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关于“东桑西移”工程实施情况的报告
2006年,商务部启动“东桑西移工程”,云南省被列为全国蚕桑发展重点省份。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意见》(云政发[2006]204号)中,明确把蚕桑列入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并提出“‘十一五’期间,要积极落实国家‘东桑西移’工程。到2010年重点建设50个万亩蚕桑基地,蚕桑种植面积扩展到150万亩,加大力度配套发展缫丝织绸生产等后续加工工业,缫丝加工业企业达30家,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茧丝绸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之一”。省商务厅党组把“东桑西移工程”当作商务系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厅长、分管副厅长亲自率队深入农村地头进行调研。经过几年的努力,云南茧丝绸产业稳步健康发展,已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东桑西移工程”实施情况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2006年,我省各蚕桑基地县积极响应“东桑西移工程”,纷纷组织申报工程项目,经过认真筛选,专家论证,向商务部推荐了14家企业,其中三家企业获项目支持,即保山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美誉蚕业科技有限公司和陆良千佛集团有限公司。
省商务厅高度重视,要求承担单位严格按照国家要求,严把质量关,确保项目按时完成,同时加强了督促落实。为了响应“东桑西移工程”,省商务厅拿出极其有限的内贸资金,对2006年上报落选的11户企业给予了118万元的支持。承担“东桑西移工程”项目的三家企业一把手亲自挂帅,组织精兵强将开展项目工作,深入到了农村地头,指导和带领蚕农做好项目的具体工作,特别是保山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美誉蚕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地点均在偏远山区,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克服各种困难,让荒山变成了桑园,让山区农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项目实施还得到了所在地县、乡(镇)党委政府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各级领导亲自负责,把项目当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事来抓,协调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项目实施顺利开展。
(二)项目实施及验收情况
1、桑园建设。按照“区域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原则,坚持高标准、高规格、高质量建设优质桑园,实际去冬今春我省三个项目共计新植桑园5.3万余亩,建立了9个“东桑西移工程”项目核心示范园,连片面积上千亩。绘制了桑园分布示意小班图,建立了农户栽植面积、领用桑苗花名册等资料,新栽桑苗全部是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优质杂交桑品种,栽桑密度、株行距符合技术标准和当地自然条件要求,达到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建设要求。
2、养蚕大棚(蚕室)建设。建设养蚕大棚(简易蚕室)面积共计31236平方米,完成项目建设面积要求27000平方米的115%。目前所有蚕室(房)完全能够满足新栽桑蚕茧饲养需要,农户专用养蚕室建设达到100%。年养蚕10张以上的农户占基地养蚕农户的30%以上。
3、小蚕共育室建设。建设小蚕共育室面积14422平方米,完成项目建设标准面积7500平方米的192%,并实现了100%的小蚕共育。
4、方格簇推广。累计推广方格簇464万片,完成项目推广标准450万片的103%,基本实现了新植桑园100%的方格簇养蚕,为优质茧基地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配套蚕种场更新制种仪器和设备建设。根据项目建设规定,目前3个配套蚕种场蚕室、蔟具、制种、催青、消毒防病、浴种、温湿度调控等设备设施更新改造已完成。
(三)项目资金投入情况
三个蚕桑基地建设项目共投入建设资金4039.72万元,配套蚕种场更新制种设备及仪器共投入140.25万元,两项合计投入资金4179.97万元。其中国家项目资金600万,待国家批复下达。
(四)营造经营环境,加强宣传培训
