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中国国际时装周十周年:设计名师一路走来


http://www.texnet.com.cn  2007-08-15 08:10:11  来源:中国服饰报 收藏

  2007年7月29日晚,在北京时尚设计广场发布厅,在中国国际时装周十年庆典颁奖仪式现场,10位中国服装设计师站在舞台上,接受中国国际时装周组委会授予的十大设计名师荣誉。

  中国国际时装周十周年评选出的这10位名师---张肇达、吴海燕、计文波、罗峥、刘洋、武学凯、房莹、武学伟、谢锋、梁子,是服装业界人士在众多候选设计师中投票选出的代表人物:这10人中从事服装设计职业时间最短的也有12年的历史,有7人甚至超过20年;这10人或拥有自己的设计师品牌,或主持自己的设计公司为服装企业提供设计服务;这10人都是中国服装业界的佼佼者,其中有8位还是中国服装设计界最高奖金顶奖的获得者。

  从10年前为实施"名师工程"应运而生的中国服装设计博览会,到今天中国国际时装周十年庆典上10位名师获得殊荣,1997到2007,"名师工程"成为中国服装设计界发展壮大的见证。

  1997一石掀起千层浪

  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1997年令人难忘,同样在这年,中国服装设计界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其实种种端倪在1996年已经出现,其中一个相当引人关注的事件便是最好的例证:宁波杉杉集团张出"斥巨资举国招贤士,展鸿图金榜待题名"的招贤榜。杉杉集团总裁郑永刚说:"这对杉杉来说是第一次,对整个中国服装企业来说也是第一次,所以我们认为这也是创造!"

  1996年年底,《中国服饰报》在对本年中国服装业界的盘点中指出:"对于中国服装设计师来说,1996年将是值得纪念的一年……对于中国服装界,一些企业在实施名牌战略上已经先行了一步,又由于内争外逼的激烈市场竞争形势,企业对于品牌重要性的共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设计师在丰富品牌内涵和增加产品生机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也已得到并将日益得到理解和认知……设计师得以施展的基础发生着变化,设计师渴求的发展机遇和回报条件正在一步步逼近,舞台已在不为所觉地迅速搭建。"

  此时为配合行业"名牌战略"的实施,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启动"名师工程",也已是箭在弦上。时任协会秘书长的王庆说:"名师工程是中国服装业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是跨世纪工程,也是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协会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发展作了客观的分析:伴随着服装业的发展,我国的服装设计专业经过十几年不断的积累和完善,已经走过学科建立、舞台表现的学术阶段,正在经历设计与产业结合、共同发展的应用阶段,并逐步走向设计与经营管理、形象策划、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专业化分工合作的创新阶段。

  1997年,杉杉"百万年薪"招贤榜的榜单揭晓,著名设计师张肇达、王新元与杉杉集团签下天价设计师合同,就这样,第一代中国职业服装设计师在众目睽睽中走到台前,由此奏响了中国服装界名师名牌联姻的序曲。

  在"名师工程"中,促进服装设计师队伍职业化发展成为本质任务。为此,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制定了"名师工程"实施第一阶段,即20世纪末要实现的8个目标。1997年,从第一个目标---健全各专业委员会、加强会员队伍建设入手,协会展开一系列动作。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两个重要的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评论委员会成立,产生首批艺术委员。这年末,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的注册会员达到509人。

  1997年12月,作为中国第一次以展示服装设计师的成就与风格为重点的首届中国服装设计博览会在北京举行。在博览会所设置的233个展位中,体现服装设计师成就与风格的服装设计大展就占了115个。博览会中举行了9场设计师个人作品发布会,张肇达捧得首届"金顶奖"。与博览会同期召开的全国服装设计师代表大会共有202名代表和30名特邀代表参加。大会举行了设计师与企业结合的签约仪式---三利集团捐赠"名师工程"和设立"益鑫泰"中国服装设计大赛奖励基金签约仪式。

  谢锋在他的书《时尚之旅》中曾回忆了1997年到1998年中国服装界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时间时装设计师一词就像一个炙手可热的明星频频出现在媒体和公众的话题里,而国内服装业也前所未有地重视起服装设计师来,这标志着中国服装业从自然品牌生产阶段向设计品牌时代的全面过渡。"

  原声再现:

