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总结经验 推进"东桑西移"工程健康发展
以下是商务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主任黄海在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根据商务部党组的统一部署,全国“东桑西移”工程工作会议今天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2006年“东桑西移”工程进展情况,交流各地经验和体会,研究部署2007年“东桑西移”工作,努力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和茧丝绸行业又好又快发展。下面,我先谈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东桑西移”工程取得的初步成效
“东桑西移”工程是商务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2006年实施以来,在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各地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茧丝绸产业的提升,被誉为“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产业得发展、政府得人心、地方增税收、生态得保护”的“富民工程”、“生态工程”和“民心工程”。
(一)蚕农收入大幅增加,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东桑西移”工程显著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据对2006年“东桑西移”工程政策支持的50个蚕茧基地的统计,共计新增桑园面积56万亩,新增蚕茧产量约70万担,实现销售收入约8.4亿元,直接带动15万重点农户增收近4.5亿元,户均收入5600元,比上年增收3000元。许多蚕农盖起了新房,有的购置了彩电、音响,有的放弃在城市打工,回乡种桑养蚕。在“东桑西移”工程带动下,2006年全国生产蚕茧73.8万吨,增长18.8%,接近历史最高产量,农民收入约180亿元,增收60多亿元,是有史以来蚕农收入及收入增加最多的一年。
“东桑西移”工程壮大了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革命老区的县域经济。湖北大别山区的英山、罗田和鄂西北山区的郧县,安徽皖南山区的广德、黟县,江西井冈山的永新、庐山的修水和东乡,贵州的平坝,四川的珙县、宁南,山西的垣曲、阳城,陕西的安康等地,茧丝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促进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四川宁南县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后,茧丝业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上缴利税6000多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一半以上。
(二)生产方式快速转变,提高了产业竞争能力
“东桑西移”工程突出强调了推广桑园集中连片、统一管理和养蚕实行小蚕共育、大棚饲养、使用方格簇等国际先进技术,改变了过去 “门前屋后、田边地头”种桑、一家一户养蚕的传统方式,使种桑养蚕不断向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的集约式方向发展。2006年,“东桑西移”工程共新建小蚕共育室15.9万平方米、养蚕大棚53.2万平方米、推广方格蔟7748万片,使蚕农平均单产水平由每张28公斤,增加到35公斤,提高了25%。
“东桑西移”工程带动了种桑养蚕向市场化发展,改变了小农经济的模式,初步形成一批像“云南保山”、“四川珙县”、“安徽霍山”、“广西横县”等农业产业市场化经营的成功模式。通过股份合作、租赁经营、技术承包、联合经营等多种组织形式,将公司、基地、蚕农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相连接,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确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互惠经济机制,大大提高了产业竞争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蚕农普遍感到:有龙头企业作保障,解决了多年来“卖难”的困惑。
(三)产业区域结构优化调整,实现了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据初步统计,2006年中西部15个省桑园面积约890万亩,占全国69.7%,蚕茧产量43万吨,占全国58.9%。与2005年相比,中西部省份桑园面积占全国的比重提高了1.2个百分点,蚕茧产量比重提高了0.6个百分点。“东桑西移”工程的50个龙头企业在投资蚕桑基地,把东部先进的技术、管理、销售渠道和经营理念带给中西部的同时,一半以上就地发展缫丝生产,平均每个企业吸收500-800个农民就业,形成了“蚕农家有缫丝工、缫丝女工在农村”的新型工农关系。
“东桑西移”工程大多集中在中西部贫困山区,不仅兴业富农,而且绿化了山野,茧丝资源综合开发又延伸出循环发展的新型产业链。陕西、甘肃开发的桑叶茶,四川的雄蚕醋,逐步得到市场认可;四川、广西、云南开发的废弃桑枝条造纸,养殖食用菌、天`麻,变废为宝;华北、西北地区,桑树被选作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环境的树种;绝大多数基地县利用蚕粪开发沼气和优质绿色肥料,改善了农村环境。
(四)乡村文明有效提高,树立农村新风尚
安徽、云南、广西、江西、四川等地反映,“东桑西移”工程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促进了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的民主管理,密切了干群关系和工农关系。据统计,50个基地举办各类培训班1468次,直接参加学习的农民24.5万人次,在蚕桑生产重点乡村,学文化、学技术的积极性空前提高。
“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产生了许多发自农民内心的语言。 “人均一亩桑,快速奔小康”已成为山西蚕农的共识。湖北农民自发在养蚕大棚和小蚕共育室门前贴上“东桑西移政策好,种桑养蚕建家园”等对联和标语,表达他们对“东桑西移”工程的拥护和对科学养蚕的认同。云南蚕农形象地说“两颗茧一片瓦、三颗茧一块砖、一亩桑园三年可盖大瓦房”。广大蚕农目睹“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以各种生动朴素的语言,形容“东桑西移”工程带来的实惠。
总体上看,2006年“东桑西移”工程起步良好,取得了初步成效。部党组和薄熙来部长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多次表扬“东桑西移”工程。在社会也产生很大反响,在网络搜索引擎中,“东桑西移”一词达几十万条,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热点”。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商务工作战线和茧丝绸行业干部职工的艰苦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代表商务部,向大家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诚挚的感谢!
