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纤工业“十一五”发展战略转型:向技术型转变
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以实现我国由化纤生产大国向技术强国转变为目标,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重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实现:
行业健康平稳运行2010年,化纤产量达到2350万t,年均增长7.6%;化学纤维加工量达到2400万t,年均增长7%。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产品结构更趋合理,2010年差别化纤维比例提高到40%;高性能面料及制品用化纤自给率达到70%;产业用纺织品中化纤比重达到90%。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行业研发资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
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与“十五”末相比,万元产值耗电降低20%,耗水降低10%;吨纤维废水、废气排放量各降低10%。
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扬长避短,良性互动,实现区域布局优化。争取到2010年,初步把我国建成世界化纤生产和研发基地,化纤各主要常规品种具备较强竞争力,在一些重要高新技术纤维品种上,取得产业化成果。
主要任务
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高新技术纤维
结合市场需求,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纤维,将其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快原创技术研发,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技术发展。“十一五”期间,力争在高性能碳纤维、芳纶、聚苯硫醚、高强高模聚乙烯等高技术纤维品种上实现产业化生产。“十一五”期间化纤高新技术纤维发展重点详见表1。
表1“十一五”期间化纤高新技术纤维发展重点纤维名称主要发展内容碳纤维(CF)进行原丝、预氧化丝、碳纤、预浸布及复合材料等产业链一体化研发,其中:T300型碳纤维力争突破3000t/a;T700等高性能碳纤维在中试基础上,实现500t/a产业化突破。芳纶1414(聚对苯二甲“十一五”攻关重点,在中试基础上实现500t/a产业化突破。酰对苯二胺,PPTA)芳纶1313(聚间苯二甲在已实现产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工艺技术,稳定生产,扩大应用,力争酰间苯二胺,PMIA)产能突破6000t/a。
芳砜纶(PSA)属我国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十一五”期间力争突破千吨级规模。聚苯硫醚纤维(PPS)进一步加强纤维级PPS一体化产业研发,加强在耐高温材料、环保焚烧袋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力争突破千吨级规模。
超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是我国自主研发高性能纤维最为成功的品种,要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开拓应(UHMWPE)用领域,争取实现3000t/a的产业化突破。
超高强耐高温聚对苯基是目前综合性能最为优异的有机高性能纤维(强度模量比芳纶1414高一倍,耐并双噁唑纤维(PBO)高温分解温度比芳纶1313高100℃),“十一五”期间要在项目攻关的基础上,力争实现百吨级中试及产业化突破。
高功能特种纤维追踪世界高新技术纤维发展趋势,结合市场需求,积极推进其他种类的高功能纤维(如光导活性炭、离子交换、维纶KⅡ类纤维、有机和无机纳米纤维、中空纤维分离膜等)产业化突破。
生物质工程技术
“十一五”期间,要积极推进可再生、可降解的生物质资源和生物化工新材料的发展。在聚乳酸纤维产业化和生物法生产丙二醇、乙二醇、丁二醇等多元醇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方面进行重点突破;进一步开发竹浆纤维、麻浆纤维系列品种,扩大应用领域,提高产品附加值;重视速生林材资源利用,拓展人纤原料的来源,加强技术研究,建立产业化基地。
差别化纤维
高度重视全球化纤工业技术发展、市场需求的最新动向,在不断提高常规化纤产品的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的同时,重点抓好高性能、多功能、复合型差别化纤维的研发和纺织产品一条龙应用开发,特别是在差别化腈纶、功能性锦纶及聚酯涤纶新技术品种中,要强化产业化研发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其在家纺以及合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的应用。
加快产品结构调整