为了规范鲜茧收购秩序,维护广大蚕农和企业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吸引省外茧丝绸企业投资云南,推动“东桑西移工程”实施。去年我厅会同省工商、质监、公安、农业等部门开展了鲜茧收购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茧贩子,经营秩序有所好转。为了提高项目实施水平,按照商务部要求,在三个项目实施基地县开展了蚕桑技术培训,提高广大蚕农的种养水平。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省厅领导和处室的同志利用调研、会议等多种形式,向州市县各级政府、商务系统和蚕农宣传“东桑西移工程”,让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深入人心。特别是今年4月,省厅召开了“全省茧丝绸产业经验交流会”,有关县乡政府、商务系统、企业和农民代表30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分析了我省茧丝绸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所面临的发展机遇,总结了我省推进“东桑西移工程”、发展茧丝绸产业的经验,明确了茧丝绸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进一步增强了发展茧丝绸产业的信心。
(五)2007年项目申报情况
在完成去年国家“东桑西移工程”三个项目验收上报的基础上,今年我省向商务部组织申报了10个项目,待商务部批准下达。这10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桑园基地建设,养蚕棚、小蚕共育室、蚕种场等设施建设及方格簇等技术推广,项目分布:昭通3个、曲靖2个、思茅1个、楚雄1个、大理2个、保山1个。其中有6个项目承担企业均为响应国家“东桑西移”政策、省外茧丝绸企业投资云南而设立的企业。这些企业积极性高、具有相应的实力,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广大农民的欢迎。
2002年“浙桑入滇”拉开了“东桑西移”的序幕,继而江苏、四川、山东等省外企业纷纷投资云南,到目前为止已有14户省外企业(今年到目前为止新增4户)投资云南。这说明响应国家“东桑西移”,云南是真抓实干。也说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蚕桑产业已真正向有利地区汇聚,这是市场的选择。当然也证明了云南各级党委政府发展蚕桑产业,实现中国“丝绸强国”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云南广大的山区贫困地区,结构调整蚕桑是较好的选择,具有较好的比较效益,实现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况且在广大山区发展蚕桑产业,不占良田,充分利用荒山坡地,还可退耕还林,绿化荒山,保护生态环境;另外,云南地处边疆,与东南亚、南亚接壤或相邻,特殊的地缘优势,有利于开拓南亚、东南亚市场,重振“南方丝绸之路”。基于上述考虑,今年我们申报了10个项目,相信商务部在现有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强对云南的指导和支持。
二、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发展茧丝绸产业的成效和经验
(一)主要成效
我省列入2006年“东桑西移工程”的三个蚕桑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后取得明显成效,新增养蚕农户2万多户,带动农业人口7万多人,全年共产鲜茧1000多吨,实现产值2100多万元。户均实现收入2300元。蚕茧收购通过工业生产加工转化,可实现工业产值4000万元,实现利税400万元。同时,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推进和加快了我省蚕桑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1.生产规模稳步扩大
2005年,全省桑园总面积达到78万亩,比2000年的35万亩增加43万亩,增长123%,每年增加近10万亩。蚕茧产量2.25万吨,比2000年的0.81万吨增加1.44万万吨,增长178%,平均每年增加3000吨,近三年每年增加5000吨,年增幅在30%左右。万担产茧县由2000年的一个增加到九个。桑园面积占全国总量1070万亩的7.3%,居全国第六位。蚕茧产量占全国总量58.9万吨的3.8%,居全国第九位,已成为全国十大产茧省区之一。2006年桑园已达93万亩,产鲜茧2.8万吨,农民茧款收入5.8亿元。预计2007年桑园面积将突破100万亩,鲜茧产量3.5万吨,农民减收入进一步提高。
2.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明显
蚕桑产业的区域性、规模化发展,显现出了良好的区域规模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一亩丰产桑园,一般情况下每年养蚕可收入2500-3000元,每户种植3-5亩,户均养蚕年收入即可上万元,是种植业中可以大面积发展的一项农村致富产业。一个县发展5万亩丰产桑园,每年农民的茧款收入即可上亿元。陆良、祥云的蚕桑产值已达亿元。5万亩桑园可以配套建设一个约8000绪能力缫丝厂,不仅能创造1000多个就业岗位,并将会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还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拉动农村经济发展。许多县看到了这一点,已把蚕桑生产作为农民脱贫致富、地方财政增收的重要产业积极组织、大力发展。
