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税调整尚未定音 纺企境外投资再升温
近来,有传言称: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将下调2%,即由目前的11%下调到9%。虽然,国家目前还没有正式出台相关政策,但这一极具杀伤力的传言已辐射到整个业界,并引起颇多争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高勇表示,如果纺织品以及服装出口退税再降低2%,那么整个行业的利润将大幅度降低,单看纺织品部分就将减利68亿元,而这些减利因素加在一起,将使整个行业面临巨大冲击。
对于众多以出口为主业的纺织服装企业来说,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经再次下调,意味着将承受贸易摩擦与日俱增、经营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利润日渐微薄等多重压力。
这种情况下,中国纺织品服装企业该如何突围?
日前,福建省外经贸厅、财政厅联合下发《福建省纺织企业“走出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纺织行业企业积极“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兴业,可获得高达100万元的专项资金补助,或最高5000万元的贷款额度。据了解,为了鼓励纺织企业勇敢地迈出境外投资的步伐,江苏、湖北、河南等各地政府机构都采取了相关支持举措。但是,“走出去”是否真能化解各种内外压力,为企业开辟另一个新天地?
境外投资呈多元化趋势?
虽说后配额时代是真正的自由贸易,但纺织企业的日子可谓是越来越艰难了。面对“内忧外患”的行业现状,很多纺织企业都陷入了困境,甚至一部分中小型企业濒临破产。
从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获悉,随着各种贸易壁垒和设限不断出台,纺织企业的出口问题依然严峻,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规范治理贸易秩序仍是摆在众多纺织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表示:“纺织品出口以量取胜、以低价取胜是引发贸易冲突的重要原因,要想改变这一局面,企业必须进行内部结构调整,寻求新的出路。”
同时,受人民币升值、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影响,行业专家认为,行业内将出现新一轮企业重组浪潮,“我国纺织服装业规模不断扩大,出口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的矛盾日趋显现,盲目扩张、产能严重过剩现象大量存在,有数量、缺效益,有规模、缺品牌,有技术、缺创新等问题将迫使行业洗牌。”
此外,纺织行业开始进入高成本时代,也是纺织企业共同面对的一道坎。为了改善“用工荒”现象,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不得不改善条件,提高工人工资,这无形中又为企业增加了成本压力。据一家大型纺织集团负责人描述,生产要素价格都在上升,但上涨最多的就是人力资源成本,如果一线工人工资涨10%,按照该集团有3万名员工计算,每年将多支出3600万元,仅此一项就减少了公司10%纯利润。
于是,当欧美设限、企业成本提高等诸多不利因素袭来时,国内纺织企业不得不另辟蹊径,比如,进行境外投资,即将加工地设在那些比中国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据了解,境外投资的形式目前已呈多元化趋势,不仅有企业在海外投资设厂、积极拓展营销网络,如红豆集团斥资3亿在柬埔寨投入建厂;而且有企业兼并国外的品牌、销售公司等,如维科集团收购日本KSK公司及美国24-7公司,多方位开拓全球销售渠道。
“走出去”需理性对待?
事实上,从整个纺织行业发展历程来看,境外投资并非新鲜话题。早在2005年,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司处长王正旺就在 “2005中国纺织品出口发展论坛”呼吁企业应积极“走出去”,“用国外的人力资源和生产资料赚外国人的钱”。
据统计,从2005年至今,意图通过“走出去”改变现状的纺织企业占据了很大部分的比例,但真正迅速实现利润增长的“幸运者”毕竟是少数。
原因何在?据行业人士分析,机遇的存在往往伴随着风险。企业进行境外投资,首先需要对自己定位,然后进行精细的投资分析,有的中小企业并不具备“走出去”的实力,前期也没有充足的市场调查,仅仅抱着“硬闯”、“投机”的心态去尝试,最后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们集团在内地有三个工厂,在东南亚的柬埔寨也设有工厂,现正考察是否应该在印度投资。”台湾旭荣集团总经理助理黄冠华介绍,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时,适当进行产业转移,符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规律,但是,他肯定地说,短期来看,中国纺织产业链的完整性领先于世界各国,“中国纺织业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决不是便宜的人工或者原材料成本可以取代的。如果在产业发展不成熟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要考虑是否会在某个环节遇到障碍,致使最终功亏一篑。”
维科集团公司总经理史美信提出:“境外设厂只是一种补充手段,并非消除国际贸易壁垒的根本。并且,一些地区的产业链、技术管理等没有中国成熟,还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盲目投资可能会使纺织企业丧失产业集群效应所带来的竞争优势。”
“‘走出去’需理性对待”,海天轻纺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启明认为,“应分步走,像孟加拉等国劳工技能差,只能做‘大路’货,附加值高的产品还得在国内生产。每个企业应该有自己的定位,关键是要有自己的竞争优势,大规模走出去也不太现实。”
“中国纺织品生产的高速式发展时代已基本结束,企业将逐渐以淡化总量、注重质量为方向,保持稳定发展。从这一点出发,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对国内纺织行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型起到了助推作用。”行业专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来源:服装时报
对于众多以出口为主业的纺织服装企业来说,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经再次下调,意味着将承受贸易摩擦与日俱增、经营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利润日渐微薄等多重压力。
这种情况下,中国纺织品服装企业该如何突围?