聚酯①在严格控制常规品种过速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开发市场急需的各类改性聚酯,研发抗静电、低熔点、水溶性好、高吸湿、阳离子常压可染、分散染料常压可染聚酯等差别化纤维品种,提高产品附加值;②加强固相增粘技术和高强高模、低缩等功能性聚酯纤维的一体化研发,进一步提高产品性能水平;③积极发展高效、短流程等非纤聚酯新技术,提高瓶级、膜级聚酯专用料产品性能;④大力加强和鼓励新型聚酯产品(如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生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⑤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新型合成聚酯材料,重视聚酯节能、降耗、环保技术的研究,进一步加强聚酯废料再生回收技术的研发和升级。涤纶涤纶短纤产品要加强舒适性、保健性、仿真性能研究,改善染色及纺织加工性能,加强对阻燃、抗静电、吸湿排汗、复合超细、易染、异形、抗菌防臭、高强高模、抗起毛球等差别化、功能化纤维的生产和应用开发。
涤纶长丝产品要加强多功能复合和混纤技术的研究,根据仿毛、仿棉、仿麻、仿真丝等不同织品的应用要求进行开发。结合服装面料多样化、高档化、多功能化的流行趋势,研发高仿真、超仿真长丝系列产品。
纤维素纤维(人造纤维)①加快环保型新型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如Lyocell纤维等产业化进程,加强技术装备国产化攻关;②加快粘胶纤维新产品开发和应用开发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竞争力;③发展以竹浆、麻浆、兰桉等速生林材为原料的新型粘胶纤维;④加强对新型纤维素纤维的发展和产业应用研究,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充分利用国内技术、人才优势,利用国外资源与市场优势,拓展海外人纤浆粕及纤维产品基地。
锦纶①开发共聚或共混改性锦纶,如耐高温锦纶、改性医用锦纶、耐高温阻燃锦纶等;②提高差别化、功能化服用锦纶纤维比重,如复合超细、细旦、异型、高弹性、大有光、增白、远红外、抗紫外、抗菌防臭、阻燃、抗静电锦纶纤维等;③进一步提升锦纶产业用丝的技术水平,开发轮胎骨架材料、建筑骨架材料、传送带、安全绳网、体育材料及汽车安全气囊用丝等领域的应用;④大力发展锦纶装饰用丝,积极开拓锦纶地毯用膨体长丝(BCF)市场,使其成为锦纶工业新的增长点;⑤研究和开发多品种锦纶工程塑料及双向拉伸薄膜,以适应我国交通运输业、机械工业、电子电气工业以及食品工业、医疗卫生业快速发展的需求;⑥开发高强、阻燃、耐高温等军工专用锦纶。
腈纶①加大差别化、功能化腈纶研发力度,结合市场需求,加强阻燃、高吸水、高收缩、耐高温及有色腈纶等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②进一步提高常规纤维及丝束、毛条的质量水平,加强优质化、系列化、应用开发一体化研究;③积极开发并扩大聚丙烯腈类产品在工程材料等领域的应用;④大力加强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技术的产业化研发,推进我国高技术纤维的发展;⑤重视腈纶生产过程中环保、节能、安全生产等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推进产业升级。
氨纶提高产品优质化、系列化、一体化水平,强化品牌战略,重视与后纺技术工艺配合,加快差别化、功能化产品技术开发和应用市场开拓。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光泽度、透明度、弹性指标以及稳定性、耐热性、耐氯性、染色性、抗紫外线及防老化等性能,更好地适应下游高档纺织品及服装的应用需求,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维纶追踪、借鉴发达国家在维纶产品链上的技术发展动向,进一步提高维纶纤维的性能水平,扩大产品应用领域,发展差别化维纶产品,加大醋酸乙烯(VAC)、聚醋酸乙烯(PVAC)、聚乙烯醇(PVA)及其衍生物乙烯-醋酸乙烯共聚(VAE)树脂等有机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重视节能降耗及环保技术的提高。
丙纶结合国外聚烯烃纤维的发展动向和市场需求,加强丙纶系列产品的开发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扩大其应用领域,加强纤维级聚丙烯树脂的研发力度。
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东部沿海地区:①实现聚酯涤纶、锦纶、腈纶等大宗常规品种的优质化、系列化,提高差别化纤维的比重,更好地适应纺织工业在产品开发、附加值提高和产业链延长等方面的需求;②积极发展芳纶、碳纤维、高强高模聚乙烯、溶剂法纤维素纤维、聚乳酸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和生物质纤维,加大高新技术纤维的生产和应用的一体化开发力度,推动产业升级。
中部和东北地区:①在加速常规产品技术升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东北地区在腈纶生产方面的优势地位,结合其原料配套供应,建设腈纶产业链基地;②充分发挥农林、油气资源及人才、地域优势,推进生物能源、生物化工产品的研发,积极稳妥地研发降解聚乳酸、可降解薄膜、多元醇等生物质纤维、材料及人纤原料等,建设大型玉米、大豆等农林生物产品综合加工项目。
西部地区:发挥其资源优势,结合国家炼油、乙烯等上游原料产业的长期发展规划,抓住周边国家纺织工业成长期的时机,适度加快化纤工业的发展。
加快重点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
充分发挥化纤骨干企业在重点技术装备国产化中的重要作用,坚持自主创新与消化吸收相结合,强化集成创新和工程化,加强产学研联合,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实用技术,注重节能、高效和环保型化纤及化纤原料装备的开发与应用,进一步提高重点化纤品种的国产化装备技术水平和工程化水平并积极鼓励化纤生产企业采用国产化先进技术进行改造。