3.稳定发展边疆民族经济
云南省是一个少数民族省份和边疆省份,全省共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7个人口较少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3;同时,云南省山区面积广大,山区面积占到全省国土面积的93%,全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区和小少民族地区。目前云南90多万亩桑园,大部分分布在广大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像我省的蚕桑基地景东县、墨江县、鹤庆县、耿马县、凤庆县、大姚县、姚安县、巧家县、沾益县等,既是山区县、贫困县又是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过去在没有发展蚕桑产业之前,当地小少民族脱贫无门,经济发展非常落后。自从发展蚕桑产业和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以后,为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寻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人均收入由原来不足900元提高到了现在的2500元。发展蚕桑产业和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促进了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民族团结,为稳定边疆,繁荣经济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另外,我省桑园基地80%以上分布在荒山坡地,不争良田,又能绿化环境。
4.探索“东桑西移”参与境外罂粟替代种植
云南省与境外罂粟种植区接壤,长期以来深受境外毒患侵扰,为此,我厅开展了罂粟替代种植工作。随着蚕丝绸产业发展和“东桑西移工程”的推进,个别茧丝绸企业积极到境外考察调研,并作了初步的建设规划。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中国林产进出口公司与缅甸MayMyo达成了进行优良桑品种示范桑园100亩、杂交桑示范桑园100亩的建设协议,示范桑园将在2007年6月建成,9月养蚕。据专家调查,罂粟种植区大都属宜桑地区且成本较低,目前蚕桑企业参与替代种植正处于前期调研和试验阶段,大规模开展替代种植条件尚不成熟。我省将加强调研,有序推进。同时,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与南亚地区经贸关系的加强,依托云南省得天独厚区位优势,云南省有的茧丝绸龙头企业到这些国家和地区考察、洽谈,进一步密切了与南亚、东南亚茧丝绸行业的合作,为云南省重振“南方丝绸之路”提供了有利条件。
5.产业化进程显明加快
通过扶持建立优质蚕茧基地、引导蚕桑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的办法,使蚕桑产业向区域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方发展,蚕桑产业化进程得以加快。2005年,全省78万亩桑园、2.25万吨鲜茧,主要集中在巧家、陆良、祥云、景东、隆阳等9个万亩以上蚕桑基地县。这9个县的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分别占全省的65%和81%;组建了产供销一体化的蚕桑产业开发公司,新建、扩建了缫丝厂,拥有自动缫丝机3.5万绪,占了全省缫丝能力的95%。蚕桑成了这些县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6.科技水平有所提高
蚕桑生产基地化以后,桑园立地条件得到改善,为推广优良新品种和新技术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发展的新桑多为农桑、嘉陵等新育成的需要大水大肥的丰产型良桑品种。这些良桑新品种占了新建桑园的80%。蚕品种也不断更新;小蚕供育室、专用大蚕房和养蚕用具逐步配套;缫丝设备已基本改造为先进的飞鱼2000型自动缫。由于新品种、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使用,加上科研部门和企业自身加大了培训和科技推广力度,使我省蚕桑生产科技含量增加,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产业优势和潜力逐渐凸现。
(二)基本经验
我省从实际出发,积极实施“东桑西移工程”,推动茧丝绸产业发展,初步积累了我省茧丝绸产业发展的经验,主要有:
1.坚持企业为本、市场为导向是根本
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茧丝绸企业就发展不起来,农民的利益就没有保障。因此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茧丝绸产业,就是扶持农民。企业跨省投资、农民种桑养蚕由市场决定,政府的管理必须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之上,不能搞强迫命令。
2.党委、政府重视是关键
