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纺机股份邵阳纺机:八年时间确立一种意识
2007年伊始,一场关于纺机行业标准申报的工作就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7项制定项目和14项修订项目,涉及到异型纤维分检机、喷气织机以及双针床经编机等多个纺机领域。没有企业能够旁观,这对于邵阳纺机来说尤其如此。
在全国纺机标委会秘书处所申报的这些项目中,郑州纺机股份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将负责起草2项修订项目——涤纶短纤纺丝机和丙纶短纤纺丝机的行业标准。作为国家定点的腈纶、涤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生产基地,邵阳纺机有足够的基础完成上述任务。
从小到大的转变
作为一家国有改制企业,邵阳纺机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员工人人“东南飞”的窘困境地,发展成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在它由小变大的过程中,科技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2006年,邵阳纺机完成和正在开发的新产品近30项,老产品改进10项,完成新产品机械鉴定15项。其中,高温高压筒子染色机获得中纺机集团科技进步三等奖。在纺机行业日益为产品创新注资加力的背景下,邵阳纺机也通过研发创新维持了自身在化纤技术装备上的优势。据统计,2006年邵阳纺机工业总产值将达3.6亿元,是1998年的6倍。
近年来,邵阳纺机为了拓展海外市场,使更多的纺机产品走出国门,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势头,攻克了出口产品生产中遇到的多个技术难题,完成了薄板焊接、激光焊接、铝焊、高精度轴类加工零件、盐浴硫氮碳共渗等110项工艺试验和45项攻关,大大地增强了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一批新型的化纤、染整产品均有不俗进展,有部分产品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出口产品从传统的拉幅定形机,扩展到涤纶、腈纶、醋酸纤维、气流染等,目前,邵阳纺机的产品已出口到巴基斯坦、日本、土耳其、埃及、俄罗斯、印度等国。新技术、高水平的产品为企业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以销售和科技创新为龙头的创新型企业正逐步建立起来。
稳定人的策略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是邵阳纺机的低谷期,企业效益不好,科技队伍极不稳定。在企业困难的情况下,邵阳纺机对科技人员实行了倾斜政策,这在后来被证明是明智之举。
为了尽快地提高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2001年7月,邵阳纺机果断地取消了原来融为一体的纺织机械研究所,专门组建了技术中心,下辖三部三所:化纤设备研究所、印染后整理设备研究所、染色设备研究所、工艺技术部、工程部、综合管理部。六个部门相对封闭、独立核算、自主分配,建立了新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三个研究所按产品销售额提成工资奖金总额。科技人员的收入与产品市场占有率、技术服务、设计成本紧密挂钩,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出现了科技人员主动寻找市场,积极承担项目的良好局面。
2002年,公司拨出专款为科技人员兴建了一栋科技人员住宅楼,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2004年,企业又拿出16套住宅奖励给科技人员,同时还规定,今后建房都要拿出几套来奖励科技人员,鼓励他们为企业作贡献。公司还设立了邵阳纺机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对勇于创新并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重奖,打破原有体制下的工资分配制度,提高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贯彻实施,邵阳纺机留住了大部分技术人才,大批南下打工的科技人员也纷纷回到公司。企业还不拘一格选用人才,有10多名曾经外出打工的科技骨干回公司后被提拔重用,先后担任了中层领导干部或技术带头人。
近几年来,邵阳纺机独立承担完成了国家“八五”、“九五”规划及“火炬”计划的多项科技攻关任务,稳定人才的策略终见成效。
8年多时间,邵阳纺机完成了许多企业都必须面对的转变。回忆这段岁月,较早地确立科技创新意识,坚决地培养技术人员,是邵阳纺机抓到的最重要的藤条。树大根深,藤条发展8年,已经足够粗壮,邵阳纺机也有了足够时间应对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