日前,福建省外经贸厅、财政厅联合下发《福建省纺织企业“走出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纺织行业企业积极“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兴业,可获得高达100万元的专项资金补助,或最高5000万元的贷款额度。据了解,为了鼓励纺织企业勇敢地迈出境外投资的步伐,江苏、湖北、河南等各地政府机构都采取了相关支持举措。但是,“走出去”是否真能化解各种内外压力,为企业开辟另一个新天地?
境外投资呈多元化趋势?
虽说后配额时代是真正的自由贸易,但纺织企业的日子可谓是越来越艰难了。面对“内忧外患”的行业现状,很多纺织企业都陷入了困境,甚至一部分中小型企业濒临破产。
从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获悉,随着各种贸易壁垒和设限不断出台,纺织企业的出口问题依然严峻,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规范治理贸易秩序仍是摆在众多纺织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表示:“纺织品出口以量取胜、以低价取胜是引发贸易冲突的重要原因,要想改变这一局面,企业必须进行内部结构调整,寻求新的出路。”
同时,受人民币升值、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影响,行业专家认为,行业内将出现新一轮企业重组浪潮,“我国纺织服装业规模不断扩大,出口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的矛盾日趋显现,盲目扩张、产能严重过剩现象大量存在,有数量、缺效益,有规模、缺品牌,有技术、缺创新等问题将迫使行业洗牌。”
此外,纺织行业开始进入高成本时代,也是纺织企业共同面对的一道坎。为了改善“用工荒”现象,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不得不改善条件,提高工人工资,这无形中又为企业增加了成本压力。据一家大型纺织集团负责人描述,生产要素价格都在上升,但上涨最多的就是人力资源成本,如果一线工人工资涨10%,按照该集团有3万名员工计算,每年将多支出3600万元,仅此一项就减少了公司10%纯利润。
于是,当欧美设限、企业成本提高等诸多不利因素袭来时,国内纺织企业不得不另辟蹊径,比如,进行境外投资,即将加工地设在那些比中国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据了解,境外投资的形式目前已呈多元化趋势,不仅有企业在海外投资设厂、积极拓展营销网络,如红豆集团斥资3亿在柬埔寨投入建厂;而且有企业兼并国外的品牌、销售公司等,如维科集团收购日本KSK公司及美国24-7公司,多方位开拓全球销售渠道。
“走出去”需理性对待?
事实上,从整个纺织行业发展历程来看,境外投资并非新鲜话题。早在2005年,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司处长王正旺就在 “2005中国纺织品出口发展论坛”呼吁企业应积极“走出去”,“用国外的人力资源和生产资料赚外国人的钱”。
据统计,从2005年至今,意图通过“走出去”改变现状的纺织企业占据了很大部分的比例,但真正迅速实现利润增长的“幸运者”毕竟是少数。
原因何在?据行业人士分析,机遇的存在往往伴随着风险。企业进行境外投资,首先需要对自己定位,然后进行精细的投资分析,有的中小企业并不具备“走出去”的实力,前期也没有充足的市场调查,仅仅抱着“硬闯”、“投机”的心态去尝试,最后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们集团在内地有三个工厂,在东南亚的柬埔寨也设有工厂,现正考察是否应该在印度投资。”台湾旭荣集团总经理助理黄冠华介绍,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时,适当进行产业转移,符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规律,但是,他肯定地说,短期来看,中国纺织产业链的完整性领先于世界各国,“中国纺织业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决不是便宜的人工或者原材料成本可以取代的。如果在产业发展不成熟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要考虑是否会在某个环节遇到障碍,致使最终功亏一篑。”
维科集团公司总经理史美信提出:“境外设厂只是一种补充手段,并非消除国际贸易壁垒的根本。并且,一些地区的产业链、技术管理等没有中国成熟,还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盲目投资可能会使纺织企业丧失产业集群效应所带来的竞争优势。”
“‘走出去’需理性对待”,海天轻纺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启明认为,“应分步走,像孟加拉等国劳工技能差,只能做‘大路’货,附加值高的产品还得在国内生产。每个企业应该有自己的定位,关键是要有自己的竞争优势,大规模走出去也不太现实。”
“中国纺织品生产的高速式发展时代已基本结束,企业将逐渐以淡化总量、注重质量为方向,保持稳定发展。从这一点出发,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对国内纺织行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型起到了助推作用。”行业专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来源:服装时报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
文章关键词: 出口退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