茧丝绸产业涉及农业、工业、贸易各个领域,涉及到当地的发展规划和结构调整,涉及到农业、工业、投资、工商、质监、税务、商务等许多政府部门,只有当地党委政府重视,才能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才能得到应有的政策保障,才能统一步调,协调各方。云南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茧丝绸产业还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商务部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就是对我们的大力支持。
3.科技进步是动力
茧丝绸产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质量,打造品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取得较好的效益。
4.规范经营秩序、提高抗风险能力是保障
在实施“东桑西移工程”,推动茧丝绸产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坚持实施实事求是的原则,从云南实际出发,扩大茧丝绸产业对外开放,引进省外企业开发建设蚕桑产业,把茧丝绸产业发展与山区经济建设和脱贫致富相结合,坚持市场导向,依托云南地缘优势,积极开发南亚和东南亚市场。这就是云南省茧丝绸发展的主要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积极探索“引进企业(种植和加工)+山区基地+农户+南亚、东南亚市场”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把对外开放与山区脱贫相结合,体现了企业主体、市场定位。通过企业,把广大山区农民与市场联系在一起。这也正是我省茧丝绸产业化发展的正确选择。
来源:云南省商务厅市场处
三、我省积极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发展茧丝绸产业突出特点
(一)云南是“东桑西移”的重要发源地。“浙桑入滇”揭开了“东桑西移”序幕。早在2002年,保山市引进浙江海宁茧丝绸公司。当年,国家茧丝办在保山市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东桑西移”座谈会。2003年,商务部在云南召开了第二次会议,黄海部长助理到会讲话。2006年,商务部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当年,在保山召开了全国“东桑西移工程”项目洽谈与茧丝绸工作会,与会代表达450多人,规模空前,意义深远。国家选择在我省边远地区蚕桑基地县召开全国性大规模会议,也说明了云南在“东桑西移”中的重要地位。
(二)省外茧丝绸企业投资云南数量多。在“东桑西移工程”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06]204号)的鼓舞下,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现在已引进浙江、江苏、山东、四川等省14户企业投资云南蚕桑基地建设和缫丝等后道加工业。在今年申报的10个项目承担企业中,有6个是响应“东桑西移”政策,由省外茧丝绸企业投资云南而设立的企业。保山茧丝绸集团公司从投资蚕桑基地开始,缫丝、织绸、服装业全部从浙江转移到云南。今后一段时间,还将有省外茧丝绸企业进入云南。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做强做大茧丝绸产业。
(三)蚕茧质量和生丝品位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我省蚕茧质量和生丝品位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据初步了解,我省去年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3户企业和今年申报的10户企业,有11户有缫丝厂(全省共12户缫丝企业),缫丝能力3万多绪,大都可用云南的茧缫出4A(80%)级、5A(15%)级丝,有的可缫出6A级丝,平均等级在4A+50以上。
(四)连片发展,一步成园。上述13个企业的蚕桑基地建设,集中连片,有的万亩连片,有的千亩连片,涌现出了许多万亩连片的乡镇,真正做到了一步成园,桑园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蚕茧产量不断增长。与此同时,蚕桑重点乡镇(村)、专业村在各基地县不断出现。一些基地县正在努力打造蚕桑“百万元”、“千万元”村,使农民真正走上致富道路,如威信县长征茧丝绸公司(属于今年上报国家项目的企业之一)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欢迎。
(五)蚕桑基地建设利用荒山坡地比例高。我省近百万亩桑园,其中有80%多分布在广大的山区半山区,不占良田,不与粮、烟等经济作物争地,还可绿化荒山,改善生态环境。今年向商务部申报的10个项目,均分布在山区半山区,有的还是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革命老区,又都是贫困县,农民收入低,生活还十分困难。农民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在山区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结构调整难度大,而蚕桑具有明显的比较效益,是山区广大农村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产业。
