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06年“东桑西移”工程项目核查情况
甘肃省商务厅消息:根据商务部《关于开展2006年度“东桑西移”工程国家支持项目核查工作的通知》(国茧协办函2007[58]号)要求,甘肃省结合本省实际,立即对成县基地的核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制定了核查工作方案,并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按照责任到人的方式积极进行整改,取得了一定的整改实效。
一、工程核查总体评价
甘肃省认真实施“东桑西移”工程项目,承担建设的一个蚕桑基地已取得初步成效。在基地县成县新建桑园面积10105亩,共计投入资金466.85万元,已补贴桑苗款75万元。新发展桑农3000户,23个重点村。建成与之相配套的示范养蚕大棚(蚕房)156个,总建面积16472平方米,共使用资金46.5万元,已补贴建设款30万元;新建小蚕共育室52个,总建面积2600平方米,共使用资金45万元,已补贴建设款25万元;示范推广方格蔟160万片,共计使用资金192万元,已补贴40万元,方格蔟使用率已达97%以上。徽县蚕种场投资30万元,用于催青、养蚕制种、蚕种质检、浴种、消毒防病、上蔟等生产设施设备技术改造。
甘肃省实施“东桑西移”工程项目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深化认识调思路。通过调整发展思路,重新定位发展目标,甘肃省将原来产业基地建设目标由原来的20万亩,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调整为30万亩;成县基地由原来的4万亩,调整为建成优质蚕桑基地10万亩;康县主产区亦由原来的5万亩,调整为10万亩。由此进一步确立了蚕桑产区开发在主产区域的规模发展地位和主导地位。
(二)坚持行政推动促落实。一是加强领导。省、市、县三级(主产区市、县)均成立了“蚕桑产业开发领导小组”。二是严考核。制定了《“东桑西移”工程项目验收管理细则》,并组成专家组赴项目区实地组织验收,实行“一票否决制”。成县基地政府也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责任制度,严格实行行政技术双轨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并纳入各乡镇农村经济工作总责任书考核范围,年终严格兑现奖罚。
(三)坚持科学规划扩基地。一是科学规划规模发展。坚持“产地集中、优化布局、突出重点、规模发展”的原则,集中精力、财力在蚕桑主产乡、镇大力发展专业村和重点村,实行连片种植,规模发展;二是典型引路。加快蚕桑示范户、示范村和示范园区建设,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实行资金倾斜扶持、技术跟踪服务。
(四)坚持创新机制促发展。一是创新发展机制。如成县基地公司将植桑、建棚、小蚕共育、技术指导、药具销售、购销服务等全部纳入合同化、规范化管理;对缺乏资金的农户实行先期垫付、分期还款的办法,有效地解决了桑园建设资金问题。二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如成县公司已实行蚕桑发展风险基金制度。即以干茧销售利润的6%为基数实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对全县蚕农协会会员兑现“二次返利”。三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全面推行了“公司+协会+农户”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四是整合项目建设基地。如成县基地,经有效整合扶贫、农发、水保、林业、水利、交通等方面的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确保了国家基地项目的顺利实施。
(五)坚持科技推广提素质。一是健全服务网络。即在蚕桑重点村设立蚕桑站和项目部,每村落实1—2名蚕桑技术员,完善了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二是强化科技培训。如成县基地坚持把技术引进创新作为优质蚕桑基地建设的核心,每年培养农民技术员200—500人,造就了一支“乡土型”的蚕农技术员队伍。三是注重技术创新。如成县针对西部相对干旱缺水问题比较突出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了“511”养蚕的模式,即发展5亩桑,配套建设1座养蚕大棚,新建1眼集雨水窖。
二、存在问题和整改措施
1、纸坊镇、店村镇部分蚕农对“东桑西移”工程建设内容、标准与要求,以及国家的扶持政策知之甚少。针对以上问题,由各级商务行政主管部门、基地龙头企业负责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制定宣传工作规划,力求年内达到蚕农人人熟知的工作目标。
2、红川镇、郝家庄个别与基地相邻的老桑园,有部分地块存在桑树稀疏、荒芜,管理不善的问题;店村镇个别基地桑园内存在间种蔬菜、粮食作物,与桑争地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由龙头企业、责任乡镇牵头,加强对老桑园及新建设桑园的管理工作,开展一次普查,责任落实到户,整修补植工作限于今年秋植期间完成。
3、纸坊镇、店村镇基地内原建的老养蚕大棚及小蚕共育室存在年久残破失修、标识不规范的问题。老养蚕大棚及小蚕共育室维修,通过龙头企业与蚕农协会建立蚕桑产业设施维修基金的办法逐年逐户解决,标识更换由龙头企业自筹资金解决。
4、基地技术服务网络不健全。由陇南市蚕桑中心及龙头企业牵头,加快技术员培训力度,确保村村有一名农民技术员,力争今年年底前达到培训目标。
5、基地项目后续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监管工作存在不到位的问题。各级商务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基地项目后续管理工作制度,突出管理重点,明确监管责任,限期于7月20日完成。
三、整改结果
本次核查整改工作,主要问题得到揭摆,自查自纠作用明显,整改措施及时、有力、得当,整改成效显著。
(一)通过整改,进一步深化了蚕农对“东桑西移”工程的认识。由于将宣传教育工作贯穿在核查整改工作的始终,许多蚕农充分认识到“东桑西移”是一项惠民工程,功在国家,利在自己,惠泽子孙,并纷纷表示,今后一定要按“东桑西移”工程建设标准管理好自家的桑蚕园、棚。有的蚕农开始自发地自查自纠,或对已破损的老养蚕大棚或小蚕共育室进行修膳,或积极主动地申请要求参加蚕桑技术培训班;原先在桑园搞间作蔬菜或粮食作物的桑农也都坚决表示今后绝不再挤占一分桑园;对因外出打工缺乏劳力造成桑园荒芜的农户,经说服教育和比较效益算账,也坚决表示不再出去打工,全力以赴管理好桑园,今年种植时一定将桑园变成优质高产桑园。
(二)通过整改,建立健全了长效工作机制,使基地管理更趋规范化。针对部分蚕农对国家“东桑西移”工程政策了解掌握不够,技术服务网络不健全的问题,整改后,拟制了《“东桑西移”工程政策及蚕桑技术培训宣传工作规划》;针对老桑园旧养蚕大棚和小蚕共育室存在的年久失修问题,整改后,拟制了《成县蚕桑产业设施维修养护专项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针对基地项目建成后管理和监管责任不到位的问题,整改后,拟制了《“东桑西移”工程成县基地建设项目后续管理及监管责任制度》等。
(三)落实整改后续验收、监管工作。通过本次整改,虽已使核查中发现的大部分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总体上工程建设项目内容均已达到部颁规范标准,但这仅是“东桑西移”战略工程实施的初级阶段,只有坚持不懈地狠抓基地后续质量管理监管工作,才能为这项战略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这次整改工作特别注重将今后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管理和监管上来,形成制度,明确责任,常抓不懈。
附:成县茧丝绸有限公司杜懿经理诗作
《蚕桑吟》杜懿
成州初夏碧苍苍,春蚕已老麦欲黄;作茧自缚吐锦绣,丝尽化蛹谱华章。
凭借特色调结构,依托天虫奔小康;德政工程惠万户,东桑西移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