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柯达鞋业:大脚有了俱乐部 巨人从此穿皮鞋
14年前,唐庆接手皮鞋厂时,皮鞋厂还是一个烂摊子。“连原料带货,整个厂只值12万元,还拖着银行2万元的贷款。”1993年,梦柯达鞋业有限公司的前身——大渡口双山皮鞋厂面临特大危机。
当时26岁的厂长唐庆心如乱麻,一个“一穷二白”的皮鞋厂,10来个员工等着吃饭,怎么办?
那时候,重庆皮鞋厂的发展模式几乎如出一辙:做无名无姓的地摊皮鞋,靠卖堆堆货找钱,只要把鞋生产出来,就有人来买皮鞋,于是大家便心安理得,坐吃山空。正是在这种模式下,双山皮鞋厂一步步走入了困境。
初创品牌遭遇“姓骚扰”指控
“皮鞋继续打烂仗下去只有死路一条,必须闯一个品牌出来。”一夜未眠的唐庆抽掉了4包烟,终于下了决心。
走品牌路线,取名是关键性的第一步。但梦柯达品牌的诞生,却不是想象中的一帆风顺。“刚开始,我们的皮鞋叫双山牌,名字太土了。”唐庆告诉记者,当年他们就改了名字,但当时不叫“梦柯达”,而是“梦思达”。没想到这个商标已经被一家浙江企业注册了,最后,商标才改成眼下的“梦柯达”。
但“梦柯达”这个商标也闹出了麻烦。因为商标与美国摄影产品巨头柯达公司仅一字之差,柯达公司2000年直接诉至国家商标局,告梦柯达“姓”骚扰。
“这简直太离谱了,我们注册的是服装、皮鞋类商标,而‘柯达’商标是用在胶卷及摄影用化学品上,两者不但“姓”不同,“长相”也不同,怎么会侵权呢?”提起当年的侵权风波,唐庆仍然耿耿于怀。
幸好,几年交锋下来,美国巨头并没有压垮重庆人,国家商标局最终裁定梦柯达获胜。此时,梦柯达在西南地区已经闯出了知名度。
做特码鞋不赚钱赚回口碑
2002年,一件小事触动了唐庆的灵感。“有个婆婆连续几年都找公司定做不到30码的小鞋”。一天,负责生产的陈厂长和唐庆聊天时无意间说了这样一句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唐庆事后专门去打听了这位婆婆的故事。
“如果成立一个特码鞋俱乐部,为所有脚型特殊的人订做皮鞋,不是很好的卖点吗?”唐庆为这个念头兴奋不已。
很快,特码鞋俱乐部成立了,许多因脚太大或太小买不到合适皮鞋的人纷纷上门找梦柯达定做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亚洲第一巨人张俊才,他脚码长达60码,一直穿老婆做的手工布鞋,在梦柯达的帮助下,他第一次穿上了合脚的皮鞋。迄今为止,特码鞋俱乐部已经拥有了300多位长期会员。
“其实异型鞋都要单独做鞋楦,根本赚不了什么钱,关键在于口碑效应,这对品牌的影响是巨大的。”唐庆道出了他坚持要做特码鞋的想法。
上门服务消费者慕名来买鞋
除了生产特码鞋,唐庆的怪招还不少。比如1999年,重庆街头就出现了国内第一台“皮鞋专用售后服务车”,专门上门拉皮鞋回厂美容、补漆、维修。这一新鲜玩意,就是唐庆的创意。
“当时,厂里有不少人都反对,因为这意味着如果质量不好或不稳定,将调配更多人手来维修皮鞋,其费用难以预测,不成功还会沦为同行中的笑柄。”但唐庆还是坚持下来了,规定只要是近郊6区的消费者,打个电话给公司,售后服务车都将上门服务。
此招一出,梦柯达声名大噪,不少消费者都慕名前来买鞋,短短半个月就卖出皮鞋1500双,梦柯达当年销量迅速突破10万双,迄今更达到了每年20万双的销量。
据悉,梦柯达公司明年生产基地就将搬至铜梁,预计一期建成后,生产规模可达100万双,相当于一天产2739双皮鞋。
“作为重庆的地产皮鞋名牌不是我的最终目标,做中国名牌,让梦柯达的名字响彻全国,是我的梦想。”唐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