  国家纺织工业局局长杜钰洲明确指出:品牌是企业整体素质和社会形象的标志,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名牌数量,反映这个国家优秀企业的多少,也象征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实施"名牌战略"是服装业刻不容缓的任务。要落实"名牌战略",首先要加快服装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因为品牌的竞争实质上是服装企业间的较量,服装在市场上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文化形态,对企业来说只是资本流通过程的存在形式,品牌的价值在于提高资本的扩张能力和增值能力。同时还要全面注重质量的提高和服装设计师队伍的建设。"质量是品牌的生命,设计是品牌的灵魂"。没有名师难创名牌,"名牌战略"也只能是空喊。像我国这样庞大的服装产业,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服务对象和日趋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没有名设计师不行,设计队伍小了也不行,因此实施"名师工程"势在必行。

  ---摘自1998年王庆刊发在《中国服饰报》的文章《实施中国服装"名师工程"的思考》,作者时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秘书长

  职业化进程中的选择

  在此次中国国际时装周十周年评出的十大设计名师中,有多位参加了当年首届中国服装设计博览会与全国服装设计师代表大会。他们之中有的也是从此找到合作企业,并奠定了自己未来的设计方向。

  "1997年,我参加了首届中国服装设计博览会,那次每个省只有两个名额。我代表长春市参加。"这次设计博览会上,来自福建石狮的盖奇制衣公司董事长王衍筑在计文波的展位前久久流连,并用重金买下了计文波参展的6套作品。设计师与企业家经过多次倾心相谈,计文波终于决定南下石狮,加盟盖奇制衣公司。"我设计的一套服装让福建盖奇以10万元的价格买去,当时说是买衣服其实也是买人。"计文波的男装设计生涯也就由此开始了。

  也是在北京,就在博览会举行的一个多月前,毕业整整10载的武学伟刚对自己的设计人生重新进行了一次规划---走进正处在转型期的应大公司。在一个深夜,武学伟与应大董事长应泽从作了一次长谈,他拿出了自己对企业未来的规划。两人"思想碰撞"得非常好,因为都有要做一番大事的欲望。

  谈及与设计师武学伟的合作,应泽从说:"现在看来,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但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合作之前的双方充分沟通,并达成了相对一致的目标。"武学伟在应大一待就是10年。"人能有几个10年?10年能够潜下心来,认真考虑服装的问题,消费、营销、设计管理问题,我做到了,静静地创作。这是我为未来能走向自己巅峰时期所积累的一笔巨大财富。"回头看自己走过的10年历程,武学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至今他仍把应泽从看作自己的良师益友。"作为企业家他非常敬业。在商业运作上、品牌理念上我们交流得很好,带给我很多灵感。他也会提出很好的想法。能在这样伟大的企业家身边历练10年,我十分庆幸。"

  不过,设计师与企业的结合过程并非都像武学伟这般顺利。当年走在潮头的张肇达曾经说:"企业是设计师施展才华的舞台。从目前来看,著名设计师与大企业结合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它的成功与否还要看双方今后的合作和发展,就像人需要结婚、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一样。结婚是对的,离不离婚还要看双方的感情是否相投;生小孩是对的,小孩长大后会不会成才也需要各方面因素。"

  1998年宁波时装节国际服装论坛上,雅戈尔总裁李如成在发言中也强调:"创造中国的世界名牌需要一批能走向市场的成熟的设计师。设计师要走向市场,这是关键,不走向市场的设计师不会是成熟的设计师。"

  在这年12月,七匹狼作为首个男装品牌登上了第二届中国服装设计博览会的舞台。刘洋与七匹狼的速配也为当时服装设计师与品牌结合热潮起到了示范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过,在企业转型中,在设计师走向市场的进程中,必定要付出一些代价。在企业与设计师的婚姻中,"劳燕分飞"的消息频传。多年后我们再回头看,1998年在这段历史中被贴上"签约、解约年"的标签是何等的无奈。"企业的角度是市场,设计师的角度是专业、设计师的风格、自身的特点与个性,而消费者要的是商品,如何在这三方面构成一条线,很难。这些年我也经历过困惑。"计文波这样说。

  在困惑中,中国服装设计师队伍职业化的步伐从来没有停下来,而且越走越快。2003年,在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十周年庆典上,协会主席王庆向服装业界宣告:"时装设计师"已经成为概念清晰、内涵充实的社会职业,不仅确立了设计的生产力地位,而且正在走向"产业促进"和"社会服务"并举发展的国际化道路。

  原声再现:

  中国设计师摆在眼前的一定是市场占有率,检验设计师的唯一标准也只有市场占有率。设计师通过市场检验后,摆在设计师面前的就是产品的附加值。设计师才华的高低体现在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与否。

  市场考验是指消费者的接受程度。设计师必须不断创新来满足消费者的不断需求,既要把对国际时尚潮流的理解演绎在作品上,又要让消费者在生活空间里找到穿衣的喜悦。

  经得起市场考验的根本保证是我们的设计尽快与世界接轨,否则,由中国设计师主持的中国品牌就会像当年的北洋水师一样,还没有交战就先失利了。中国设计师如何面对困惑?设计师最终一定要职业化。

