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丝绸节”:传承历史的责任
在武汉市鄱阳街,有一座建于1917年的欧式6层楼房,名叫“景明大楼”。20世纪末,正当那座大楼在漫漫岁月中安然无恙地度过第80个春秋之际,有一天大楼的业主收到一份来自大洋彼岸的函件。
函件告知:景明大楼于1917年设计,设计年限为80年,现已“超期服役”,敬请业主注意。
80年前盖的楼房,有谁还会在意它的安危?
然而,就有这样的人。
担忧楼房安危的,不是楼房的主人,也不是大楼的建筑者,而是它最初的设计者,一个相隔万里的异国建筑设计事务所。
原来,这份函件出自景明大楼的设计者——英国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该所秉承自创立以来的一贯做法,在自己经手设计的每一座建筑物到达或者接近最高设计年限的时候,都要无一例外地通知房屋的主人予以关注。
尽管我们无法知道,究竟是怎样一种因素——体制、纪律、敬业精神、个人品德,还是一种文化、一种自我约定或者生活准则,使一个人、一群人,一个在时空更迭中几经更新换代的业务机构,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之后,依然记得大楼的安危。
但是,有一点我们却可以肯定,倘若没有对自身责任的恪守和传承,就不会有如此执著而恒久的企业行为。
与这家英国建筑设计事务所不同的是,在中国,为了一个行业的发展,传承企业社会责任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不是一个企业,而是众多企业。与这家英国建筑设计事务所相同的是,无论一个人还是一群人,一个企业还是众多企业,他们在共同承担一份责任的同时,也做好了充分准备,共同传承这份社会责任。
这个行业,就是中国的丝绸行业;这群人,就是中国的丝绸人。
中国的丝绸人,将他们肩负的这一历史责任在刚刚落幕的“首届中国丝绸节”上,传承得淋漓尽致。
8月22日,“首届中国丝绸节”在北京落下帷幕。政府搭建发展平台、企业联合唱戏的局面不仅打开而且完满。
13天的时间,代表了中国丝绸行业整体水平的30家优秀品牌,展现了他们在产品研发、品牌营销和市场创新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燕莎、赛特、工美等十几家北京大商家,在参观场馆之后,对首届丝绸节给予了很高评价,有些已有了合作意向;168份蚕宝宝吉祥物在开幕的第一天就全部发放完毕;2000个有趣的小蚕盒装着蚕宝宝和桑叶被小朋友领回了家;神神蚕丝被现场拉制被抢购,最后只剩下一条展品;凯喜雅、桑迪丝、金文大师的云锦,文康苑的缂丝、绣都在丝绸节中紧急补货2~3次;不少消费者几次光临,买走数件丝绸产品……
很久以来,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丝绸的喜欢就是热爱。但是,当我接触了丝绸企业和丝绸人,感受了丝绸节的热烈与丰富之后,对丝绸,却再也不敢说热爱。
因为,热爱,意味着责任。
是这样一份热爱,让丝绸专家钱小萍们对丝绸一辈子痴迷;是这样一份热爱,让企业老总叶嫣嫣们立志将中国的丝绸品牌打造成世界名牌;更是这样一份热爱,让丝绸营销专家吴丽峰历经十几年风雨,只为像蚕宝宝一样,为建立中国丝绸品牌营销通道呕心沥血。
眼前的丝绸人,在这个行业里为之奋斗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之后,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传承一份社会责任的重要:让中国的丝绸文化流传于世;让中国的丝绸品牌根植于中国大地;让中国的丝绸名牌挺进世界商圈。
当传承被赋予了历史使命,那么,传承的意义也就勿需多言。面对丝绸的传承,丝绸人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