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机械进口迎来“三伏天”纺机进口一路回升
新闻提示:去年以来,中国纺织机械设备进口出现“拐点”,一路回升。纺织行业加快更新改造势头与国产设备难以满足要求之间的矛盾,推动了纺企对进口设备的需求。
与此同时,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即将到期,刺激纺织企业加快规模扩张。专家表示,纺织品出口企业不应盲目扩张,应充分调研,保证协议期满后的平稳过渡。
中国纺织机械设备进口前几年持续下降后,去年以来出现新的“拐点”,一路回升。业内人士表示,纺织行业加快更新改造,加上人工成本压力,推动纺企对先进设备的需求。同时,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即将到期,是刺激企业扩张规模的重要因素,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应提前应对,防止再度出现无序出口的局面。
国产设备难达需求纺企加快更新改造海关数据显示,前4月我国纺织机械进口15.5亿美元,同比增长33.4%。与去年同期相比,除化纤机械、工业缝纫机和缝纫机针进口有所下降外,其他纺织机械及纺机零配件进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国产纺织机械这几年的进步确实非常快,有些设备的技术水平也很高,但纺织行业技术进步、更新改造的步伐更快,某些国产设备的进步显然没有跟上纺织需求的步伐。”在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江临峰看来,中国纺机进口回升主要是因为2005年以来中国纺织行业加快了更新改造势头,推动了纺企对先进设备的需求。特别是那些追求高档次、高品质产品的纺织企业,即使一些零配件,如电子清纱器和捻结器等,也大多从国外进口。
事实上,纺织行业更新改造的势头从2005年开始已经非常明显,去年更加突出。这种需求的变化,一方面是纺织行业产业升级的需要,同时也是近几年来产业环境的变化使纺织企业做出的必然选择。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高勇表示,中国是世界纺织机械市场最为活跃的国家,特别是对自动化程度高、用工少、能够提高产品差别化率的设备需求日益旺盛。
近年来,一些国际知名的纺织机械企业纷纷来我国投资建厂,但并不是所有档次、型号的设备都能在国内生产,不少纺织企业急需的一些高档设备仍然需要进口。与此同时,我国纺织行业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削弱,特别是人工成本压力加大,招工难成了部分地区纺织企业的一个普遍难题。在这种情况下,高速、高效、自动化程度高、能够减少用工的设备就成了纺织企业缓解用工压力的首选。
“在纺织行业处于这样的一个投资环境和更新改造的背景下,部分国产设备明显达不到要求,这迫使纺织企业放弃国产转而购买进口设备。”高勇对此毫不讳言。宁波一家纺企负责人王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公司从德国进口的引纬速度为1600米/分钟的高档喷气织机,国内虽有生产,但是不能大批量供应市场,且质量可靠性较差,因此,企业不得不选择进口。
业内人士表示,纺织机械进口大幅增长,这也与国家平衡贸易,促进进口不无关系。据悉,我国自4月1日起,取消了23类纺织机械的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制度,进口程序的简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业进口的热情。
理性进口纺织机械谨防产能盲目扩张在纺织机械进口大军中,私营企业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以南京为例,今年1~4月,江苏口岸累计进口纺织机械及其零附件2.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0.5%。其中,私营企业进口纺织机械及其零附件3841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5倍,占江苏口岸纺织机械进口总值的19%。
私营企业进口纺织机械缘何持续升温?业内人士表示,除了纺织企业自身产业升级的需要外,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即将到期也是一个重要促进因素。记者了解到,在我国与欧美达成纺织品贸易协议的前提下,国内纺织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对纺织行业发展前景看好,纷纷加大力度引进国外技术含量较高的纺织机械产品进行技术改造,以期在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到期时迅速占领欧美市场。
“随着2007年、2008年底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的相继到期,欧美将不会再对我国纺织品实行配额限制,这对以前只能分到些许配额的部分私营企业而言,无疑是个利好消息,我们准备大干一场。”深圳一家纺企副总周兴生表示。他透露,公司今年从德国进口了精梳机、清梳等纺纱设备,目前正加大马力开工生产。
专家分析认为,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即将到期,是刺激企业扩张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应提前应对,防止再度出现无序出口的局面。“协议到期后纺织品出现井喷,这是商会力争避免的事情。”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此前曾多次表示。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即将到期,欧美可能频繁动用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保护本国产业,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不应盲目乐观,过度扩张。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及纺织业应对目前形势进行充分调研,保证协议期满后的平稳过渡,避免出现纺织品出口混乱的局面。与此同时,纺织品上游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提高,以及汇率上浮、退税率下调等宏观政策调整,使国内纺织行业成本优势不断下滑,此时更要防止纺织行业规模扩张过快、盲目发展、产能过剩,避免国内纺织行业特别是私营纺织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高勇认为,对于纺织企业而言,规模扩张应理性。新投资的企业应遵循高起点、高档次、差异化的原则,理性扩大规模;至于更新改造的企业,在设备的选择上应倾向于自动化程度高、用工少、能够提高产品差别化率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