二、认真总结“东桑西移”工程的成功经验
“东桑西移”工程是我国茧丝绸行业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项系统工程。各地政府和企业积极开拓,勇于进取,大胆创新,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一)部党组正确领导,相关部门大力支持,是“东桑西移”工程进展的重要保障
“东桑西移”工程从前期的提出、调研、分析、策划到论证、协调和最终确定,得到了国务院办公厅、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财政部、农业部、工商总局的具体指导、积极配合和高度评价。财政部在极短的时间内确定了资金支持规模,及时出台了申报项目资金的文件。工商总局多次派员参加相关的工作会议,要求工商系统相关部门严厉打击无证收购鲜茧行为,规范茧丝市场流通秩序。农业部要求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协助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在中宣部的支持下,中央主要媒体对“东桑西移”工程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宣传报道,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形成了支持“东桑西移”工程实施的良好外部舆论环境。
(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实施,是“东桑西移”工程进展的基础条件
湖北、陕西、四川、重庆、江西、广西、安徽、云南、湖南、甘肃等地,将蚕桑业列入了省级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进行重点支持。湖北省委俞正声书记,陕西省袁纯清省长、赵德全副省长,江西省孙刚副省长,四川省两任省长张中伟、蒋巨峰等领导同志,都十分关心“东桑西移”工程,多次听取商务部门的汇报,重庆市吴家农副市长还亲自担任“东桑西移”工程领导小组组长。陕西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商贸系统支持新农村建设行动计划,“东桑西移”工程蚕桑基地建设成为其中的重点内容。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全区茧丝绸工作会议,颁布《关于加快广西茧丝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研究部署“东桑西移”工作。据初步统计,各地发布与“东桑西移”工程有关的文件达123件,省级领导批示共38次。
(三)地方配套政策落实到位,是“东桑西移”工程进展的重要动力
各地在 “东桑西移”工程实施中,采取了“国家投入一块,地方配套一块,龙头企业拿出一块、农民自筹一块”的方式,积极为项目配套和筹措资金。安徽省商务厅、财政厅专门列出12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引导基地建设,省农委将重点蚕种场改造列入良种工程,省财政厅将国家投资参股政策向重点茧丝绸龙头企业倾斜,省发改委、省经委对重点茧丝绸企业给予支持;陕西省在“十一五”期间,每年由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安排1000万元;重庆市2006年共安排优质蚕茧工程、高效生态蚕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及生产自救资金1000万元,区县配套750万元;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各部门2006年利用财政专项资金共支持茧丝绸业4090万元;江西省经贸委组织协会、企业建立专项基金。各地还把“东桑西移”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南水北调”、库区项目、以工代赈、村村通工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项目投资,推动 “东桑西移”工程顺利实施。据统计,首批50个桑蚕基地建设项目,中央财政资助1亿元,带动地方和企业投资超过3.6亿元。
(四)各级商务部门扎实工作,是“东桑西移”工程进展的重要基础
为全面推动“东桑西移”工程,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下发了《关于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通知》(商运发〔2006〕190号)、《关于“东桑西移”工程国家支持蚕桑基地建设规范的通知》(商运发〔2006〕211号)、《关于做好2006年茧丝绸基金工作的通知》(商财发〔2006〕282号)、《“东桑西移”工程蚕桑基地项目政策说明》等多个文件。国家茧丝办还与各有关省级、地市级商务主管部门、各项目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各项目承担单位,签订了蚕桑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责任书。各地商务主管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意见,细化工作方案。湖北省茧丝办出台了蚕桑基地争取国家支持的“十有标准”,将验收标准具体量化成了百分制,在考核办法中确定了地方人民政府配套投入的奖励分值,选派专家实地进行指导。甘肃省茧丝办建立了行政责任推动机制、人大政府政协监察监督机制、项目融资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订单蚕业运行机制及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体系等一整套工作制度和服务体系。重庆市茧丝办结合“巩固渝西、提升库区、发展渝东南”的发展规划,按照商务部下达标准、程序和指标组织申报,优先推荐基地规模大、贸工农一体化好的区县。云南省茧丝办结合蚕桑基地县大都为山区贫困县、经济发展滞后的实际,把山区茧丝绸产业开发和优质茧基地建设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引进东部龙头企业+山区蚕桑开发+优质茧基地+南亚、东南亚市场”的发展模式,建立了“政府-公司-农户”三位一体的利益机制。