  ---摘自1998年12月张肇达在《中国服饰报》上刊发的《困惑中的中国服装设计师》一文,作者时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设计师品牌在市场中成长

  到2000年时,"名师工程"第一阶段目标中的三个很快达到:每年举办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评选、"新人奖"青年服装设计师大赛和时装周发布活动。但其余的几个目标则刚刚起步:设立一批知名设计师工作室;推出一批知名设计师品牌;组建设计公司,启动服装设计市场,促进服装设计与服装产业的结合。

  在与品牌、企业的磨合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选择了走第三条道路---即自创品牌或者组建跳出企业独立运作的设计公司或设计工作室,为企业提供设计服务。

  原本在国外做设计的谢锋,1997年回国后准备大干一场,从做企业首席设计师到创自己的品牌,花了3年的时间。谢锋说:"设计师品牌的特点与中国服装行业现阶段的状况恰好合拍。设计、企划与销售是现代服装公司运作中的重要环节,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设计师的功能也在根据不同的目的得到不同的发挥。社会、市场给设计师提供的舞台越来越宽阔,而竞争是无情的,市场不会因为品牌背后设计师的名气而对它有些许眷顾,如何把握市场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这个舞台舞出真我风采,需要设计师们仔细斟酌。"在十大设计名师中来自深圳的两位设计师梁子和罗峥,由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平台进入公众视野分别在2001年和2002年。她们对于风格的坚持,留给人们深刻印象。而这种风格,无疑正是她们发挥优势把握市场的结果。

  2002年中国国际时装周明确提出了"品牌、时尚、创新"的战略定位。从2003年起,中国国际时装周与国际接轨,分为春夏、秋冬两季举办,即3月发布本年秋冬系列,11月发布来年春夏系列。这样按季划分标志着中国服装发展和品牌经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04年,中国设计师品牌不仅从幕后走到台前,而且集中发力。11月时装周2005春夏发布之前,谢锋、罗峥、梁子等5位著名服装设计师代表5家在业界有影响的设计师品牌企业共同签署了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品牌委员会倡议书,此举宣告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品牌委员会的正式成立。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在推动设计师品牌的发展方面还有进一步举措:2005年,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参与规划的中国第一个都市型时尚产业园区---上海时尚园建园满一年。随着园内第一个"十佳"设计师品牌"IS•CHAO生活馆"和上海张义超服饰有限公司的开业,标志着上海时尚园已全面进入品牌孵化阶段。

  2006年底,在中国国际时装周2007春夏系列发布中,房莹携她的CLAIREFANG品牌展示了半高级订制时装的新概念。与此同时,武学伟、武学凯两人用新作品发表了他们联手打造的一个设计师品牌的声明:“这种组合不是刻意的而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现在是一个联合的时代。”本年,罗峥获得第十届金顶奖则为设计师品牌做了最佳注解。

  原声再现:

  随着工业生产能力的过剩和消费需求的变化,商业资本和知识资本积累正在迅速扩大,以连锁销售和产品设计见长的本土品牌将会快速发展。从目前情况看,工业品牌正在向连锁经营扩张和加工生产退守两面发展,而设计师品牌则处在创立和成长的最佳时期。展望未来,十年以后的中国衣着消费市场将会形成工业品牌、外国品牌和设计师品牌竞争互补的局面,但三者的市场定位和消费群体有所区分,工业品牌以大众成衣为主,设计师品牌以风格时装见长,而外国品牌将向奢华和本土大众化两线进军。

  ——摘自《中国服饰报》2006年11月17日刊文《时装周十年铸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王庆访谈

  设计品牌路漫漫

  “对于服装设计师个体来讲,无论是在企业工作还是自己独立运作一个设计工作室,首先得有人认识你。但是当我们在谈论一个设计公司时,也许我们并不知道这里是否有首席设计师,但我们却认识他们的品牌——由设计打造的品牌。”中国服装业设计整合时代的来临是迟早的事情,吴海燕对此保持积极的态度。她有自己的分析:“我认为中国做服装没有问题,但是如何做成一盘能走向世界的品牌的产品,要靠设计进行整合。按照国外服装产业发展的过程,产业链分工日趋细分,一些专业的设计公司便应运而生,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做法是依靠专业的设计公司提供产品设计,即使是大公司,也会请设计公司服务。”

