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壁垒:该怪别人太挑剔还是怪自己不争气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们?除了发达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外,我们也应该在自身上寻找原因。长期以来,由于市场经济发育的不充分,相应的法规建设滞后,执法环境不尽如人意,因此经常出现无论什么产品,只要有利润空间,众厂家、商家就会一哄而上,其结果就是质优价高的产品难以生=存,而充斥市场的则是价格低廉的劣质产品。
一场针对“中国食品”乃至“中国制造”的信任危机正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危机从宠物饲料开始,迅速扩大至海产品、牙膏、药品、玩具等等,先是被点名、被怀疑,进而面临下架撤货,最后出口被迫停止……受一些西方媒体乃至政府大张旗鼓的动作影响,我国产品的信任危机快速波及其它国家和地区。一时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中国制造在产品安全上遇到的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集。我国应该如何看待这场“国际危机”?笔者认为,这场“中国制造”风波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是指国外设置的各种贸易壁垒等,而内因则是我国一小部分产品的质量确实有待提高。
出口频遭遇贸易壁垒
现在,无论是产业界还是理论界,比较一致的说法是世界已进入“TimeforMadeinChina”(中国制造时代)。仿佛一夜之间,人们忽然发现,中国已变成了世界制造业的大工厂,从纺织、轻工、机械、电子产品到化工、农产品甚至汽车、通讯等高科技产品,几乎在世界每个角落都有销售。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82321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年平均汇率折合为22257亿美元,位列世界第4。与此同时,中国对外贸易2005年更是达到14221亿美元,在全球国际贸易排名中坐三望二。毫不夸张地说,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中国人制造的产品。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南半球国家的商场、超市、零售店里,中国制造的产品早已超过半壁江山,纺织、轻工、机电类产品更超过90%。而在欧洲、北美和世界各地也都如此。
近年来,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快速增长。也正因如此,“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遭遇到了重重阻击:欧盟对中国皮鞋、彩电实施反倾销,对中国打火机实施新CR法案;美国对中国打火机进行“337调查”。仅2005年当年,中国遭遇的反倾销调查就达57起,涉案金额17.9亿美元。用四面受敌来形容“中国制造”的处境并不为过。
令人忧虑的是,如今向中国商品设置贸易壁垒的已不仅限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频频对中国商品设置障碍。近10年来,3/5的对华反倾销都是由发展中国家发起和实施的。
美国为何突然密集指责中国?
令人疑惑的是,“中国制造”大规模来美并非始于今日,为何突然成为众矢之的?让人觉得不正常。用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话说,就是“连续出现‘中国制造’的负面新闻,显得密集而刻意”。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与安全研究所教授毛寿龙接受本报采访时认为,此次“中国制造”之所以掀起轩然大波,是必然原因和偶然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从美国的政治周期来看,明年是美国的大选年。历史上,每逢临近大选年,中美关系就会趋冷,民生问题就会被提上议事日程。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美经贸摩擦的不断升级几乎无可避免。不久前,美国首次对从中国进口的铜版纸征收反补贴关税,其它一些行业协会也纷纷向国会施压,要求对中国产品进行制裁。在这种情况下,近几年来大举进军美国市场的中国食品业很容易成为被打击的靶子。中美经贸的上空早已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硝烟。“尽管有不少问题我们经过及时调查,证明与中国无关,但真相还是在一片热炒声中被忽略或漠视了。”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王义桅则认为,“中国制造”对美国有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一是制造业层面,其二是消费者层面。
前者对“中国制造”不满是因为他们认为中国人抢了他们的饭碗,而后者一直都是价廉物美的中国产品的受益者,如今来自消费层面的阻力预示着中美贸易摩擦进入了新的阶段。“一些议员趁热打铁,理直气壮地提出一些制裁、打压中国产品以及人民币汇率的各种提案。如‘要求食品生产商标明产品来源地’法案就是其前奏曲。”
中国制造危机也有内因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们?除了发达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外,我们也应该在自身上寻找原因。长期以来,由于市场经济发育的不充分,相应的法规建设滞后,执法环境不尽如人意,因此经常出现无论什么产品,只要有利润空间,众厂家、商家就会一哄而上,其结果就是质优价高的产品难以生存,而充斥市场的则是价格低廉的劣质产品。
同时,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地方保护主义等原因,“中国制造”涉及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也十分严重,不但国内许多专利受到同行的侵犯,严重挫伤了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连许多跨国大公司在中国也难逃此厄,有的公司只好在中国设立打假部门,花重金打假;有的甚至不堪伪造、仿冒之苦而不得不放弃“肥沃”的中国市场。如意大利服装名牌“华伦天奴”就因为太多来路不明的“野孩子”而于2003年黯然退出中国市场。即使退了市,现在市场上“华伦天奴”产品照样卖得欢。
