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调整双管齐下 低档加工企业出局或转型
涉及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新政刚于本月1日起正式实施,又一轮出口宏观调整政策紧接着又出炉,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的压力也立即显现出来。
日前,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公布了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新调整的加工贸易政策将于8月23日起执行。
加工贸易25年增333倍
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渠道,使我国形成了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制造业平台。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8319亿美元,增长了333倍。2007年上半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4409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比重为45%。
我国的台港澳资企业是内地加工贸易的投资主体,根据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数据测算,目前从事加工贸易的台港澳资企业约6万家,占台港澳资企业总数的65%。目前,加工贸易直接从业人员在3000万~4000万人,约占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20%。据估测,加工贸易相关配套产业就业人数约为5000万~6000万人。加工贸易为大量农村闲置劳动力创造了就业岗位,也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人才,缓解了国内就业压力。
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日前指出,调整政策不是要取消加工贸易,而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加工贸易。禁止和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及加工水平低的产品加工贸易,完善准入管理,推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有利于缓解当前能源紧张、环境问题突出和资源相对短缺等矛盾,有助于抓住全球资本重组、产业转移的机遇。
商务部有关官员昨日表示,这次加工贸易政策调整最大变化在于,2007年以前的限制类商品主要是按限制进口的方式管理的,而新增商品主要是按限制出口管理的。二是海关分类为A、B类的东部地区企业,均需按应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总额的50%缴纳台账保证金。中西部地区的A、B类企业实行台账保证金“空转”。C类企业无论是在东部地区,还是在中西部地区,仍按原规定缴纳100%的保证金。
该政府官员还谈到,本次政策调整对广东、江苏、浙江等东部地区的加工贸易企业会有影响,对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业务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从“虚转”到“实转”管理,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经营的门槛,但冲击不会太大。
加工企业压力争论
本次公布的限制类商品目录共2247个十位海关商品编码,其中1853个是新增的。新增商品类别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家具、金属粗加工产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有消息人士透露,该政策已比相关部门的初步方案所涉及的范围缩小很多,这表明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充分的调查,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而有所修改,估计对企业影响不会太大。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昨日表示,该政策调整目的与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一样,都是优化结构和减少顺差,这次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可以减少顺差的增幅,与此同时,部分企业会被淘汰出局。
中国第一纺织网总编辑、纺织行业资深分析师汪前进认为,这次加工贸易政策在纺织行业中主要是涉及纱线、布匹等附加值较低的半成品,而并没有将服装等出口产品列入限制类商品目录。从这点可见国家充分考虑到宏观调控的力度。
广州市台资企业协会长、创信鞋业董事长吴振昌却认为,出口退税率政策调整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双管齐下,政策一下子急剧转弯,这令已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调整过来。而退税率下调及交保证金所大幅增加的成本,企业一般是通过向客户提价来消化,但具备采购尚有议价能力的加工企业大约只有20%,不少企业将面临着倒闭或转移。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有实力的台商企业不一定是将工厂往中西部转移,而是往东南亚国家转移。
吴振昌还表示,虽然此次政策调整是针对较低附加值产品,但也会影响到一些相关企业,例如鞋子未被列入限制类商品目录,但皮革被列入后直接影响到皮鞋企业,在进口皮革原材料时需要交保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