  早在1995年,吴海燕随中国服装集团考察团第一次去欧洲时就观察到上述问题,此后两年对欧美设计领域的多次考察为她日后做设计公司打下了基础。1997年末,中国服装集团邀请吴海燕做总设计师主持中服设计公司。吴海燕想把自己的思考和到巴黎所看结合起来,不仅做服装,还要做纹样、做家纺设计,但是在当时的体制下这些无法实现。2000年她在北京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设计公司。

  与吴海燕一样,早已在福建闯出一番天地的男装设计师计文波也以设计服务自立门户。2001年计文波在厦门主持了一个工作室,也就是设计公司。不仅因为他身处男装加工生产基地之一福建,更因为他在与企业共赢的合作模式中勇于尝试。

  设计公司能存活到今天并不容易,要看设计的大环境。“2004年以前,设计环境没有形成,虽然在国内产业链形成了,中国在加工方面是完整的产业链,但设计链没有形成。”“中国有13亿人口,有很多的机遇。我们有丰富的资源,我们扎根于中国的市场。”吴海燕说,这是她做设计公司的信心所在。

  吴海燕把与她设计品牌相关的领域都注册了品牌。她做的是以设计为核心。吴海燕说:“设计也要有品牌。我们现在讲品牌只是讲服装品牌。而欧洲不同,他们有加工品牌、织造品牌、印染品牌,每一个产业链的中间端口都有品牌,而中国只讲终端的品牌,这样整体提高不了。”

  吴海燕的感触很深:“我的工作是为中国企业做品牌的设计,我希望把设计当作一项产业链条的重要环节来做,因为这将是市场细分后很重要的一个产业链条。而市场细分还意味着:谁做得最好,谁才是真正的市场赢家。”

  传统文化的力量

  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取养分,成为中国服装设计师探索设计之本的重要方面。

  很多人是从2000年12月张肇达在中国国际时装周做的高级时装秀记住他的。他自己也这样说过:“这次创作的主题非常清晰,是用我所理解的世界时尚演绎我们56个民族的服装。我要用现代的时尚概念去演绎我们伟大民族几千年沉淀的深厚的服饰文化,让古老的东西重新焕发出最璀璨的生命力。”

  2001年,中国国际时装周主题就定为“民族文化与国际时尚”。这年吴海燕在西子湖畔推出东方丝国第二回大型服装秀,而在当年的时装周上,她以传统与时尚结合的丝绸服装设计创意,捧得中国服装设计“金顶奖”。

  张肇达在寻求设计时尚化与民族化相结合之路上继续实践。2003年,他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采风创作。于是有了“东方!东方!”秀。在河西走廊的时候他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从大漠那场秀开始,我坚定了‘未来中国代表的东方文化,将与欧美文化一样成为世界时尚主流’的信念。”

  也是在2001年,梁子的东方风格首次呈现在中国国际时装周的舞台上。从做自己的品牌那天起,梁子就定位在了传统与现代结合上。她选择以莨绸为代表的极具东方特色的面料,将其与流行元素相结合,作品中洋溢着浓浓的中国韵味。

  越来越多的中国服装设计师在民族性与国际时尚的结合方面更为成熟。

  时间转到2005年中国国际时装周上,“中华”一词成为热门的字眼。在时装周开幕式当天揭幕的“中华衣王”,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华民族古老的图腾———龙与凤,体现了东方天人合一的精神,而在服装造型上设计师武学伟则完全采用西方的塑型,在服装整体上达到东西方美学相融相合的意境。

  2006年10月在杭州上演的大型服装秀“东方丝国第二回——天下河坊”,是吴海燕在设计上做的新探索。以杭州丝绸为主体的120套创意服装,体现了设计师的风格:通过纹样设计的独创性与系列化,以定染、定绘、定绣、定造、定饰的运用,展现了中华服装的特色。

  原声再现:

  中式元素的设计已经在西方开始流行。同样的元素,京剧、书法这些东西外国的设计师都用过。如果中国设计师再不去创新,就连外国人都觉得没有新意了。国内一些年轻的设计师,在运用中国传统元素的时候,以为画上中国式的大团花,画上龙,画上凤就能体现中国的时尚,其实不是这样。尽管现在时尚界应用中华元素很流行,但很多设计师运用元素的手法太直接,没有转化,没有一个创作的过程。

  中国的文化传统底蕴很深,在服装方面也是如此,对一个中国设计师来说,能调动的资源几乎是无穷的。但中国元素已经在“出口转内销”了,这是一个挑战。秦朝的兵器完全可以转化为布料的图形和纹样,只不过在做设计的时候,要深入研究,不能照搬。

  ——摘自2007年《中国服饰报》刊文《给中华创新一个视角(三)》,设计师计文波采访

  走出国门路更长

  2001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面向国际社会,不仅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分工,而且打开大门迎接全球客商,共同开发中国大陆这一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市场。

