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继续红火 中国日本贸易悄然生变
日本贸易振兴会的报告显示,2006年,世界经济实际增长率为5.4%,创下了自有统计数据的1980年以来新的最高增长率纪录,已经保持连续3年以5%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
在发达国家中,欧盟25国经济增长率为3.0%,高于美国的2.9%,经济增长较为平衡。发展中国家的实际GDP增长率为7.9%,以发达国家(3.1%)一倍以上的速度实现着经济发展。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和印度实现了10%左右的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7%,约占4成。
2006年,受世界经济扩张、原油及金属等初级产品价格上升等带动,世界贸易比上一年增长15.4%,达到11.8742万亿美元,保持了一个较高水平。世界贸易已经连续4年以超过两位数的增长率在扩大。
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跨国并购增长7成2006年,世界直接投资比上一年增长25.8%,达到1.4215万亿美元。继2005年以来,连续两年超过了1万亿美元。
全球跨国并购日趋活跃,面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也非常踊跃。2006年,世界跨国并购交易金额比上一年增长14.8%,达到9745亿美元,交易件数增长11.5%,增加至7953件。金额达到了仅次于创下历史记录的2000年(1.2667万亿美元)的水平。
2006年,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跨国并购增长71.9%,大幅增加至1595亿美元。尤其是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企业的并购活动异常活跃。其中巴西达到197亿美元;中国增长66.5%,达到143亿美元;印度达到71亿美元。
但是,中国的对内直接投资减少了1.3%,为781亿美元,是自2003年(减少4.5%)以来,时隔3年首次转为减少。在此背景下,人工成本的上升、出口增值税退税率的降低等对外资的政策出现了变化的趋势,投资环境有所改变。
相继生效的FTA推动亚洲贸易根据白皮书的统计,截至2007年7月,全球生效的自由贸易协定(FTA)达到143件。近年来,跨地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FTA也不断增加。在东盟与日本、中国、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区域内,目前已有14件FTA(包括早期收获计划)生效。
在亚洲和大洋洲区域内,FTA相继生效,在东盟+6的区域内贸易中,FTA缔约国间的贸易额为5217亿美元,占区域内贸易总额的44.3%。区域内贸易也在扩大,东盟+6的区域内贸易比率在2006年达到4..3%,比2000年上升了2.7个百分点。以东盟为中心,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正在推进FTA交涉,今后FTA缔约国之间的贸易额占区内贸易的比例还将扩大。
2006年,泰国和马来西亚的AFTA(东盟自由贸易区)下调关税计划———共同效果特—{关税(CEPT)实施后,两国出口额合计为84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上升至23.5%。
在2006年泰国对中国出口总额(118亿美元)的实绩中,利用FTA的出口额已达15亿美元,其利用率由2005年的6.7%急剧增长为12.3%。这是从2005年7月开始对非农水产领域的关税进行削减的结果。
马来西亚在2006年的对中国出口额中,利用FTA的出口额达到10亿美元,利用率从2005年的2.9%大幅上升到8.9%。
整个东盟地区对中国FTA利用率从2005年的4.8%上升至2006年的10.6%。该制度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另外,泰国利用FTA对印度的出口额(2006年)达到了3亿美元,尽管只有82个品目实施了早期收获计划,但是占泰国对印度总出口额的比重达到了18.1%;泰国向澳大利亚的出口,利用FTA的出口额(2006年)也达到27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比重达到62.6%,泰国的汽车等产品的出口正在扩大。
日本对华投资及进口减速
日本出口额首破6000亿美元大关
白皮书显示,2006年,日本贸易总额增长9.8%,达到1.226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比上一年增长8.2%,出口额首次突破6000亿美元,达到6473亿美元。继1995年以来连续5年增长;进口同比增长11.7%,达到5793亿美元,连续4年增长。
按各国和各地区计算,日本对中国出口在金额和数量方面都呈两位数增长,金额比上一年增长15.6%,达到929亿美元。从2005年同比..8%增长扩大到两位数增长。
