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台账实转”助推纺织产业梯度转移
7月23日晚,《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发布,宣布将涉及纺织纱线、布匹、塑料原料及制品、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共计1853个十位商品税号的商品列为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并对其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保证金实转后,企业必须具备充足的现金流,而不再像以往仅采用挂账核销便可完成,这一政策对于做来料加工纺企的影响十分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政策调整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实行差别政策。中西部地区的相关加工贸易企业,不受此次限制目录影响。国家鼓励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加工贸易转移的政策导向显而易见。
纺织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速度加快
国家对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政策进行调整,主要是为了抑制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以缓解外贸顺差过大的压力;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实行差别化政策则是为了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较优势明显、区域特点鲜明的加工贸易区域发展格局。
事实上,“台账实转”只是占压了企业的一部分流动资金,对那些资金状况良好的企业而言,实际影响不大,但对于资金紧张的加工贸易型的中小纺织企业来说,压力增大了很多。
据了解,仅纺织服装、鞋帽、箱包等轻纺行业的加工贸易企业需要缴纳的保证金就可能达到200亿元。
政策的导向性,让中西部地区面临一次绝好的发展机会。
湖北省商务厅加工贸易办负责人认为,政策调整对湖北的加工贸易企业而言,意味着一次“最好的发展机遇”。他表示,新加工贸易政策的出台,将“逼迫”东部地区“腾笼换鸟”,湖北正好利用这个绝好的机遇“筑巢引凤”,加快速度发展。
得知此次政策调整的消息,山东华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薄方明表示,缴纳保证金将占用企业相当部分的流动资金,对那些绝大部分产品受此次目录限制的东部纺企而言,选择只有两个:要么继续留在本地,产品转型或改行,要么远走中西部,利用政策差异继续老本行。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政策调整后,东部发达地区迫于生产要素容量趋于饱和及成本增加的双重动力,将推动企业向资源供给更充裕、供给价格更低的地区实行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应抓住此次机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生产成本比较优势,通过完善政策、优化环境,积极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从而形成布局合理、比较优势明显、区域特点鲜明的加工贸易区域发展格局。
警惕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向西转移
近日,记者了解到,某中部地区配合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正在筹建纺织洗染基地。作为纺织产业的重要环节,筹建印染基地无可厚非,但如何杜绝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利用中西部地区政策优势向西转移,已成为中西部地区的重要课题。
在江苏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会议上,记者了解到,江苏省将对太湖地区的印染等高污染行业进行专项整治,在2008年年底依法淘汰2150家小化工企业。这些即将被东部地区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是否会被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县市看中,以“招商引资”的名义迁入中西部地区?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家采取措施加大了沿海地区的环境保护力度,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被关闭。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为了发展经济,“饥不择食”地进行招商引资,盲目引进沿海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污染企业。“实际上,每当发达地区关停污染企业,中西部地区的招商引资团就会开出优惠条件邀请污染企业进驻。”这位人士表示。
早在2002年,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就表示担心称: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曾把国外所淘汰的技术、设备转移到沿海地带,现在可能又要转移到西部地区。西部开发时应大力引进一批先进技术,避免出现垃圾搬家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前泛珠江三角发达地区将有数千家企业外迁,一批传统产业将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业内专家指出,现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比较迫切的是资源型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中西部地区对这些产业应冷静分析,审慎吸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