(六)探索了符合云南实际的茧丝绸产业发展模式。云南大都是山区,茧丝绸企业实力弱小,同时又具有与东盟、南亚开展贸易的地缘优势。根据云南的实际,我们探索了“引进企业(种养和加工)+山区基地开发+农户+东盟南亚市场”的发展模式,这也是云南茧丝绸产业发展的正确选择。
四、我省茧丝绸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云南蚕桑产业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前我省茧丝绸产业规模小、竞争力较弱,与东部省区差距较大,就是和西部的广西、四川、重庆等省区相比也还有一定差距。这主要表现在我们的大多数茧丝绸企业还不够强,缫丝等后道加工比较弱,“公司+基地+农户”的机制有待完善;二是市场秩序尚不够规范。我省鲜茧收购环节,各县区不同程度存在着无证非法收购问题,虽经打击,但打而不死,严重扰乱正常的鲜茧收购秩序,导致了恶性竞争和破坏性的“毛脚茧”收购现象的发生。“无基地、无投入、高价抢、低价逃、有利上、无利走”的经营行为影响了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合作关系,侵害了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根本利益;三是科技支撑和投入不足。茧丝绸产业的发展必须有强大的科技支撑,没有足够的科技投入,种桑养蚕农户的科技能力难以提高,新的实用技术难以得到普及,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难以增强,知名品牌难以形成。近几年,各地日益重视茧丝绸产业的发展,从有限的财力拿出一定资金对茧丝绸产业给予扶持,但企业自我投资能力不足、政府支持有限等问题还有待大家努力争取解决;四是丝绸市场主要集中在国外,由于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存在着较大的市场风险。而我省茧丝绸企业总体规模不大、实力不强,抗风险机制不健全,发展茧丝绸产业风险依然存在。
五、当前要抓好的几项工作
(一)抓好国家“东桑西移工程”项目的落实。积极争取商务部对云南的支持,组织企业按照要求认真实施工程项目。同时抓好项目的实施、检查、评审、验收上报,会同财政部门,落实资金拨付和使用。同时,利用有限的内贸发展资金,对重点基地县予以扶持。
(二)维护鲜茧收购秩序。会同发改委、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农业厅等部门,开展一次鲜茧收购秩序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茧贩子和违反政策的收购行为,规范鲜茧收购秩序,维护广大蚕农和企业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三)扩大开放。继续深入贯彻《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扩大茧丝绸产业的对外开放,吸引省外茧丝绸企业投资云南蚕桑基地建设和丝绸加工工业。
(四)开拓市场。积极开拓东南亚、南亚市场,争取组织我省丝绸企业赴印度等南亚国家进行市场考察,充分发挥我省的地缘优势,重振“南方丝绸之路”。
(五)加快“云南茧丝绸行业协会”筹备步伐。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倡导、鼓励行业企业,争取下半年把协会成立起来。充分发挥协会行业自律,行业代表和桥梁纽带作用。
六、发展我省茧丝绸产业的意见建议
在国家“东桑西移工程”项目的支持下,茧丝绸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了推动“东桑西移”,更好地发展云南省的茧丝绸产业,把云南省打造成为全国优质原料茧基地和高品位生丝出口基地之一。建议商务部:
(一)项目建设上给予倾斜。对云南省今年上报的10个“东桑西移”工程项目给予批准,对缫丝等加工项目,茧丝绸风险资金项目给予更多的倾斜,我们将严格按照国家的要求和标准认真执行,取得实效。
(二)支持市场开拓。依托地缘优势,把云南作为全国开拓南亚、东南亚市场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加强南亚、东南亚市场的拓展,重振“南方丝绸之路”。支持云南开展一次“东桑西移南亚行”市场开拓活动。
(三)促进云南丝绸贸易便利化。随着“东桑西移”工程的深入实施,协调国家质监总局等部门,实现蚕丝产品出口检验检疫在省中心城市昆明实施,促进中国与南亚、东南亚丝绸贸易便利化。
(四)指导云南茧丝绸产业扩大开放和丝绸品牌建设。推荐并鼓励东部茧丝绸龙头企业投资云南,发展优质蚕桑基地和丝绸等后道加工,打造丝绸品牌,并加大扶持力度。
(五)对我省蚕房建设给予支持。根据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建设要求,需建设养蚕大棚,但云南省昼夜温差大,风力强,自然条件不适合建设养蚕大棚。云南省养蚕主要以蚕房为主,蚕农利用空闲的房屋、空地、新建或改建蚕房来养蚕。建议商务部考虑我省的实际情况,对项目蚕房建设给予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