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袜业解密:被一再延伸的袜业产业链
2006年,大唐袜业实现产值278亿元,但袜子生产销售仅占20%。
在大唐镇,大袜业集群的横向分工与垂直分工极为明确,从袜机制造到各种原料生产,再到袜子的生产、销售、物流等等,上百个配套产业共同支撑起一条庞大而缜密的产业链。
金银焕:从贩丝到造丝
“跳出袜业,发展袜业。”金银焕如是总结自己的创业史。
上世纪八十年代早期,金银焕是大唐“路边丝市”最早的“提篮小贩”之一。在大唐“尼龙袜之乡”名气日隆之后,金银焕开始经营原料。
1984年,他怀揣1000元高利贷前往浙江海宁购买涤纶丝,货发到大唐后净赚3000元。“晚上躲在被窝里数钱,真是心惊肉跳!”他说。
随后,他购买了三亩废弃桑园,兴建厂房生产手工袜。金笑称,这样做是不把鸡蛋装在一个提篮里。
1991年,大唐建立第一个轻纺市场,金银焕代理了海宁及广东开平等地几家国有企业的产品,迅速成长为全国最大的腈纶经销商。至1996年,大唐轻纺城也跻身全国轻工业市场20强,成为化纤类产品的调剂中心之一。
当时原料市场极为火暴,买卖一吨丙纶丝,3万元的投入成本,利润在300元-500元之间。而生产1吨丙纶丝,净利润可达5000元。为了掌握市场主动权并攫取更多利润,金银焕决意创办原料生产实体。
1998年底,金银焕投资设立大唐首家原料企业永新化纤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氨纶包覆纱等产品。起初并不顺利,因为他的直接竞争对手是美国杜邦。
但他不怕竞争。其生意流程比杜邦更短:只要生产袜子的人给他打个电话,需要什么原料,他就立刻会向80公里外的绍兴企业订购氨纶原料,两个小时后货到,金银焕就立刻开工,争取第二天清早送到袜子企业里。
“杜邦无法做到这一点,不管价格还是时间都做不到。”金银焕底气十足地说。从最初的十来台包覆纱机发展到100多条生产线,他只用了五年时间。
最近,金银焕还拒绝了一次免费午餐——纺织业同样发达的青岛市政府允诺他只要过去投资建厂,其所需的土地无偿使用,但金银焕却选择了放弃。
他说:“我的产品50%以上能被大唐市场消化,不愁没地方卖。”
徐雷乐:变废为宝的地毯商
徐雷乐很有商人的眼光,一种小地毯促成了他的事业。
与大多数大唐人一样,徐雷乐也以袜厂为生。2005年底,他前往中东考察时发现,一条条五彩缤纷的小地毯很受欢迎。一位当地客商介绍说,这是中东的“朝拜毯”,市场需求很大,如果徐雷乐能生产的话他可以包销。
徐雷乐仔细观察后发现,“朝拜毯”夹层的填料很普通,几乎什么都可以往里填充。精明的徐立即想到了大唐袜业企业堆积如山的废料:以大唐镇年产袜子90亿双计,至少产生13500吨废料。
后来,他考察温州、义乌等地市场,发现国内还没有专门的企业生产这种商品,于是投资450万元办起了地毯厂。现在,他的诸暨华中袜业有限公司每天要消化3500公斤废料,产能可达1万条/天。
但徐雷乐也有隐忧,许多袜企外出江苏盐城、吉林辽源、新疆喀什等地考察,一些产业转移的计划正在付诸实施,而类似朱扬安这样本地扩张现象绝无仅有。为此,他被迫安排专人前往诸暨枫桥、义乌大陈等地收购衬衫企业废料,以弥补其产能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