对美出口平稳,比上一年增长8.0%,为1457亿美元。在对世界出口总额的增长率中,对美出口的贡献度为21.9%,其中18.7%为汽车,汽车占对美出口的绝大多数。
中日加工贸易结构渐变日本从中国进口半成品减速
从各国、各地区的进口动态看,2006年日本进口以中东为主,从中国进口增长缓慢。2006年日本从中国进口机械、机器减少5.8%,为71亿美元,呈负增长;其他对华进口的主要产品是煤炭,减少18.2%,这主要是因为要优先满足中国国内消费,造成出口下降。另外,中国贸易结构发生变化,使半成品进口减速。
中国贸易顺差急剧增长,在这种背景下,由于生产零部件的外资企业在中国国内的发展以及中国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日本与中国之间进口半成品→中国组装→最终产品出口的加工贸易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中国半成品与最终产品出口基本保持均衡且持续地增长,但半成品的增长比率在2002年达到46.8%的最高值,2006年回落到17.5%。此外,最终产品出口增长比率为25.0%,超过半成品的增长比率。半成品占中国总进口额的比率由2002年的61.4%下降到2006年的56.0%。最终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率也在下降,但减少幅度比半成品小。
日资企业之间也有扩大当地采购的动态。日本贸易振兴会在2006年11月~12月实施的“亚洲日资制造业实际经营调查”中,日资企业在中国本土的采购比率比上次调查时上升4.0个百分点,达到50.9%。
日对外直接投资创历史新高但对华投资减少6.2%
白皮书显示,2006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比上一年增长10.3%,达到502亿美元,时隔16年超过1990年的水平,创下了历史新高。
其主要原因是:一、积极地向新兴国家投资;二、为确保能源资源权益而增加投资;三、为了获取市场占有率,增加了大型并购。
另一方面,对华投资比上一年减少6.2%,为62亿美元,时隔7年减少。投资成本的上涨、对中国风险意识的提高,是调整对华投资战略的主要原因。
日本企业在积极推进海外投资的同时,还逐渐提高海外事业的收益率,主要企业收益的约3成来自海外的分公司,其中约30%来自亚洲。
2006年,对日直接投资造成68亿美元的资本流出,这是自1996年以来,首次创下负纪录。资本流入额和流出额均创历史新高,资本流入额比上一年增长51.7%,达到456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这主要是欧洲和亚洲的金融相关投资以及欧美化学和医药相关投资的扩大造成流入额增加。资本流出额也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达到525亿美元,这是由于沃达丰日本法人向软银集团出售资产以及美国通用汽车解除与铃木的资本合作关系等,推高了资本流出额。
日本企业全球商务模式面临新课题
近年来,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以及土耳其、南非等新兴国家的中等收入阶层的比例快速增长。世界银行预测,2030年之前,发展中国家的“全球中等收入阶层”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将从2000年的..2%增长至14.9%。在中等收入阶层出现的同时,这些国家的消费市场将迎来巨大的变革。最大的特征是:百货店、购物商城和超市等“组织型市场”将快速发展。
例如,在印度,2006年服装和家电等各零售企业的增长率达到了10%左右,在组织型市场中,分别达到了30%以上的增长。此外,在中国农村,与城市相比,虽然电视和空调等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率还非常低,但是近年开始呈现扩大的趋势。
在这种变化中,全球市场企业竞争日趋激化,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商品低价格化趋势越来越广泛。在美国,由于居住面积越来越大,所以电视机的大型化正在推广普及。可是,在大型化的同时,价格也趋于降低。这不仅反映在电视机上,DVD播放机以及电脑等也是如此。
日本企业在轿车及高附加值的数码家电等磨合型的生产和销售方面比较擅长,而在组装型通用品的制造和销售方面,近年来竞争力逐渐减弱。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贸易振兴会的白皮书建议,对于数码家电而言,日本公司可继续保持设计和磨合技术的优势;在通用品的生产中,可通过外包,并贴上本公司通用品品牌进行销售,或者在生产方面,与新兴国家厂家合作,通过合资子公司进行销售。
对于半导体产业而言,可以考虑选择把在数码家电等研发和制造中培育的ASIC(特定用途用系统LSI)的磨合技术应用于ASSP(普通顾客用系统LSI);加强高附加值产品和通用产品的双向战略。
此外,在汽车产业,在机械零部件方面引入概念时,通过从设计的前期阶段参与系列零部件厂家的工作以强化磨合型(封闭式模块型)的要素,以与欧美型模块(开放式模块型)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