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轶清:浙商应关注出口政策调整背后的动向
日前,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公布了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的目录,主要涉及塑料、纺织纱线、布匹、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共计1853个税号,占全部海关商品编码的15%。这是近期针对出口类商品的又一次政策调整。
可以看到,6月份以来,针对外贸出口的政策频出。一个是6月1日对稀有金属及氧化物调增出口关税,另一个则在7月1日调低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这些政策中,有些和浙江的关系不大,比如稀有金属的调增出口关税,因为浙江本身是资源小省,但是一系列政策频繁出台的背景还是应该得到浙商的更多关注。
记得还在不远的过去,我们还在重点强调发展生产力,因为当时整个生产力的水平较低,大力发展生产力空间广阔。几十年过去后,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就在本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消息称,上半年的GDP又大幅增长11.5%,经济总量已经接近目前排名第三的德国。
这是一个好消息,经济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赶超发达国家水平,是我们过去一直梦寐以求的。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比如大多数产品的产能超过了国内需求,比如生产力的发展遭遇了资源的瓶颈。
所以,生产力的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前面应该加一个定语,是科学发展,盲目的低水平的重复发展不是我们所要的。因此,这个定语应该是一系列出口调整背后的政策取向。
调增稀有金属的出口关税,目的是给有限的资源以合理的定价,防止资源盲目开采;调低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以及对出口加工贸易进行限制,则更多是针对初级的劳动力密集产品的,如服装、鞋帽、塑料、布匹等。调整的目的,不是为了取消这些具有优势的劳动力密集产品,而是更好地进行产业升级。正如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在解释此次关于加工贸易政策调整时说的,这一政策有利于缓解能源紧张、环境问题突出和资源相对短缺等矛盾,抓住全球资本重组、产业转移的机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中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几年前,我们就在讨论浙商发展的瓶颈问题。现在看来,如何加快产业升级,摆脱低层次的竞争,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是摆在浙商面前亟需解决的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浙商应该细细品味政策调整背后深层次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