工程为主,2010年以后,特高压项目将全面展开,届时对相关设备生产公司的影响将更大显现。我国2010年前主要有4条示范线路将建设,总投资规模按照100亿元/条计算,约400亿元,占总体特高压规划投资额比例较小。
依托特高压项目,提升国内企业竞争力。国家已将特高压电网确定为装备制造业技术提升和自主创新的依托工程,为了扶持国内企业,国家发改委表示,特高压设备要全面实现自主研发、国内生产。目前已经明确的政策是,除部分关键技术可由外方提供支持外,不允许外资及其控股的合资企业参与设备的研制和投标。南方电网2010年前建设的2条特高压输电网络设备自主化率都将达到60%。因此,虽然特高压工程总体合同金额还相对较小,但是在示范工程的发展中,由于政府积极推进设备国产化,相关参与公司将从中获得技术上的提高,为后期发展奠定基础。
3.9.3拓展海外市场,优势企业更显强
3.9.3.1电气设备出口加速,出口退税率
上调将刺激相关产品出口随着,我国国内电源建设的需求下降,拓展海外市场成为国内电源设备企业维持公司业绩的重要手段。
从主要出口商品量值数据看出,我国电气设备产品中主要是发电机组和电线电缆等产品的出口占比重比较大。01年以来,我国电动机和发电机组、电线电缆设备的出口金额增速不断上升,06年前10月出口金额均已超过05年全年的水平。01年以来出口量的增幅虽然有所下降,但06年增长水平有所回升。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电站设备制造生产国,在电站设备生产技术上已经具备较强的能力,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火电、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大型循环流化床等新型发电技术代表了世界电力工业的最高水平。设备出口类型也由中小型热电联产和自备电站机组过渡到成套大型汽轮发电机组、核电机组及燃气轮发电机组。
但是,我国生产企业在设备研发能力,如集成技术、新材料的研制等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尤其在满足节能降耗标准的高新技术产品研发方面差距较为明显。在出口上,我国电站设备出口仍然集中在周边的发展中国家,也间接表明了我国在电站设备的技术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需要弥补。
出口退税率上调促进出口增长。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出《通知》,重大技术装备、部分IT产品和生物医药产品以及部分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出口的高科技产品等,其出口退税率则由13%提高到17%。此次将直流和交流的发电机组、多相交流电动机、压燃式内燃机发电机组等出口退税率上调至17%,将刺激具电气设备相关设备的出口增长。
3.9.3.2项目体现集团优势,市场主要在周边地区从公布的一些电气设备出口项目中看到,巨额的海外订单一般都由国内实力雄厚的大型电气设备集团、电网公司主导,而项目来源主要是在周边地区,如东南亚、南美洲等地区。
3.9.4原材料价格预期回落,毛利率有望提高
电气设备产品成本构成中,原材料一般都占总成本的绝大部分。由于一般合同均为闭口合同,原材料价格上涨时,电气设备制造企业对此的反映有所滞后,导致毛利率可能有所下降;相反,在原材料价格回落时,电气设备制造企业也有望受益于反应的滞后。
近年来,电气设备主要原材料价格都出现大幅度的上涨,从图中走势可见一斑。
2005年,铜、铝以及硅钢片的价格急速拉升,06年价格基本上仍然保持在高位。
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对电气设备行业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变压器、锅炉、发电机组等电气设备产品毛利率到出现明显回落。随着原材料价格走势出现分化,一些原材料价格的回落趋势,将会促使相关产品毛利情况有所改善。
硅钢片价格回落,变压器毛利上升明显。硅钢片是变压器的重要原材料之一,占其成本的35%左右,该产品的价格变化将对公司毛利率产生显著的影响。根据下表敏感性分析,可以看出,该产品价格变动5%,变压器毛利率就将变动1.48个百分点。
随着武钢硅钢片产能在07年释放,该类产品价格可能有所回调,届时变压器产品毛利率情况将有所改善。另外,随着变压器生产企业对前期硅钢片价格上涨反映到位,新签合同产品价格提升,将对该类企业产生双重利好作用。
钢材价格小幅回落或者低位整理,发电机组成本压力较小。发电机组中很大部分原材料为钢材类产品,占其成本的60%左右,该类产品由于产能较为充足,价格上涨空间不大,06年已经出现回落,未来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
有色金属产品价格回落,开关类产品受益。在各类电气设备产品中,开关类产品成本中铜、铝合计占产品成本的约40%,占比相对较大。06年三季以来,铜、铝价格出现向下趋势,预计2007、2008年,铜价格回落幅度将在11.8%、13.33%,铝的价格回调幅度分别在7.7%、12.5%,预期下调幅度较大。开关类企业将受益。
3.9.5上市公司:主要经营指标快速增长,公司业绩分化明显1.上市公司主要经营指标快速增长2006年1-9月,天相电气设备行业30家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1.49%,增速较2005年同期34.82%的水平小幅降低;净利润同比增长23.48%,和2005年同期51%的增长速度相比,大幅下降。2006年前三季度,电气设备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为0.28元,高于05年同期0.23元的水平。
电气设备行业净利润增速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有色金属等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导致主营成本增长速度较快,对于净利润增长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从毛利率水平也可以看出这一点,06年前三个季度,行业平均毛利率约为23.48%,相对于2005年同期的24.69%有所降低。
