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糖西移”“东桑西移” 广西漂亮软着陆
我国东部地区正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一些产业出现明显的转移趋势。同时,日韩新马泰等国家和地区的部分产业也逐步向我国扩散。为此,一些中西部省市紧抓这一机遇,努力吸引国际和国内产业向本地转移。
然而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地方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明显出现了“重工轻农”的倾向,片面地认为“农业是个穷产业”,惟有“工业强县(市)”“工业富民”,因而热衷于吸引工业项目“落地”,对农业项目不感兴趣。
广西农业厅厅长张明沛认为,这是一种误区;虽然以城市为主要载体的工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并不意味着以县域为主要载体的农业就不能“富民”“强县”。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现代农业正在以信息化、生态环保、高科技、产业集群、农工贸一体化等为新特征加速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互适应、相互作用。广西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东糖西移”“东桑西移”的成功实践让我们有理由坚信,只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现代农业的理念和实践,农业产业化的巨大潜力就会被挖掘和迸发出来,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强县”产业。
“东糖西移”“东桑西移”形成覆盖三次产业的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根据经济规律和自然条件,适时调整了蔗糖产业的区域布局,由重点发展福建、广东等主产区向粤西湛江、广西、云南等地区实施重点转移,“东蔗西移”“东糖西移”形成了新的蔗糖业基地,使中国糖业从1991年开始实现了自给,并开创了中国食糖出口创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新局面。
这当中,广西承接“东蔗西移”“东糖西移”最为成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到2005/2006年榨季,广西入榨甘蔗4336万吨;食糖产量539万吨,占全国总产糖量的61%,连续12年居全国第一;实现工业总产值241亿元、利税6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1%和67.5%;农民种蔗收入127亿元,同比增长45.98%,工业产值、企业利润和农民增收均创历史最好水平。预计2006/2007榨季,广西进厂原料蔗产量5500多万吨,同比增加1100万吨,农民销售收入达150多亿元,比上个榨季增加20多亿元,全自治区农民人均增收近60元。目前广西有53个县(市、区)的1200多万人口种植甘蔗,蔗糖业成为现阶段广西农民脱贫致富的“命根子”产业。
继“东糖西移”之后,广西仅花了五六年时间,又成功实现“东桑西移”。
近年来,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工程,引导茧丝绸业原料生产基地从土地资源紧缺的东部向地域广阔、气候和土壤适宜种桑养蚕的中西部内陆省份转移,以优化桑蚕业区域布局,使中国从丝绸产品的品种、质量及成本优势凸显出来,实现产业升级,从丝绸大国向丝绸强国转变。
从2000年起,广西明确提出,要把桑蚕业打造成继糖料蔗之后,在全国甚至全球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对蚕茧丝产业发展采取开放性经营政策。2000年到2005年5年间,广西鲜茧产量增长了近6倍。到2006年,广西桑园面积达180.6万亩,蚕茧产量18.57万吨,产量在全国的排位由2000年的第六位上升到第一位,占全国总产量的25%、世界总产量的16%,超过世界第二大养蚕国印度。“十五”期间桑园面积年平均增长率达36.27%,蚕茧产量平均年增长率38.15%,这样的发展速度是世界蚕业史上前所未有的,桑蚕丝产业逐渐成为广西农口的新兴朝阳产业。去年,广西农民卖茧收入44.86亿元,农村蚕茧烘烤初加工产值达49.7亿元,利税5.3亿元,蚕种及桑种苗木产值2.6亿元,缫丝工业产值25亿元、利税2.3亿元。全区养蚕户76.27万户,户均养蚕收入5800多元。
从“东糖西移”到“东桑西移”,不但实现了两个“农”字头产业大范围跨区域转移的漂亮的“软着陆”,而且实现了从农业到工业再到商贸流通的对三次产业的漂亮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