不少企业,为了在价格大战中站稳脚,不惜牺牲品质,甚至是牺牲工人的健康,成为“血汗工厂”。目前要把“中国制造”打造成金字招牌,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我们的产品质量,用实力来说话。
我们国家现在出口的产品主要是一些粗放型的产品,利用廉价的劳动力,把廉价的商品出口到国外。出口商品技术含量普遍较低,价格有优势,数量很多,冲击了出口国的相关行业,导致出口国对中国产品的敌视。其实,加强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把粗放型产品向集约型产品转换对中国出口还是很有必要的,不单单是价格,我们要以多方面的优势占领国际市场。
中国企业需要自身反思
“以牙还牙,短期来讲有一点出气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转移国际舆论的注意力,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在技术上完善、理念上改观。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要培养、建立一种互信机制,这种心态对于一个大国尤其重要。他(美国)可以指责我们,我们也可以跟他吵上一架,但吵完以后一定要马上退回来,站在一个主流的价值观上重新反思我们自己的一些做法。”专家毛寿龙说。
争取危中有“转机”
专家指出,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工业生产大国,但由于缺乏技术和品牌等深层次竞争资源,中国制造只是世界制造生产链中的重要“车间”,还远未成为“世界工厂”。没有在国际市场叫得响的自主品牌,成了中国制造的软肋,成为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桎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主要是来自于自身研发投入的不足。在创新方面,中国企业与欧美企业的差距仍在不断拉大。如今,中国制造低成本优势将要面对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的竞争,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如果“中国制造”依然停留在简单的加工层面,中国终将沦为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最末端,失去持续快速发展的能力。正是那些妖魔化中国制造的人促使我们对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采取什么样的后“中国制造”增长方式,将成为决定中国经济是否可持续增长的关键问题。
对中国而言,最新的“中国制造”风波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警示。它促使我们思考如何进一步强化产品安全监管、加大对肇事厂家和失职官员的惩处力度,并从根本上建立一个良性发展的机制。而个别企业也应该好好反思—————怎样才能适应国际规则?怎样才能真正塑造长期发展战略和品牌效应?
如果我们能把这次“中国制造”的危机,化作加强品质监督、改进机制、提升产品层次、提高产业结构,从而改善产品安全性能的机会,让“中国制造”不仅价廉,而且物美,勤修内功,这次“中国制造”的危机就真的是危中有“转机”了。
一场针对“中国食品”乃至“中国制造”的信任危机正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危机从宠物饲料开始,迅速扩大至海产品、牙膏、药品、玩具等等,先是被点名、被怀疑,进而面临下架撤货,最后出口被迫停止……受一些西方媒体乃至政府大张旗鼓的动作影响,我国产品的信任危机快速波及其它国家和地区。一时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中国制造在产品安全上遇到的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集。我国应该如何看待这场“国际危机”?笔者认为,这场“中国制造”风波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是指国外设置的各种贸易壁垒等,而内因则是我国一小部分产品的质量确实有待提高。
出口频遭遇贸易壁垒
现在,无论是产业界还是理论界,比较一致的说法是世界已进入“TimeforMadeinChina”(中国制造时代)。仿佛一夜之间,人们忽然发现,中国已变成了世界制造业的大工厂,从纺织、轻工、机械、电子产品到化工、农产品甚至汽车、通讯等高科技产品,几乎在世界每个角落都有销售。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82321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年平均汇率折合为22257亿美元,位列世界第4。与此同时,中国对外贸易2005年更是达到14221亿美元,在全球国际贸易排名中坐三望二。毫不夸张地说,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中国人制造的产品。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南半球国家的商场、超市、零售店里,中国制造的产品早已超过半壁江山,纺织、轻工、机电类产品更超过90%。而在欧洲、北美和世界各地也都如此。
近年来,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快速增长。也正因如此,“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遭遇到了重重阻击:欧盟对中国皮鞋、彩电实施反倾销,对中国打火机实施新CR法案;美国对中国打火机进行“337调查”。仅2005年当年,中国遭遇的反倾销调查就达57起,涉案金额17.9亿美元。用四面受敌来形容“中国制造”的处境并不为过。
令人忧虑的是,如今向中国商品设置贸易壁垒的已不仅限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频频对中国商品设置障碍。近10年来,3/5的对华反倾销都是由发展中国家发起和实施的。
美国为何突然密集指责中国?