2.公司业绩分化明显2006年前三季度,电站设备制造企业收入、净利润增速明显下滑。哈空调、华光股份等公司收入、净利润增速都出现大幅下降,而且哈空调业绩还出现了负增长。
S东锅、东方电机业绩表现较好,尤其是东方电机依靠充足的在手定单,业绩增速有所提升。
输变电行业上市公司表现仍然分化,从几家优质公司表现来看,基本上业绩表现良好。
55公司研究/调研报告投资难免风险吉人自有天相行业深度研究输变电一次设备中主营高压开关的思源电气、平高电气收入分别维持47.62%和46.14%的高速增长,净利润分别维持38.20%、66.66%的同比增幅,思源电气增幅下降与产能扩张效应降低、基数扩大有关;总体看来,2家公司运行情况良好,收入增长较快。随着电网建设的展开,变压器类上市公司业绩增长较好,特变电工收入、净利分别同比增长30.67%、74.37%;天威保变不仅变压器业务有所增长,而且依靠太阳能电池业务的规模扩张,收入、净利润增幅更是达到101.32%、185.73%。
输变电二次设备行业上市公司中,许继电气收入同比增幅较05年同期水平有所下降,但盈利能力大幅提高;国电南自受到竞争激烈导致价格下降的影响,收入、净利增幅有所下降;国电南瑞06年以来业绩表现出现大幅滑坡。行业内部分产品销售模式的改变对相关产品利润产生较大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行业的利润增长,但预计这一影响后期将有所减缓。
4.行业投资主题4.1机械行业2007年四大投资主题..振兴装备主题:关注振兴装备国策中受益的行业及龙头企业。这些行业及上市公司主要包括:作为装备母机的机床行业(特别是数控机床)及上市公司沈阳机床、秦川发展;大型海洋港口设备(包括大型船舶)及上市公司中集集团、广船国际、振华港机、沪东重机;矿山能源设备及上市公司天地科技,江钻股份;军工装备及上市公司西飞国际、火箭股份、轴研科技等;铁路设备及上市公司晋西车轴、北方创业;节能降耗的环保设备、新能源设备及上市公司东方电机(水电、核电、风电)、天威保变(太阳能)、湘电股份(风电设备)。
投资加快主题:关注受益于投资加快行业中的优势企业,业绩有望快速回升的上市公司。特别关注行业景气度明显提升,但公司业绩尚未完全释放的企业,如铁路设备行业的晋西车轴、北方创业等。
出口加速主题:关注具备出口能力的行业中的优势企业。如工程机械行业的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安徽合力、柳工、山推股份;电气设备行业的东方电机、特变电工等。
重组并购主题:特别关注集团有优质资产、有意引进战略投资者的企业。根据“十一五规划建议”精神,我们认为在未来几年,机械行业中企业之间的收购兼并行为将逐步增加。通过收购兼并与资产整合将显著提升公司业绩,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如三一重工欲收购集团旋挖钻机资产,上海机电收购集团气电一体化资产,东方电机集团整体上市预期,西飞国际、洪都航空、许继电气、国电南瑞大股东注入优质资产预期等。
4.2投资策略:寻找未来5-10年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优势企业!
重点公司估值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按照Bloomberg提供的盈利预测数据,剔除市盈率奇异的公司以及没有预测数据的公司,目前国际市场上机械行业上市公司的2006年、2007年的动态PE分别在18.5倍和17.5倍,而我们重点关注的公司2006年、2007年尤其2007年的PE大多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估值有提升空间。
行业投资机会:建议2007年继续关注机械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快速成长企业。如:工程机械中的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柳工、安徽合力,港口设备中的中集集团、振华港机,船舶设备中的广船国际、沪东重机,机床行业中的沈阳机床,铁路设备中的晋西车轴,矿山设备中的天地科技,航空航天等军工装备中的西飞国际、轴研科技,电气设备中的平高电气、特变电工、许继电气、思源电气、东方电机,缝纫机中的中捷股份等。从长期投资角度分析,建议重点关注在未来5-10年有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胜出优势企业。我们根据:产品市场竞争力强、产品市场规模足够大、国际市占率提升潜力大、重视出口、管理良好、经营机制有望改善等要素对机械上市公司进行挑选,认为目前已经具备或将具备胜出潜能的公司有: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柳工、安徽合力、中集集团、广船国际、沪东重机、沈阳机床、西飞国际、东方电机、特变电工,维持对这些公司长期增持的投资评级。建议投资者根据这些公司的股价表现选择合适的介入时间。
从短期投资角度分析,我们综合考虑细分行业发展前景,公司未来业绩增长及估值水平,建议2007年重点关注:中集集团、晋西车轴、中联重科、广船国际、沈阳机床、中捷股份、特变电工、许继电气,维持增持评级。
投资风险。风险仍主要来自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能的大幅下滑。如果国家2007年实施严厉的宏观调控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大幅减缓,则将影响设备投资,机械行业增速也将随之减缓。但从2006年前10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状况来看,2006年7月以来的宏观调控已显现成效,2007年实施严厉调控政策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