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出一片美丽天空 东华大学培育纺织创新人才
在刚刚落幕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东华大学完成的《热塑性高聚物基纳米复合功能纤维成形技术及制品开发》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攻克了成纤用纳米功能材料制备、纤维加工等一系列科学与技术难题,首次实现了高聚物基纳米复合功能纤维的产业化。而这只是近年来东华大学自主创新百花园中盛开的一朵亮丽之花。像这样的科技之花还有不少!从纺出世界上强度最高的纤维———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到成功研制开发宇航员出舱服外层防护材料;从在世界上首次织出中空率高达86%的木棉纤维到从打破国外垄断研制出中国第一束莱赛尔(LYOCELL)纤维……年初,又传捷报,东华大学纺织类三大检索论文数首次超世界九大纺织院校总和。
科技的载体是创新的人才,众多科技成果的背后是一批批优秀的科技英才。在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东华大学以“纺”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孕育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纺织科技人才。
众星来捧月 托起一“纺”独秀
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人类的纺织工艺从此摆脱了低效率的手工生产阶段,工业革命由此拉开序幕。而当历史的车轮步入了21世纪,纺织工艺中科技的含量不断提升。
04年的春天,堪称纺织界“奥林匹克盛会”的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在东华大学举办,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名纺织学术界、教育界、企业界、科技界和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科学家、企业家和官员济济一堂。也正是这次大会让东华大学对世界纺织技术的现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只有加强将基础应用类学科与传统的纺织学科紧密结合,才能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占据高端位置。借船出海,培育跨学科的科研人才也成了学校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
欢是东华大学引进的一名力学领域的优秀人才,40刚出头的他已经是《国际非线性科学与数值计算杂志》的主编,来到东华大学后,学校量才而用,安排他在纺织研究所工作。进校不久,他将高能物理上的前沿理论与纺织技术巧妙结合,成功地解决了复合纱控制这一纺织工艺的大难题。为了鼓励他继续开展自主创新,学校又大开绿灯,解决他各方面的后顾之忧,如今以何吉欢为首的一个纺织力学创新团队已经在东华建立,仅去年,他们就在SCI上发表了13篇论文。
生是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名教师,他在人工智能识别领域颇有建树,在学校的引导下,他把这项技术与新型服装研制挂上了钩,他开发出的智能服装可采集人体中各类医学数据,判断出人体的亚健康程度。不仅在医疗行业前景广泛,而且也会使普通消费者受益。
培育跨学科人才外,学校还鼓励各专业人员为交叉学科服务。如今,众星捧月、为“纺”服务的局面已经在东华形成。东华大学人事处的有关人员告诉记者,在东华,纺织领域的科研项目多学科攻关已经不是新鲜事,一些创新团队中往往集聚了多学科的优秀人才。如在承担国家级的尿收集Ⅱ型装置和航天服外层材料的研制任务时候,袁琴华教授的创新团队就汇集了7个专业9个学科的科研人员。
与市场对接 “绣”出一方新天地
场经济中,市场的需求往往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催化剂。满足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也最有可能获得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也会促使人才的作用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按照这一思路,东华大学积极推动人才对市场对接,期待在产学研的过程中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
05年1月,东华大学就与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构建联合研究中心,国家染整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戴瑾瑾等人才加盟。短短二年就获得了显著的成果,当年就成功开发出轻薄的人造纤维“葆莱绒”,2006年又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木棉环锭纺织技术,织出的名叫“赛帛尔”的木棉天然纤维堪比“树羊绒”,它的细度仅有棉纤维的1/2,中空率却达到86%以上,是一般棉纤维的2-3倍。目前,这种以这种木棉纤维为材质的内衣已经投入规模生产并上市。而首个产学研合作项目“超临界流体染色技术”目前也进展顺利,它的目标是使纺织品染色告别对水的依赖,实现“无水染色”,每年可以为国家节约水资源64亿吨(全国城市年缺水量为60亿吨)。另外,通过“无水染色”技术的全面实施,将使国内印染污水的排放量为零,估计每年可以减少污水排放几十亿吨。而在这一过程中,一大批科技成果也不断出现,创新人才也在不断涌现……
泽教授是学校引进的另一名优秀人才,他在机械专业领域的优势十分明显。在学校倡导的人才与市场对接的思路指引下,他率领机械学院的一批研究生与江西省的华源集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根据企业的需求,他们历经数年研发出了“DHT-200地毯簇绒机”,填补了国内的空白,结束了国内地毯簇绒设备全部从国外进口的历史。目前一个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地毯产业园已经在江西新余诞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来源:上海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