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建旺:北京经纬纺机资源整合开辟创新通路
于2000年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成立的北京经纬纺机新技术有限公司,算得上是经纬纺机大家庭里的新生代。诞生在经纬纺机重组搬迁的历史跌宕之后,自身也未曾经历过改制变革的重生羁绊,经纬新技术公司如同一张白纸,从制度创立到人才引进,从目标确立到项目实施,所有环节都可成为创新的伏笔。
不过,作为经纬纺机技术发展的战略中心,经纬新技术公司的一切创新,最终都要服务于技术创新,成为推动公司技术创新的基础和铺垫。而如何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实现科研资源的有效整合,则是企业着重解决的课题,也是技术型企业在发展中标“新”立异的制胜关键。
木桶的“缝隙”与“短板”
由于经纬纺机各下属企业均有独立完整的研发体系,因此北京经纬纺机新技术有限公司一方面承担总部研发中心的角色,多方开展技术合作,促进经纬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则作为经纬独立的子公司,承担总部两级技术研发体制中一级研发的任务,与经纬其他下属企业的二级研发相配合,针对各企业研发的盲区和弱势进行补充式和提高性研发,有效实现上下两级研发体系对科研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下属企业的产品升级换代。
在谈到经纬新技术公司如何定位一级研发的项目范围时,蔺建旺形象地用“木桶原理”的“缝隙”和“短板”来做比喻。所谓“缝隙”,就是各下属公司在着重发展自身主打纺机产品体系的同时,忽略的棉纺设备间的成套连接问题。而所谓“短板”,则是各下属公司在产品研发方面的弱势项目,目前主要体现在纺织机械的核心技术,即带有纺织专有技术的电气软硬件的研发方面。
“这些‘缝隙’与‘短板’正是我们研发的立足点,也就是以设备成套技术为中心,以电气技术开发为切入点,重点拓展电气技术在纺机领域的应用,同时与各下属企业在纺机制造技术领域的丰富经验相融合,提升经纬产品档次。”蔺建旺说。
“酒店式研发中心”模式
凭借北京的地缘优势,以及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优势,经纬纺机新技术有限公司集聚了众多高科技人才,在现有的105名员工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就有35人。
不过,蔺建旺表示,这些优秀人才虽然在电气、信息网络等新兴科技领域所学甚丰,对纺织行业却了解甚少。“针对这一问题,公司提出将三部分人才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一部分从优秀应届毕业生中挑选,发挥他们在新兴技术领域的知识优势;一部分从经纬各地下属企业抽调种子选手,即技术人员,发挥他们在行业内的操作及技术经验优势;此外再从外部聘请一部分专家。三方结合形成公司的研发团队,实现优势互补”。
借助“外体”和“外脑”
如今,借助“外体”和“外脑”的“新拿来主义”成为纺机领域的时尚动作。在蔺建旺看来,创新开发不一定要全部提倡亲力亲为。“现在纺机市场的特点是产品开发周期短,对学科交叉领域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研发如果一切从头做起,根本无法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如何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从而高效率地满足市场化需求,是每个搞研发的企业都要思考的问题。当然,在借助‘外体’与‘外脑’的过程中,立足自主是中心思想,即知识产权以我们为主,应用软件要掌握在我们手里”。
目前,经纬新技术公司已与美国DanaherMotion公司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利用后者先进的电气控制技术在喷气织机、并条机、粗纱机等项目上展开合作。公司与德国绪森公司合作开发了具有全自动接头技术的转杯纺纱机,该机填补了国内空白,转速达到15万转/分。公司牵头与意大利TECNOFILS.R.L公司合作开发了BCF地毯丝成套设备,使榆次分公司、宜昌分公司生产的地毯丝设备批量出口美国和加拿大。此外,公司与意大利S&PS.R.L.公司的合作与技术交流也进展顺利,已开模的成形产品如齿轮、细纱滚盘等细纱机、紧密纺关键件已批量生产。
“要开辟企业的创新通路,关键在于科研资源的有效整合,其实也就是产品研发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外地人才和本地人才相结合,企业内部资源和社会外部资源相结合。”蔺建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