①加快60万t/a及以上PTA成套装备、200t/d及以上的涤纶短纤维成套装备、新型粘胶连续纺及锦纶大聚合(100t/d及以上)等重点技术装备的国产化进程。
②积极推进差别化纤维生产工艺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如氨纶原料、辅料及配套油剂、添加剂、催化剂等生产助剂的国产化研发;直纺涤纶超细长丝成套工艺技术、喷丝板及高效新型卷绕头(速度>6000m/min,定轴长>1.5m)等关键部件。
③集中力量,加快碳纤维、芳纶等高新技术纤维配套装备和关键部件的产业化攻关开发,强化工艺软件和装备的一体化研究,力争实现产业化突破。
推进行业循环经济发展
提高企业对资源及能源节约、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推动资源替代技术、综合利用及再生利用技术的发展,加强生物质工程技术研发;加大企业环保、清洁生产以及再生资源利用研发投入;加快粘胶行业废气回收技术的推广应用;突出重点、扶优扶强、以点带面、有效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将有条件化纤企业纳入国家及地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鼓励聚酯回料纺生产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推动行业良性有序发展。
积极推进企业重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以资产为纽带,鼓励化纤企业通过横向联合和垂直整合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界的重组,加强与国际大公司的技术合作,有效整合和利用全球资源,提高产业集约化发展水平,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政策措施
(1)加强对化纤工业的产业政策指导
严格执行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进一步调整现行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投资政策,解决行业长期存在的部分产品关税倒挂问题;建立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实现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发展的同等待遇;在鼓励产业升级所需先进技术装备进口的同时,鼓励国内先进、成熟的技术装备的应用推广;结合国内外化纤工业节能、环保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引导行业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2)加大对化纤工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
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促进建立更加开放的自主创新体系;鼓励和加快重点技术装备的国产化进程;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推进产学研科技成果的研发与转化;鼓励和吸收国外企业,通过组建合资企业等方式,掌握先进技术;对国外技术封锁的、事关产业安全、经济安全的重点高新技术纤维项目,要设立专项,联合攻关,加大投资力度和政策支持,务求取得产业化成果。
(3)促进化纤原料工业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化纤原料工业的快速有效发展,加快原料工业的配套建设,有效解决PTA、EG、CPL等合纤原料进口依存度过高的问题;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在国外建立化纤原料基地,实现化纤原料供应的多元化;大力发展可再生原料生产技术,开发可再生原料资源;推动化纤原料工业生产装备及技术的国产化进程;要工贸结合,积极探索利用期货市场等手段,稳定化纤原料价格,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4)营造化纤工业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
进一步加大打击走私、规范加工贸易的力度,对产品进口中存在的倾销、补贴等不正当竞争手段及时采取有利措施;积极应对贸易摩擦,维护产业发展的根本利益,创造产业发展公平环境;建设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保护;积极开展行业自律工作,规范竞争秩序,防止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健全和完善产业预警体系,加强行业信息指导体系建设,多渠道、多形式为行业提供相关生产、技术、市场、贸易等信息,形成行业的快速反应机制,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5)推动行业法规、标准化建设和认证工作
健全和完善化纤行业标准化体系和认证体系,加大现有标准的修订力度,包括各类纤维及相关原料品种的产品标准、测试方法标准、基础标准等。加快研究和制定高技术、差别化、功能化纤维产品标准、检测方法标准等制定工作;加快对新型纤维配套方法及产品标准的制定和研究;积极研究和制订有关节约资源与能源、建立和完善化纤生产的节电、节水等标准、清洁生产标准、回收再利用产品的相关标准等,以推动循环经济科学有效发展。加快涉及安全、环保、健康的强制性标准的制定,推进纺织企业社会责任体系(CSC9000T)在化纤企业的实施。
来源:中国石化新闻网
