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香港“手套大王”叶建明:狮子山下精神写照


http://www.texnet.com.cn  2007-08-21 08:02:42  来源:新华网 收藏

  香港有一个别名叫作奇迹,从小渔村发展到国际大都会,维港海畔奇迹故事不断上演;

  香港有一种精神叫作奋斗,赤手空拳打天下,爱拼才会赢,狮子山下共唱艰辛努力……

  叶建明,一个普通的香港人,从贫困中走来,在奋斗中成功,在成功中展望辉煌――他走过的每一个足迹,他的奋斗经历,是香江千百个从零开始创造香港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充实人生的普通人的写照,更是对狮子山下香江精神的一种最贴切的诠释:

  童年苦难

  在位于牛头角创富中心嘉鸿公司内,叶建明独自拉着一个箱子进入办公室――虽然公司已经进入香港出口手套前几位,他被业内人士称为“手套大王”,但叶建明依然给记者这样的强烈印象――亲力亲为,事业成功依然低调、依然兢兢业业、谨慎沉稳。

  “我这一辈子吃了很多苦”。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水,叶建明便开始了讲述他那艰难传奇的发展史。

  叶建明出生在福建泉州。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穷”字。全家5口人:父母、哥哥、妹妹和他,全靠在供销社上班的父亲每月30多元的工资和母亲搓麻绳的微薄收入度日。在租来的1间10来平方米的房子里,2张床便把家塞满了,孩子们缺少挥胳膊、蹬腿的成长空间。

  “最不能忘的就是‘住’:稍稍长大一些,家里住不下了。我便每天到左邻右舍家去问,有没有一个空间,甚至是地上的打个地铺,让我睡一觉。”

  大约在叶建明13岁,父亲在房后一块空地上搭建了一个猪棚,养了6头猪,期望以副业来贴补家用。小小的叶建明就获得一项重要任务,每天早上4、5点,当太阳还在睡觉的时候,他就得起床去买喂猪的豆腐渣。于是,清晨小镇街道上,便出现这样一景:一个瘦弱的孩子,顽强地蹬着自行车,车的两侧,各挂一个大桶,车后放着一个大包,100多斤的重量,比叶建明的体重重了许多。

  不仅困乏每天困扰着这个刚开始发育的孩子,更使他过早体会到生活的艰辛。

  16岁,叶建明进入当地一家铸造工厂,一月工资10多元。一个多月,在左眼留下一个留给历史以作证的烧伤伤痕后,叶建明走出了工厂大门。

  叶建明在街头开起了一家小店,售卖杂品――如果要追溯叶建明最早的从商足迹,这里应该说是起点。小店,留下他似乎朦胧、却还清晰的经商思路。

  杂货店生意并不景气,但叶建明却看到了另外的商机。那时,街头有许多人背着小桶叫卖冰棍,在夏天的泉州,这生意不错。“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机会呢?”叶建明很快找到冰棍厂,提出替他们批发冰棍。厂里痛快答应了。没有冰柜等设备,叶建明便准备了大木桶和棉被,每天凌晨两三点骑车一个多小时赶往冰棍厂批发冰棍,然后再批给走街串户的小贩。

  最高兴的是每天晚上,一分两分地数着挣来的钱,居然日收入达到20-30元,比在工厂一个月的赶工还多许多。“不过,太累了”。

  虽然这段经历成为叶建明从商的“启蒙”,但过度的劳累使叶建明相信,这不是他长远要干的事。他就像一个猎人在寻找猎物一样,寻找机会。

  机会来得很偶然。一次,叶建明来到一个工业手套配料厂,跟在厂里的熟人聊天,他发现,这个厂生意十分好,很多人在这里排队,要买(批发)他们的产品。他顿时想,我能不能也办这样一间工厂呢?有了这个心思,他开始打听利润如何,如何买机器,如何买原材料。