  21世纪是亚洲文化领先的世纪。2002年11月,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日本服装协会、韩国服装协会共同决定发起成立亚洲时装联合会。

  2002这一年,中国服装设计师频频走向国际T台。梁子、胡晓明亮相汉城时装节;陈闻、邓皓受邀参加日本的亚洲设计师秋冬发布会;房莹的发布会为印度新德里时装周压轴……

  2003年10月,武学凯、房莹、王鸿鹰、顾怡、梁子、罗峥六位当代中国时装设计师首次在巴黎时装周做秀。这个时尚中华——当代中国优秀时装设计师巴黎展示会是中国文化年开幕的重要活动之一,也是中法两国时装界重要的交流活动之一。设计师们运用中国最具传统和国际竞争力的面料,经过独具创意的设计,以2004春夏时装作品来展示绚丽的中国文化和当代中国的精神风貌。

  如果说上述这些发布还属于文化交流范畴,那么,此后设计师携品牌走出国门就完全以市场化运作为考量。不过对于中国设计师能否创造出具有国际化的设计师品牌,巴黎高级时装公会主席迪迪埃•戈巴克曾表达了审慎的态度:“中国有工业营销式的品牌,但在设计师品牌方面,是否能非常好地发挥设计师潜力,创造出具有国际化设计性的品牌,现在无法定论,这需要时间。”

  谢锋以及吉芬品牌的动作,缩短了人们等待的时间。在中国的设计师中,北京吉芬时装有限公司设计总监谢锋不是最早拥有自己品牌的,但无疑是带着品牌走得最远的一个。

  2007春夏巴黎时装周上首次接纳中国设计师谢锋及其品牌吉芬进入正式发布名单。吉芬专场发布会于2006年10月1日在巴黎时装周的首场拉开帷幕,发布会主题为“门”,象征吉芬此次登陆巴黎将为中国时尚开启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门。作为首个进入巴黎时装周的中国时装品牌的设计师,谢锋说:“怀着激动的心情与大家共享此刻,为了这一刻的到来,我与我的同辈们整整奋斗了20年。”

  中国设计师和品牌走向国际著名时装周的脚步频频。今年1月,中国男装设计师计文波与利郎品牌在米兰男装周的首次亮相也获得很高评价。2月,2007/2008秋冬卡宾男装发布会在纽约时装周上大获成功。他们作为中国服装界的代表,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起中国设计师及品牌的良好形象。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王庆对于中国服装设计师的“走出去”这样评价:中国品牌要走向国际化,设计师必须先走出去,这是我们走向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对品牌的国际化非常重要。在学习与交流中,在不断走出国门中,中国设计群体的成长表现得更加自信。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设计师用才华向全世界作出证明。

  原声再现:

  做一场发布会,要花多少钱呢?被问过这个问题很多次。我曾经提到过:若在中国举办一场发布会,花销约50万元~100万元人民币。在欧洲做一场发布会,也是50万元~100万元,不过是欧元。这是一场15到二十几分钟的时装发布会大概的开价,而对于很多已经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的品牌,费用还不止如此。算起来,平均每分钟的花销大概要几万欧元。如果要求每一项都做到很好,那么总费用可能会高达100万欧元。所以站在国际舞台上开发布会,代价是巨大的。这首先要求经济实力的强大。能做这样的发布会,全有赖于中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得益于有足够的资本能够跻身世界舞台,否则,我们的思想文化在时装设计领域的体现就难以完成。没有最初的资本难有话语权。——选自谢锋博客

  不是尾声

  大约10年前张肇达对于今天的时装周作了这样大胆的设想:

  “我设想如果10年以后,在北京或上海,在中国成衣周上,能有100个品牌成衣发布,其中50家国内的品牌,50家国外的品牌;在中国时装周上,如果能有100名设计师发表作品,其中50名来自中国,50名来自世界;如果能有400家的传媒机构参与发布,其中200家来自中国,200家来自国外。届时一定会有许多国际著名的服装大师、许多服装企业集团的总裁光临盛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设想呢?因为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市场,加上10年后中国经济强有力的发展;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人生哲理、穿衣哲学越来越被世界认同;本地诞生的服装设计师已经被广大消费者接受;中国的50个品牌平均每年都像杉杉集团那样拥有25亿元销售额(50个品牌的年销售额为1250亿人民币)的市场占有率,到那时,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的时装强国,中国顶尖的时装设计师一定会成为世界级的设计大师。”

  10年过去了,这个设想中的部分已经实现,而更多的,还需要中国设计师们的努力……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国际时装周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