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众仁智杰公司揭秘:如何让细纱机节能10%
纺织行业“十一五”规划提出能耗下降20%的约束性指标。对我国纺织工业来说,这意味着能否改变高能耗居高不下的局面,意味着能否给企业带来实质上的经济收益。如何提高棉纺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和效率,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消耗,如何改善操作方式和劳动条件,是棉纺企业长期面对的课题。幸运的是,现在已经有这样的节能系统,可以让细纱机降低最多达10%的能耗了
——探寻北京众仁智杰开发细纱机节能、增效控制系统的因与果
在全国纺织机械设备降低能耗的大潮刚刚兴起之际,北京众仁智杰公司就成功研发了细纱机节能、增效控制系统。本着研制高效、节能电机及与电机配套的细纱机专用控制器的双重理念,北京众仁智杰的这项产品必将带来深远启示。
节能系统的现实意义
在棉纺设备中,细纱机是纺纱机械中保有量最大的一种设备,每万锭细纱需要短车(440锭)23台或长车(1008锭)10台。据统计,目前国内细纱机大约有8000万锭,约20万台各类短车、长车设备,年耗电量非常大,是棉纺机械的用电大户。就目前情况看,企业大部分的细纱机短车电机装机功率是18.5KW,设计锭子转速是22000转/分,但在实际应用中锭子转速运转在18000转/分~22000转/分的很少,占总数的1%左右;运转在15000转/分~17000转/分的占现有细纱机总数的70%,其余锭子转速在13000转/分左右,占总数的29%左右。细纱机的锭子转速是对电机输出功率影响最大的因素,而纺纱品种则是对电机输出功率产生影响的另一个因素。细纱机锭子转速在16000转/分时,电机的实际输出是8~11KW,是其装机容量的43%~59%;转速在13000转/分时,电机的实际输出是6~8KW,是其装机容量的32.5%~43%,这样电机处于效率极低的运转状态下,电能的损耗是非常大的。因此对其进行节能控制,效果会非常明显。
针对上述情况,北京众仁智杰公司于2005年开始研制细纱机节能、增效控制系统,目前已取得成功。该系统已经在邯郸棉纺厂进行了一年半的试验,在纺纱品种的变化范围内节电率为5%~10%,与该机台改造前相比增产率达10%。
节能研发的四个难题
北京众仁智杰公司在研制细纱机节能控制系统过程中相继攻克了四个难点。
首先在保证电机高输出效率的同时,还要保证高功率因数,即提高有功功率因数,降低无功功率因数。高效率是为使用者节电,高功率因数是保证电网的清洁、干净,为国家电网节电;其次在适应细纱机的纺纱工艺范围,有不同的纺纱工艺、不同的锭子转速,而锭子转速和纺纱品种决定电机的输出功率和输出效率。在大多数情况下,锭子转速的差异在30%左右,因此在30%的输出功率变化范围内,保证电机的高输出效率和高功率因数是至关重要的;第三是对高效的电机驱动器和控制器的研制。根据细纱机工作原理和特点而研制的专用控制系统,在保证节能电机高效运转输出的同时,实现细纱机平滑纺纱的高效运转,减少断头、提高车速,在节能的同时,提高纺纱效率;第四是充分考虑了细纱机节能、增效控制系统的总体成本控制和改造投资成本收回时间问题。北京众仁智杰总经理刘广喜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以细纱机440锭、锭速16000转、电机实际功率10KW、电费0.6元/千瓦•时为例,单台细纱机年节能达3850~7700千瓦•时,创造经济效益2310~4620元;单台细纱机每年增产达6.66吨,增加产值为14.65万元。
真实的节能效果
邯郸第二棉纺厂在使用该系统后认为,细纱机节能控制系统可以降低千锭时断头率,因断头的减少挡车工可以将节省的时间用来做清洁工作,减少了许多突发的纱疵,提高了产品质量。同时细纱断头的减少为值车工扩大看台、减少万锭用工、节约生产成本提供了可能。对某些纺纱有一定难度的品种如强捻纱、包芯纱、麻棉纱及高档精梳产品,通过变速选择生产过程最佳点,可最大程度提高单产、减少断头。断头减少后接头回花减少,皮辊花也相应减少,从而节约了返工浪费的原料;许多纺织厂为了增加产量只能采用增加细纱机数量、增加锭子数量的方法实现,但通过提高每一锭生产效率,提高单台细纱机的产量来实现增加产量,这样就可以在不增加设备、不增加厂房、不增加工人的情况下,增加产量,增加企业竞争力。该棉纺厂一位工程师告诉记者:“越先进的设备生产效率越高,单位能耗越低,产品的附加值越高。特别是通过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电费比全市纺织行业平均每度电少1.5分钱,年销售总值和经济效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协会理事长高勇在谈到北京众仁智杰公司研制成功的细纱机节能控制系统时说,目前在我国纺织工业创新中,不乏节能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如果全行业使用这些新技术,节能潜力高达数亿吨标准煤,可是多数企业并没有把降低成本作为它的着力点,需要投资的节能技术往往无人问津。因此,纺织工业所确立的节能目标,企业要从全局的意义去理解,不要把它当成一个一时的任务去完成,要着手于近期、着眼于远期,把应急措施变成长效机制,从而保证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