  揣着借来的两三千元,叶建明去了上海,去了厦门,买来了机器,购到了原材料,手套工厂就这样开工了。那时,叶建明才仅仅19岁。

  几年下来,工厂开始有了点规模,有了100多台机器,产品销路也已经打开。

  也许,如果在这条路上就此走下去,叶建明的人生也就这样平缓上升。但是,他注定要经历更多的磨难,并获得更大的辉煌。

  一段婚姻,改变了叶建明的已经在向顺途步入的人生轨迹。

  香江写就苦乐人生

  因为妻子是香港人。1985年11月,23岁的叶建明揣着200元来到香港,就此开始书写在香港的苦乐人生。

  香港牛头角创富中心-――今天,叶建明的公司总部就设在这里。

  是历史的偶然,还是上苍特意安排,21年前叶建明就是在紧挨这幢大楼旁的一幢楼房里,开始了他香港生活的开端。

  “一开始对香港什么情况都不熟悉,我又不会讲广东话。但我需要生活下去。”到香港的第二天,叶建明就找了份工作。在一间工厂包装棉纱。厂房,恰好在今天公司大厦的隔壁。

  叶建明要干的活儿是在流水线上包装滚烫的棉纱,一天收入60多元。每天如机器人般的枯燥工作,令他半年后辞职,进入一间生产蜡烛的工厂。

  也许是应了古人之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蜡烛厂的活儿比棉纱厂更艰辛。每天与沸腾的蜡油为伍,一个人看管200台模具,将滚烫的蜡油倒入模子后,必须趁蜡油还没有冷却,就用手将蜡烛起出。

  厂房空气燥热,蜡油味道弥漫在每一个角落,整天呼吸在这种环境中,叶建明几乎完全失去了食欲。不久,叶建明的腿,被炽热的油桶烫出了大泡。不到半年,叶建明带着艰辛的体验,离开了这家工厂。

  随后,他进入一间生产服装垫肩的工厂,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几乎做遍了工厂的每一个工种。

  这时,一个朋友找到叶建明,提出合伙开垫肩厂。那时叶建明依然穷困。全部家当不过是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个电冰箱。他找到一位前辈,向她借款5万港元。不想前辈对叶建明不放心,多方打听叶借钱的用途。屈辱之下,叶建明毅然退掉了这5万创业资金,另想法告借。

  比起借贷,叶建明更难忘的是产品推销。手里没有客户,每天到香港各地的大厦看门牌,“我每天跑一个地方,挨个挨个楼宇进,先看底楼挂的牌子,看到有服装厂,就一层层爬楼,挨门挨户敲门,询问别人要不要我的产品。”

  那是一段伤害尊严的日子,别人的白眼、冷漠地拒绝、大声地呵斥,甚至被人赶出来,是家常便饭事,虽然让叶建明感伤,但没有冷却他的斗志。也许,正是有这些经历,令今天的叶建明更加平民化,更有善心、爱心。

  最大的打击、最糟糕的事情还不是遭人冷漠。

  1986年下半年的一天,叶建明到不久前还送过货、位于元朗的一间羊毛衫厂催款。他突然发现,这家羊毛衫厂关闭。工厂欠叶建明的50多万元一分都无法收回。

  叶建明在香港的首次创业失败了――但是,对这样一个不服输的人来说,他获得了经验,也培育了意志。而世态的炎凉,人生的冷暖,也使他更深刻认识这个社会,并培养了自己关注弱小的慈善之心。

  “忧患增人慧,艰难玉汝成”

  1986年11月,叶建明的大儿子出生。狭小的居室,无法养育新生的生命,叶建明将孩子送往内地老家,请父母帮助抚养。

  新生命和新希望总是相连的。历史的契机也正是从这时开始。时值内地改革开放,经济起飞。家里人鼓励他,继续做回自己的老本行,做手套,做熟悉的事情。

  第二年3月,嘉鸿公司成立。当时的叶建明也许还没有意识到,他的生命自此掀开新的一页。

  泉州有手套产品,但如何找到销路?

  和当初推销服装垫肩一样,叶建明想到了推销到户。不过,比过去进步的是,他找到了电话黄页,从电话本中,找寻贸易公司(洋行),再将产品送到贸易公司手中。

  叶建明对“累”迄今刻骨铭心。“经常是,到很远的地方去搬货,在地铁上睡着了,被列车拉到总站。”

  但最累的依然是“劳心”。在充满铜臭味的商业社会,以诚心待人的叶建明经常遭遇“暗算”:当产品送到客户手中时,客户并没有提出异议。但当数天后,叶建明前去收款时,对方挑出一两件有瑕疵的产品,声称质量不合格,并且耽误了生意,要投诉叶建明。

  数度被坑,叶建明愤愤不平,我为什么必须经过这些洋行,我可以绕过这些公司自己做出口吗?

