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如何履行自身的企业社会责任?
玩具制造业因质量问题而引发的一幕惨剧令人惊诧。据报道,8月初,美国美泰公司下属的费雪公司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召回约96.7万件由中国佛山市利达玩具有限公司生产的儿童玩具。根据媒体的统计,利达玩具公司从召回到赔偿损失,大约要负担3000多万美元。近日,由于不堪由此导致的巨额损失,利达玩具公司的老板自杀身亡。
表面看来,这些质量不合格的玩具均由美国的销售企业主动召回,显示出这些企业不惜承担成本而谋求消费者利益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其背后真正的动因与现实效果值得重新审视,因为跨国企业往往是把风光和道义留给自己,而把骂名和损失留给中国的加工厂。
也许利达玩具公司老板的自杀仅是一桩极端的个案,但是这一个案却暴露出国内加工制造厂商所面临的惨烈竞争环境和代人受过的窘境。之前,跨国公司针对所谓的“血汗工厂”往往采取拒绝订单等强硬举措,逼迫代工厂不得不一再压低自己的利润空间以博得生存的机会。如今这些美国企业通过主动召回行为彰显其社会责任的同时,成本则几乎全部由中国的生产厂商所承担,代工厂所遭受的经济损失远大于美国的销售公司。直接的结果极有可能是让厂商走向破产,受此影响企业就业的劳动者权益也将受到伤害,这同样是一种社会利益的损失。
真正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把自己企业的财富获取与付出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单纯地提出要求与惩罚,其中的关键在于能够适当放弃自己的利益。以利达玩具召回事件为例,有业内人士表示,在销售某一产品之前,采购商与供应商有一系列的程序:生产前,有测试、验收样品的过程;交易过程中,采购商还会从每批货中抽样验货。可见,在已经销售的产品上发现质量问题,采购商与供应商都有责任。那么,有“社会责任感”的费雪公司除了向消费公众昭示其“主动召回”的诚意外,为何就不能向上游的利达玩具公司施以援手,帮助其承担一定的赔偿金额,协助其度过暂时的困境?难道一个生产工厂的破产、大批劳动者失业就不是公众利益受损吗?
同样,打着维护社会责任旗号的跨国采购商,也理应为工厂提高员工福利待遇、避免环境污染等问题出现,付出自己的资金和技术性投入,而不是仅仅把“社会责任”落实在代工厂,把经济利益留给自己。事实上,类似向上游实体伸出援手的案例并不罕见,比如,星巴克就曾经帮助咖啡农改善生活条件及保护种植区内的环境,并主动以高出市场价一倍左右的价格向长期合作的咖啡农采购,从而实现了上下游企业的共赢。
其实,对于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而言,不应有选择地履行“社会责任”。诚然,消费者利益不应受损,然而上游企业及其员工的利益也应当得到一定保护,市场参与各方的共赢,才是社会责任的真正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