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企业全力备战迎接“大考”
高士线业(深圳)有限公司报关部经理邢计敏,近1个月来一直忙着申请贷款、获取银行批文这些事。“我们也在努力备案新合同和核销旧的加工贸易手册。”依他的话说,该准备的都已经差不多了。
很多加工贸易企业与高士线业一样,都充分利用着这30天的过渡期,一手筹备贷款,一手抓紧合同备案。同时,更多加强着与海关和外经贸部门的联系和沟通,理清相关政策规定和思考操作层面的流程,做好“临考”前的最后“突击”。
8月23日是加工贸易新政开始执行的日子,届时,将有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家具、金属粗加工等的1853个税号商品,被正式列入限制类进行管理。这意味着,企业再从事这些类产品的加工贸易,就要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也即企业必须具备充足的现金流,而不能再像以往那样仅采用挂账核销方式便可完成了。
令人稍有不安的是,一方面是部分企业的积极备战,另一方面却仍有不少企业对政策中明白规定的条款存在误读:认为8月23日后,所有在手备案合同均按新规执行,进口料件时一律缴纳保证金。
对此,商务部机电科技产业司负责人21日强调:8月23日前已向海关备案的合同,仍照旧办法管理;只有23日以后新签的合同,在执行时才须保证金台账“实转”。
这位负责人同时提醒,企业现在应该认真核算成本,再签新合同时务必仔细核对加工产品是否受限。此外,8月23日以后再去海关备案合同时,就要出示银行提供的保证金缴纳证明文件了。因此,企业务必提前梳理好自己的融资渠道,抓紧申办贷款等项,并与自己的开户银行沟通协调好,对每笔合同须缴纳的保证金心中有数。“如准备不充分,不能及时获批贷款或办妥相关保证金事宜,将影响新合同的正常备案,进一步影响企业享受对进口料件的保税。”该负责人直言。
江苏三方巷集团此次被列入限制类目录的产品主要是布类和棉纱类,占公司业务总量的10%左右,约1000万美元。公司老总薛经良告知,自7月23日政策出台后,江苏省有关部门已对省内企业进行了多次培训,帮助企业解读政策。不仅是抢抓备案的企业,一些有意将部分产品转为内销的企业,也在利用这段时间申办相关批准证。可以说,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均在按部就班地准备迎接挑战。
据记者了解,目前,大多企业手中在握至少2~3份合同,以现有加工能力,还够支撑2~3个月,最多半年左右。
其实,8月23日这个分水岭,对企业而言,只是之后新签合同将增加一定的财务成本。对此,“我们打算在今后操作中更多通过利用保税区、保税仓库等物流手段,减少一些资金占用。同时,每笔合同尽量做得‘小’一些、快一些。”与薛经良有相同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业内人士也坦言,其实企业眼前的多手备战,只能暂缓压力,长期来讲,财务成本的增加对不同实力企业的作用力也将逐步显现。邢计敏指出,新政实行后高士线业将有2000~3000万美元的保证金被长期占用,贷款利息就尽200万美元。但毕竟公司抗风险能力和资金实力相对较强,融资渠道谓畅通,即便无法及时申请到贷款,从英国总部暂拨资金也未尝不可。但对于一些信誉资质欠佳,实力较弱的企业而言,近10%的贷款利率和所占用的大量保证金以及汇率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很难吃得消。特别是对目前利润仅有10个百分点的纺织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来说,未来的加贸道路会异常艰难。再加上生产设备折旧等因素影响,几乎将企业盈利吞噬殆尽。
地方有关部门反映,一些成本压力过大的加贸企业,已不得不开始谋划减产或停产。据悉,有些外资企业还显露出撤资的苗头。业内人士调侃,新政策在作用于外贸领域的同时,却无形中支持了金融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