“十一五”期间,以实现我国由化纤生产大国向技术强国转变为目标,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重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实现:
行业健康平稳运行2010年,化纤产量达到2350万t,年均增长7.6%;化学纤维加工量达到2400万t,年均增长7%。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产品结构更趋合理,2010年差别化纤维比例提高到40%;高性能面料及制品用化纤自给率达到70%;产业用纺织品中化纤比重达到90%。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行业研发资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
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与“十五”末相比,万元产值耗电降低20%,耗水降低10%;吨纤维废水、废气排放量各降低10%。
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扬长避短,良性互动,实现区域布局优化。争取到2010年,初步把我国建成世界化纤生产和研发基地,化纤各主要常规品种具备较强竞争力,在一些重要高新技术纤维品种上,取得产业化成果。
主要任务
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高新技术纤维
结合市场需求,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纤维,将其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快原创技术研发,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技术发展。“十一五”期间,力争在高性能碳纤维、芳纶、聚苯硫醚、高强高模聚乙烯等高技术纤维品种上实现产业化生产。“十一五”期间化纤高新技术纤维发展重点详见表1。
表1“十一五”期间化纤高新技术纤维发展重点纤维名称主要发展内容碳纤维(CF)进行原丝、预氧化丝、碳纤、预浸布及复合材料等产业链一体化研发,其中:T300型碳纤维力争突破3000t/a;T700等高性能碳纤维在中试基础上,实现500t/a产业化突破。芳纶1414(聚对苯二甲“十一五”攻关重点,在中试基础上实现500t/a产业化突破。酰对苯二胺,PPTA)芳纶1313(聚间苯二甲在已实现产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工艺技术,稳定生产,扩大应用,力争酰间苯二胺,PMIA)产能突破6000t/a。
芳砜纶(PSA)属我国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十一五”期间力争突破千吨级规模。聚苯硫醚纤维(PPS)进一步加强纤维级PPS一体化产业研发,加强在耐高温材料、环保焚烧袋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力争突破千吨级规模。
超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是我国自主研发高性能纤维最为成功的品种,要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开拓应(UHMWPE)用领域,争取实现3000t/a的产业化突破。
超高强耐高温聚对苯基是目前综合性能最为优异的有机高性能纤维(强度模量比芳纶1414高一倍,耐并双噁唑纤维(PBO)高温分解温度比芳纶1313高100℃),“十一五”期间要在项目攻关的基础上,力争实现百吨级中试及产业化突破。
高功能特种纤维追踪世界高新技术纤维发展趋势,结合市场需求,积极推进其他种类的高功能纤维(如光导活性炭、离子交换、维纶KⅡ类纤维、有机和无机纳米纤维、中空纤维分离膜等)产业化突破。
生物质工程技术
“十一五”期间,要积极推进可再生、可降解的生物质资源和生物化工新材料的发展。在聚乳酸纤维产业化和生物法生产丙二醇、乙二醇、丁二醇等多元醇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方面进行重点突破;进一步开发竹浆纤维、麻浆纤维系列品种,扩大应用领域,提高产品附加值;重视速生林材资源利用,拓展人纤原料的来源,加强技术研究,建立产业化基地。
差别化纤维
高度重视全球化纤工业技术发展、市场需求的最新动向,在不断提高常规化纤产品的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的同时,重点抓好高性能、多功能、复合型差别化纤维的研发和纺织产品一条龙应用开发,特别是在差别化腈纶、功能性锦纶及聚酯涤纶新技术品种中,要强化产业化研发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其在家纺以及合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的应用。
加快产品结构调整
聚酯①在严格控制常规品种过速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开发市场急需的各类改性聚酯,研发抗静电、低熔点、水溶性好、高吸湿、阳离子常压可染、分散染料常压可染聚酯等差别化纤维品种,提高产品附加值;②加强固相增粘技术和高强高模、低缩等功能性聚酯纤维的一体化研发,进一步提高产品性能水平;③积极发展高效、短流程等非纤聚酯新技术,提高瓶级、膜级聚酯专用料产品性能;④大力加强和鼓励新型聚酯产品(如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生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⑤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新型合成聚酯材料,重视聚酯节能、降耗、环保技术的研究,进一步加强聚酯废料再生回收技术的研发和升级。涤纶涤纶短纤产品要加强舒适性、保健性、仿真性能研究,改善染色及纺织加工性能,加强对阻燃、抗静电、吸湿排汗、复合超细、易染、异形、抗菌防臭、高强高模、抗起毛球等差别化、功能化纤维的生产和应用开发。