令人疑惑的是,“中国制造”大规模来美并非始于今日,为何突然成为众矢之的?让人觉得不正常。用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话说,就是“连续出现‘中国制造’的负面新闻,显得密集而刻意”。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与安全研究所教授毛寿龙接受本报采访时认为,此次“中国制造”之所以掀起轩然大波,是必然原因和偶然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从美国的政治周期来看,明年是美国的大选年。历史上,每逢临近大选年,中美关系就会趋冷,民生问题就会被提上议事日程。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美经贸摩擦的不断升级几乎无可避免。不久前,美国首次对从中国进口的铜版纸征收反补贴关税,其它一些行业协会也纷纷向国会施压,要求对中国产品进行制裁。在这种情况下,近几年来大举进军美国市场的中国食品业很容易成为被打击的靶子。中美经贸的上空早已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硝烟。“尽管有不少问题我们经过及时调查,证明与中国无关,但真相还是在一片热炒声中被忽略或漠视了。”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王义桅则认为,“中国制造”对美国有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一是制造业层面,其二是消费者层面。
前者对“中国制造”不满是因为他们认为中国人抢了他们的饭碗,而后者一直都是价廉物美的中国产品的受益者,如今来自消费层面的阻力预示着中美贸易摩擦进入了新的阶段。“一些议员趁热打铁,理直气壮地提出一些制裁、打压中国产品以及人民币汇率的各种提案。如‘要求食品生产商标明产品来源地’法案就是其前奏曲。”
中国制造危机也有内因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们?除了发达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外,我们也应该在自身上寻找原因。长期以来,由于市场经济发育的不充分,相应的法规建设滞后,执法环境不尽如人意,因此经常出现无论什么产品,只要有利润空间,众厂家、商家就会一哄而上,其结果就是质优价高的产品难以生存,而充斥市场的则是价格低廉的劣质产品。
同时,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地方保护主义等原因,“中国制造”涉及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也十分严重,不但国内许多专利受到同行的侵犯,严重挫伤了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连许多跨国大公司在中国也难逃此厄,有的公司只好在中国设立打假部门,花重金打假;有的甚至不堪伪造、仿冒之苦而不得不放弃“肥沃”的中国市场。如意大利服装名牌“华伦天奴”就因为太多来路不明的“野孩子”而于2003年黯然退出中国市场。即使退了市,现在市场上“华伦天奴”产品照样卖得欢。
不少企业,为了在价格大战中站稳脚,不惜牺牲品质,甚至是牺牲工人的健康,成为“血汗工厂”。目前要把“中国制造”打造成金字招牌,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我们的产品质量,用实力来说话。
我们国家现在出口的产品主要是一些粗放型的产品,利用廉价的劳动力,把廉价的商品出口到国外。出口商品技术含量普遍较低,价格有优势,数量很多,冲击了出口国的相关行业,导致出口国对中国产品的敌视。其实,加强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把粗放型产品向集约型产品转换对中国出口还是很有必要的,不单单是价格,我们要以多方面的优势占领国际市场。
中国企业需要自身反思
“以牙还牙,短期来讲有一点出气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转移国际舆论的注意力,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在技术上完善、理念上改观。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要培养、建立一种互信机制,这种心态对于一个大国尤其重要。他(美国)可以指责我们,我们也可以跟他吵上一架,但吵完以后一定要马上退回来,站在一个主流的价值观上重新反思我们自己的一些做法。”专家毛寿龙说。
争取危中有“转机”
专家指出,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工业生产大国,但由于缺乏技术和品牌等深层次竞争资源,中国制造只是世界制造生产链中的重要“车间”,还远未成为“世界工厂”。没有在国际市场叫得响的自主品牌,成了中国制造的软肋,成为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桎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主要是来自于自身研发投入的不足。在创新方面,中国企业与欧美企业的差距仍在不断拉大。如今,中国制造低成本优势将要面对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的竞争,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如果“中国制造”依然停留在简单的加工层面,中国终将沦为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最末端,失去持续快速发展的能力。正是那些妖魔化中国制造的人促使我们对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采取什么样的后“中国制造”增长方式,将成为决定中国经济是否可持续增长的关键问题。
对中国而言,最新的“中国制造”风波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警示。它促使我们思考如何进一步强化产品安全监管、加大对肇事厂家和失职官员的惩处力度,并从根本上建立一个良性发展的机制。而个别企业也应该好好反思—————怎样才能适应国际规则?怎样才能真正塑造长期发展战略和品牌效应?
如果我们能把这次“中国制造”的危机,化作加强品质监督、改进机制、提升产品层次、提高产业结构,从而改善产品安全性能的机会,让“中国制造”不仅价廉,而且物美,勤修内功,这次“中国制造”的危机就真的是危中有“转机”了。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
文章关键词: 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