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永图:贸易政策 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图)
不能因为顺差过大而刻意减少出口。在增加进口的同时,实现良好的进口结构,是今后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急务
自20世纪90年代转为持续顺差以来一段时期,中国外贸顺差的绝对规模和相对水平都不高。但近年来,外贸顺差增长速度加快,2006年全年贸易顺差达到1774.7亿美元,2007年1月至6月贸易累计顺差同比增长率达到了83%。
从根本上说,贸易顺差的增长主要是由长期因素决定的。这是中国加入WTO后,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是中国发挥劳动力等比较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表现,也符合世界各国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
中国这个“实力派”新演员初登世界舞台,难免遭到原主角们的“排挤”。但是,与飞速增长的出口总额相比较,目前遭遇麻烦的出口只是一小部分——遭反倾销调查的商品总额仅占全部出口的0.3%,纺织品设限影响的也不过是纺织品出口总量的10%-15%。而且,据统计,贸易摩擦增加的速度远没有贸易量上升的速度快,这说明贸易摩擦仍处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事实上,在诸如反倾销、食品安全等问题上,日本、韩国在对外贸易发展初期也曾经历过类似事件。从这点来说,贸易摩擦增多是中国出口能力增强的表现,是贸易深化和广化后不可回避的结果。正是因为外贸的发展使得中国与中国的贸易伙伴之间经济依存度提高,才会引发贸易摩擦频发的风险。只要各方都采取正常心态,不把这一问题政治化,贸易摩擦是不难解决的。
深入考察不难发现,贸易摩擦之所以产生,既有我们自身的原因,也有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原因。中国政府应不断鼓励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进行广泛的国际磋商来解决这一问题,绝不能因此放慢中国对外开放的速度。
从前瞻角度看,今后中国和国外的贸易摩擦,不会总发生在反倾销等技术性问题上,而可能更多发生在保护知识产权这样一些重大问题上。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政府在履行WTO的一些基本规则方面,可能也会成为今后贸易摩擦的重要领域。
因此,除企业积极开展应对工作,政府应加强与贸易伙伴的对话沟通,通过磋商化解摩擦。应当说,加入WTO以后,中国真正成为国际贸易大家庭平等的一员,中国既不要求特权,也不会接受歧视。事实上,中国政府在开展交涉抗辩、推进争取市场经济地位工作、遏制“特保”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参与欧盟贸易救济绿皮书评论、应对国外贸易壁垒等方面,已经做出了许多积极的努力,并取得了良好进展。贸易战只能是两败俱伤。中国应继续按照WTO有关贸易原则行事,在世贸组织的协调之下采取措施,在一些重大的贸易行为上避免矛盾。这对多边和双边贸易体系都是好事。
近年来,中国由于巨额贸易顺差,的确遭遇了主要来自美国的各种外部压力。我们必须明确,不能因为顺差过大而刻意减少出口。这既不符合中国利益,也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只要出口产品不是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就必须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扩大出口。这是扩大就业、提高普通居民收入水平的需要,也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要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中国的贸易政策需要有一个重大调整。过去中国对外贸易的重点都在出口上,现在应该开始调整为既重视出口,同时也重视进口,而且更加重视进口。当然,出口方面也应该有所调整,即重点解决结构问题,增加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出口。但事实上,扩大进口才是化解贸易顺差过大的最佳选择。
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即从整个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移动。在这样一个由低向高的转移过程中,中国需要进口大量先进的设备、技术、人才、管理等等,来发展中国的相关产业。所以,我们必须研究进口结构问题,使中国的进口为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服务。如何使中国在增加进口的同时,实现良好的进口结构,使得对外贸易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建设,这是今后对外贸易政策调整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如果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贸易顺差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在吸引外资方面,中国不仅仅是着眼于资金,而更主要是着眼于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先进人才和世界市场网络体系。目前,我们面临着改善外资质量的问题。对此,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要多引进一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第二,要多引进一些现代服务产业项目;第三,吸引外资在地域分布上需要更加平衡。
当然,如前所述,这些都不意味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改变或速度的放缓。如果抵制外资、抵制开放,中国很可能错失目前全球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这是令人担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