涤纶长丝产品要加强多功能复合和混纤技术的研究,根据仿毛、仿棉、仿麻、仿真丝等不同织品的应用要求进行开发。结合服装面料多样化、高档化、多功能化的流行趋势,研发高仿真、超仿真长丝系列产品。
纤维素纤维(人造纤维)①加快环保型新型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如Lyocell纤维等产业化进程,加强技术装备国产化攻关;②加快粘胶纤维新产品开发和应用开发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竞争力;③发展以竹浆、麻浆、兰桉等速生林材为原料的新型粘胶纤维;④加强对新型纤维素纤维的发展和产业应用研究,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充分利用国内技术、人才优势,利用国外资源与市场优势,拓展海外人纤浆粕及纤维产品基地。
锦纶①开发共聚或共混改性锦纶,如耐高温锦纶、改性医用锦纶、耐高温阻燃锦纶等;②提高差别化、功能化服用锦纶纤维比重,如复合超细、细旦、异型、高弹性、大有光、增白、远红外、抗紫外、抗菌防臭、阻燃、抗静电锦纶纤维等;③进一步提升锦纶产业用丝的技术水平,开发轮胎骨架材料、建筑骨架材料、传送带、安全绳网、体育材料及汽车安全气囊用丝等领域的应用;④大力发展锦纶装饰用丝,积极开拓锦纶地毯用膨体长丝(BCF)市场,使其成为锦纶工业新的增长点;⑤研究和开发多品种锦纶工程塑料及双向拉伸薄膜,以适应我国交通运输业、机械工业、电子电气工业以及食品工业、医疗卫生业快速发展的需求;⑥开发高强、阻燃、耐高温等军工专用锦纶。
腈纶①加大差别化、功能化腈纶研发力度,结合市场需求,加强阻燃、高吸水、高收缩、耐高温及有色腈纶等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②进一步提高常规纤维及丝束、毛条的质量水平,加强优质化、系列化、应用开发一体化研究;③积极开发并扩大聚丙烯腈类产品在工程材料等领域的应用;④大力加强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技术的产业化研发,推进我国高技术纤维的发展;⑤重视腈纶生产过程中环保、节能、安全生产等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推进产业升级。
氨纶提高产品优质化、系列化、一体化水平,强化品牌战略,重视与后纺技术工艺配合,加快差别化、功能化产品技术开发和应用市场开拓。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光泽度、透明度、弹性指标以及稳定性、耐热性、耐氯性、染色性、抗紫外线及防老化等性能,更好地适应下游高档纺织品及服装的应用需求,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维纶追踪、借鉴发达国家在维纶产品链上的技术发展动向,进一步提高维纶纤维的性能水平,扩大产品应用领域,发展差别化维纶产品,加大醋酸乙烯(VAC)、聚醋酸乙烯(PVAC)、聚乙烯醇(PVA)及其衍生物乙烯-醋酸乙烯共聚(VAE)树脂等有机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重视节能降耗及环保技术的提高。
丙纶结合国外聚烯烃纤维的发展动向和市场需求,加强丙纶系列产品的开发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扩大其应用领域,加强纤维级聚丙烯树脂的研发力度。
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东部沿海地区:①实现聚酯涤纶、锦纶、腈纶等大宗常规品种的优质化、系列化,提高差别化纤维的比重,更好地适应纺织工业在产品开发、附加值提高和产业链延长等方面的需求;②积极发展芳纶、碳纤维、高强高模聚乙烯、溶剂法纤维素纤维、聚乳酸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和生物质纤维,加大高新技术纤维的生产和应用的一体化开发力度,推动产业升级。
中部和东北地区:①在加速常规产品技术升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东北地区在腈纶生产方面的优势地位,结合其原料配套供应,建设腈纶产业链基地;②充分发挥农林、油气资源及人才、地域优势,推进生物能源、生物化工产品的研发,积极稳妥地研发降解聚乳酸、可降解薄膜、多元醇等生物质纤维、材料及人纤原料等,建设大型玉米、大豆等农林生物产品综合加工项目。
西部地区:发挥其资源优势,结合国家炼油、乙烯等上游原料产业的长期发展规划,抓住周边国家纺织工业成长期的时机,适度加快化纤工业的发展。
加快重点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
充分发挥化纤骨干企业在重点技术装备国产化中的重要作用,坚持自主创新与消化吸收相结合,强化集成创新和工程化,加强产学研联合,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实用技术,注重节能、高效和环保型化纤及化纤原料装备的开发与应用,进一步提高重点化纤品种的国产化装备技术水平和工程化水平并积极鼓励化纤生产企业采用国产化先进技术进行改造。
①加快60万t/a及以上PTA成套装备、200t/d及以上的涤纶短纤维成套装备、新型粘胶连续纺及锦纶大聚合(100t/d及以上)等重点技术装备的国产化进程。