(五)建立健全技术服务网络,是“东桑西移”工程进展的关键环节
安徽广德县以龙腾茧丝绸公司为龙头,建立了专门的技术责任奖惩机制,制订了桑蚕鲜茧的企业标准和《桑蚕鲜茧技术规程》,以省蚕研所和安徽农大为技术依托,建立了县、乡、村、组四级技术服务网络和桑蚕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建立了1万余户蚕农生产档案,免费为蚕农发放近万份跟踪服务卡、3000余份科技手册和4万余份技术资料,设立了科技服务和蚕农求助热线。陕西石泉县、千阳县编写了《蚕桑生产规范标准》、《桑园亩产叶量1500公斤技术规范》、《栽桑养蚕实用技术》等技术资料13种,印发了近3 万册宣传手册,制作了电视专题片10期定期播放,石泉县还投资3 万元建立了蚕桑技术信息咨询服务中心,成立了专家组,开通了热线电话,搭建了移动短信和联通电子农务平台,建起了“北方蚕桑网”站,形成了蚕桑信息技术立体服务网络。
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国家茧丝办先后派出督查组分别赴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和新疆等地进行了基地调研和项目检查。各地商务主管部门会同财政、农业部门及行业专家,采取“看、问、听、查”等方式,对项目逐一进行了检查验收。这50个项目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取得成果,更重要的是积累了科学发展茧丝绸业的经验。希望各地茧丝绸行业主管部门,进一步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对“东桑西移”工程进展情况进行认真回访,更好地指导和改进今后的工作。
三、努力做好2007年“东桑西移”工程各项工作
“东桑西移”工程是茧丝绸行业管理的重要抓手,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2007年“东桑西移”工程总的工作思路是:紧紧围绕抓产业链、科技链、组织链和信息链,深入推进各项工作,实现茧丝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产业链建设,延长深加工链条
2007年“东桑西移”工程支持的范围,将扩展到同茧丝绸相关的农业、工业和贸易环节,推动茧丝绸产业向集群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形成一批特色企业及生产基地。
一是稳步推进蚕茧基地建设。继续支持在中西部地区建设50个高起点、标准化、规模化的蚕茧基地(含柞蚕基地),进一步完善扶持蚕桑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改善蚕茧生产条件,促进蚕农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2007年末,“东桑西移”工程要累计完成100个万亩蚕茧基地。
二是促进茧丝绸产业结构升级。重点推动20-30家东部茧丝绸龙头企业建立与原料基地相连接的后道深精加工产业链条,由单一蚕桑基地建设向初、深加工升级,创造更大的附加值,让中西部丰富的资源增值增效,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三是加强品牌建设,促进丝绸消费。推广“高档丝绸标志”的市场营销,加大丝绸品牌宣传力度,支持10-20家具有完善营销网络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丝绸品牌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力争使丝绸商品2007年国内消费量增长5%以上,真丝绸商品出口量增长10%以上。
(二)建设茧丝绸科技链,自主创新促发展
以科技创新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建设茧丝绸科技创新中心平台,进行蚕桑品种、丝绸加工等关键技术的集合创新,用高新技术放大资源优势。
蚕桑领域:继续发挥龙头企业的信息、技术、资金、管理、市场等优势,带动蚕桑基地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通过资源互动,实现传统蚕桑向现代蚕桑的转变。以家蚕基因组研究成果为基础,推动桑蚕种质创新;健全蚕桑技术推广网络,推广蚕桑优良新品种、病虫害联防联治、小蚕共育、大棚饲养、方格蔟营茧、节能烘茧等先进适用技术;鼓励桑园合理间作和蚕室复合经营,提高土地设施的利用效率;改造蚕种繁育与催青、小蚕饲养、鲜茧收烘等关键环节的装备;引导蚕种场改革改制改造,逐步形成一批装备先进、实力较强的蚕种场;加强对基层和蚕农的技术培训,实现农民的就地转移。
工业领域:深化产学研合作,筛选一批有价值、有市场的科技成果,做好转化工作。逐步建立以骨干丝绸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组织体系和投入机制,加强标准、检测、信息等面向全行业的公共基础平台建设,提高科技服务水平。积极支持开展“缫丝生产水、热重复利用”的节能降耗项目,开发“高保胶丝绸产品、床上及装饰用品、高档丝绸印染产品”等复合型、差别化、功能性新型丝绸纤维,推动丝绸产品更新换代。
(三)深化茧丝绸组织链,形成新型发展机制
目前,各地已培育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茧丝绸龙头企业集团,为“东桑西移”工程实施提供了基础。2007年各地要在创新经营组织形式方面下功夫,发展、完善、创新“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等组织形式,形成适合当地特点、类型多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切实完善并不断强化与农民联结的利益机制。
