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普尔:中国贸易顺差扩大增加政策风险
2007年7月20日,标准普尔发布的报告指出,2007年,中国外贸顺差将创新高,呼吁中国削减贸易顺差的外部压力会进一步增强。标准普尔预计,随着压力不断增长,美国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发起反击的概率越来越大。中国政府可能会被迫采取包括对出口直接设限在内的更加行政化的措施,从而导致新的经济畸形,并对未来的政策问题埋下隐患。
根据标准普尔发布的“中国减少贸易顺差的压力将加大政策风险”报告,2007年1~6月,中国外贸顺差与2006年同期相比上升84%。标准普尔预计,中国2007年的国际收支盈余很可能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1%,“这样的情况可谓史无前例……于是人们希望对中国的贸易顺差施加更多的外部压力。”
标准普尔认为,随着美国总统大选的临近,对中美双边贸易平衡这一政治敏感话题的关注度也逐渐上升,一些敦促美国国会对中国产品实行贸易壁垒的议案已开始被推行。
作为回应,中国开始推出一系列解决贸易不平衡的举措,通过各种政策途径降低对出口的优惠待遇,如通过对贫困地区实行财政转移,刺激购买力,从而拉动内需、增加进口;宣布削减有利于出口的激励政策,包括统一内外资企业公司税的税率、降低出口退税率等;在货币方面,中国央行提高了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标准普尔信用分析师陈锦荣表示,“这些变化将最终消除那些阻碍中国经济平衡发展的不利因素。”
然而,这些措施不可能在短期内对贸易顺差产生重大影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许多政策旨在调整结构,而这些调整的效果会有明显的滞后。此外,汇率预期对贸易顺差趋势的影响可能较中国的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更大。
标准普尔指出,近两年来,中国以支出法计算的总需求和以生产法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这两个同样反映国家收入的指标之间的差值随着中国的贸易顺差而增大。尤其是在2005年,当人民币汇率放开后,这一差值急剧增长,当年中国的总需求明显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差值约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理论上,这两个指标在数值上应该是相等的。
陈锦荣表示,“这表明产出数据无法解释一部分中国出口额。因而,贸易顺差增加的某一部分可能只是反映了变相的资金流入。”
对此现象的一种解释是,出口商通过高报出口收入掩盖资本流入的事实。其原因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必然升值的趋势与人民币利率走高,令资产回报率激增;中国迅速上升的资产价格也吸引着新一轮投资;优惠的税率政策也保证了占中国出口商一半以上的外资企业的更高利润。
来源: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