  叶建明找来一位大学生,请他帮助自己,闯一条新路。他们在香港贸发局买来国际客户的资料,大海捞针一般,向全世界的这些客户发出信件。

  起初当然是艰难的。但当1988年,叶建明第二个儿子出生时,公司业务渐渐出现起色,企业开始扩大了。

  梅花香自苦寒来,忧患增人慧,艰难玉汝成。

  步入辉煌

  20年前,当叶建明刚刚进入手套行业时,香港有200多家相关企业。经过市场大浪淘沙,如今,大的企业,有30年以上历史的企业,只剩下20多家。嘉鸿,当之无愧地跻身前3名,叶建明,也被一些业内人士称为“手套大王”。每月,嘉鸿70来个集装箱的产品,数以百万计的手套被销往世界各地。

  作为香港大型手套出口商,叶建明拥有自己的核心企业,出口产品中,有三成来自这些企业。1990年,叶建明在泉州的工厂投入生产,仅此一厂,2002年出口`交货值达到近1800万元人民币。如今,叶建明又在河北开办了工厂。一道从苦难中走过来的叶的哥哥和妹妹,如今都在泉州经营工厂,作为叶建明出口的后备基地。

  在叶建明的出口产品中,还有70%来自于收购。内地许多手套企业,都与嘉鸿有着业务关系。通过嘉鸿将产品销往世界每一个角落。

  和很多香港商人一样,叶建明也采取的是香港-内地模式,香港接单,内地生产。为此,他成为“飞人”,跑内地企业,跑全球客户,参加世界各地的展览……

  登录嘉鸿网站,公司开宗明义,强调“品质第一、信誉第一”是公司的经营宗旨。在从商路上遭遇过暗算的叶建明相信,品质和信誉是公司的生命,待人以诚,事业才能长远发展。

  随着全球对劳动保障的进一步重视,市场劳保手套每年按20%增长,全球达数亿美元的劳保手套为企业今后发展提供市场机遇。叶建明计划下一步,将公司规模再扩大一倍,除了手套,公司的业务也已经扩展到箱包、帽子等行业。

  即是如此,叶建明依然保持忧患意识,胜而不骄,亲力亲为,跑工厂、跑客户。他相信,“爱拼的精神,吃苦的精神,永远需要”。

  不忘苦难

  叶建明是个重情的人,也是个感恩的人。

  在他办公室里,叶建明迄今仍然将保存着他当年推销产品、走街串户的箱子。“它提醒我永远不要忘记人生的艰难――当然,我是永远不可能忘记的”,他说。

  在接受采访时,叶建明口中不时提到两个人。一个是在他当年创办垫肩厂的员工,这名员工20年来一直跟着叶建明打拼,无论逆境顺境。今天,这位员工已经60多岁了,“我告诉她,无论她愿意在公司干多久都可以。”说话间,那名员工走进办公室,从她微笑着主动收拾垃圾可以看出,她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

  另一位员工是在创建嘉鸿后,专门请的管理人员。留学加拿大的吴伟红在公司的成长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多少年来叶建明始终心存感激。对于每一个普通员工,叶建明都待人以诚,虽为老板,不见他颐指气使,相反,他反复强调,“我的员工都很努力,企业的发展,他们是有功之臣”。也许,正是有这样的气度和礼贤下士,嘉鸿才能有今天的成功。

  在他办公室里,挂着他的三个儿子的照片――那是他引以为自豪的另一大成就。大儿子在波士顿大学攻读国际贸易,叶建明总为孩子学习好而骄傲:“他书读得好,但是会不会接我的生意,现在还说不好。”二儿子在洛杉矶一所中学学习,虽然两个孩子年纪尚小,但叶建明对远在大洋彼岸的孩子显然比较放心。“我家族中没有人上过大学,我的三个孩子都上大学,是我的心愿。”

  苦孩子出身的叶建明把“苦难”作为教科书,作为孩子的必修课。他的教育方法就是首先让孩子认识人生的艰难,创业的艰难。他曾经带着三个孩子到当年居住的地方去看,去体会,两个已经懂事的大孩子都非常有感触。商务繁忙,全球奔波,占据了叶建明大量的时间,一年365天,没有一天是他的假期。但是,只要在家,只要与孩子在一起,他就要把孩子召集起来,向他们讲述做人的准则,人生的原则。“我父亲常说,人没有辛苦,哪来世间财富,我也用这些话教育孩子。”“我还告诉孩子,一个人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一种精神。”事实上,这是叶建明走过的路的真实写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成功了的叶建明,依然保持着平民心态,保持着那份关爱之心。他时常说,人要有爱心,要有善心。为此,他担任了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的副主席,担任香港泉州慈善促进总会常务董事。

  对于童年苦难,他记忆犹新。对于失学的绝望,他终身难忘。“我希望内地的孩子,都能有机会读书,都能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当内地需要修建希望小学,他积极捐资,当他的母校老校长前来香港筹款建设校园时,他率先捐款。他还向家乡见义勇为基金捐款,为敬老院捐款,为生病的女孩儿捐款……

  当问及他,这些年来,进行了多少慈善捐款时,他低调地说,我从来不计算多少钱,真的,我不记得。

  这就是一个真实的叶建明,拼搏不已,却又低调、实在,充满慈爱之心。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手套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