要继续深化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改革,加强基地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工贸紧密型联合共同体,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机制和相对稳定的蚕茧产销关系(包括风险补贴、补助等),把蚕农与市场对接起来,切实解决“蚕茧卖难”和“茧贱伤农”现象。
(四)完善茧丝绸信息链,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进一步扩大商务部城乡市场监测体系中的茧丝绸企业数量,加强茧丝市场运行监测,准确分析市场走势,及时发布市场预测、预警信息。积极探索建立中国茧丝价格指数,引导茧丝绸商品的国内外贸易。
以产销对接、政企对接、银企对接、研企对接为重点,促进茧丝绸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的信息连接,尤其是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龙头企业和配套蚕种场搭建跨区域的合作平台。通过提供多种形式和层面的信息服务,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并依法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
四、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当前,“东桑西移”工程总体进展势头良好,各地积极性也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确保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健康发展。
第一,扎实工作,稳步推进。
“东桑西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开头固然不易,要保持良好的势头更难。各地主管部门在认真总结2006年基地建设的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商务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07年“东桑西移”工程蚕茧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商财发〔2007〕144号)要求,抓紧制定2007年实施方案。要进一步加强与财政、农业、工商、价格等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切实转变作风,认真深入基层,扎扎实实工作。要把握好质与量的关系,始终坚持把质量摆在第一的位置,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不仅要把好企业进门关,还要强化监督检查机制,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第二,坚持不与粮棉争地。
由于2006年茧价较高,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高涨。在推进“东桑西移”工作中,决不能影响粮食安全。要防止侵占粮田发展蚕桑的现象,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更要确保基本粮田不被侵占。要充分发挥桑蚕适应能力强,可在多种土地和自然条件下生长的优势,坚持不与良田争地,落实种粮、种桑双受益的发展方针。
第三,积极拓展国内消费。
无论从国家“促消费”的方针要求,还是茧丝绸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看,积极开拓丝绸国内市场都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茧丝办将组织启动国内市场丝绸消费状况的专项调研,摸清丝绸内销状况,评估国内市场的容量与潜力,提出扩大丝绸内销的建议。要加强终端产品的设计研发和高档丝绸标志推广力度,不断推出适销对路花色品种和耗丝量大的家纺产品。同时,要把今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丝绸节”、10月在杭州举办的“丝博会”办好。
第四,加强和改善行业调控。
继续做好2007年桑蚕茧丝生产指导性计划和鲜茧收购价格的引导工作,切实加强茧丝绸行业管理,特别要注意防止生产能力的盲目扩大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通过适当增加国家储备规模,维护市场稳定,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根据《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中关于禁止变相期货交易的有关规定,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大宗商品交易市场限期整改有关问题的通知。相关地区商务主管部门要按照通知精神,在规定期限内对茧丝交易市场进行整顿规范。
同志们,“东桑西移”工程今年将从蚕桑基地建设扩大到加工、流通领域,茧丝绸风险基金扶持的项目将要增加,各地主管部门的工作量和责任也必然加重。希望大家共同努力,确保“东桑西移”工程顺利实施,茧丝绸行业健康发展,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来源:商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