②积极推进差别化纤维生产工艺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如氨纶原料、辅料及配套油剂、添加剂、催化剂等生产助剂的国产化研发;直纺涤纶超细长丝成套工艺技术、喷丝板及高效新型卷绕头(速度>6000m/min,定轴长>1.5m)等关键部件。
③集中力量,加快碳纤维、芳纶等高新技术纤维配套装备和关键部件的产业化攻关开发,强化工艺软件和装备的一体化研究,力争实现产业化突破。
推进行业循环经济发展
提高企业对资源及能源节约、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推动资源替代技术、综合利用及再生利用技术的发展,加强生物质工程技术研发;加大企业环保、清洁生产以及再生资源利用研发投入;加快粘胶行业废气回收技术的推广应用;突出重点、扶优扶强、以点带面、有效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将有条件化纤企业纳入国家及地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鼓励聚酯回料纺生产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推动行业良性有序发展。
积极推进企业重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以资产为纽带,鼓励化纤企业通过横向联合和垂直整合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界的重组,加强与国际大公司的技术合作,有效整合和利用全球资源,提高产业集约化发展水平,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政策措施
(1)加强对化纤工业的产业政策指导
严格执行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进一步调整现行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投资政策,解决行业长期存在的部分产品关税倒挂问题;建立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实现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发展的同等待遇;在鼓励产业升级所需先进技术装备进口的同时,鼓励国内先进、成熟的技术装备的应用推广;结合国内外化纤工业节能、环保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引导行业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2)加大对化纤工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
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促进建立更加开放的自主创新体系;鼓励和加快重点技术装备的国产化进程;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推进产学研科技成果的研发与转化;鼓励和吸收国外企业,通过组建合资企业等方式,掌握先进技术;对国外技术封锁的、事关产业安全、经济安全的重点高新技术纤维项目,要设立专项,联合攻关,加大投资力度和政策支持,务求取得产业化成果。
(3)促进化纤原料工业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化纤原料工业的快速有效发展,加快原料工业的配套建设,有效解决PTA、EG、CPL等合纤原料进口依存度过高的问题;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在国外建立化纤原料基地,实现化纤原料供应的多元化;大力发展可再生原料生产技术,开发可再生原料资源;推动化纤原料工业生产装备及技术的国产化进程;要工贸结合,积极探索利用期货市场等手段,稳定化纤原料价格,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4)营造化纤工业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
进一步加大打击走私、规范加工贸易的力度,对产品进口中存在的倾销、补贴等不正当竞争手段及时采取有利措施;积极应对贸易摩擦,维护产业发展的根本利益,创造产业发展公平环境;建设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保护;积极开展行业自律工作,规范竞争秩序,防止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健全和完善产业预警体系,加强行业信息指导体系建设,多渠道、多形式为行业提供相关生产、技术、市场、贸易等信息,形成行业的快速反应机制,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5)推动行业法规、标准化建设和认证工作
健全和完善化纤行业标准化体系和认证体系,加大现有标准的修订力度,包括各类纤维及相关原料品种的产品标准、测试方法标准、基础标准等。加快研究和制定高技术、差别化、功能化纤维产品标准、检测方法标准等制定工作;加快对新型纤维配套方法及产品标准的制定和研究;积极研究和制订有关节约资源与能源、建立和完善化纤生产的节电、节水等标准、清洁生产标准、回收再利用产品的相关标准等,以推动循环经济科学有效发展。加快涉及安全、环保、健康的强制性标准的制定,推进纺织企业社会责任体系(CSC9000T)在化纤企业的实施。
来源:中国石化新闻网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
文章关键词: 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