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渐陷谷底 加工贸易企业面临“三重考验”
一辆在欧美市场上价值上千美元的婴儿手推车,国内生产链条所取得的收益不足100美元,大部分利润被研发和销售环节“刮”走,这是日前在中山市某日用品生产公司采访时了解到的。
-加工企业处在利润谷底
这家企业所遭遇的情况,正是绝大部分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这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利润分配模式已成为企业价值链中的“伤痛”。再举一个业内共知的事例:苏州贴牌生产的芭比娃娃在美国市场上售价10美元,在中国的离岸价格却只有2美元。除去管理费、运输费和来料费,中国企业所得利润仅0.35美元。
一项产业价值链的研究表明,产业链利润呈现一个“V”字形,即所谓的微笑曲线。一般情况下,处在曲线两头的研发、销售环节利润率在20%至25%之间,而处在中间加工生产环节的企业,其利润只有5%,中国大部分企业恰恰处于中间位置——利润最薄的谷底。
-政策强拉企业走“两端”
继7月1日国家下调服装出口退税后,部分纺企开始考虑转做加工贸易。然而7月23日,政府有关部门针对加工贸易又出重拳,《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将纺织纱线、布匹等商品列为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并对其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那些欲转型加工贸易的纺企终于看到了政府为缓解外贸顺差过大而采取抑制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过快增长的决心。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资金链瞬间变紧。
据市外经贸部门测算,我市约有1800多家企业被列入了目录,占全市企业的近四成,部分企业可能会因为无法承受资金压力而被迫停产。
拱北海关党组书记、关长陈立平到中山关区考察时说,各项政策的最终目的是“逼迫”国内企业向产业链的两端移动,当前的调整只是开始,年内有可能再次出台禁止内加工贸易目录,或许比目前的目录更加严格。
-政府为“三重考验”解难
出口退税两次调整、人民币汇率提高、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出台,已成为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的“三重考验”。“无论是企业本身,还是上游企业,已经看到了具体的困难。”上半年出口额达5.5亿元的中山船井电子厂有关负责人忧心忡忡地说。
从海关统计数据看,加工贸易进出口比例占了外贸进出口的70%左右。反观当前中国每日耗水量、污水排放量、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都居世界前列,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已成必然趋势。然而,转型升级是需要过程的,一些企业在“三重考验”中已经濒临破产的边缘。
8月21日至22日,陈立平带队走访了中山关区的8家重点企业并进行深入调研,鼓励企业向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转移。
同时了解到,为力推加工贸易转内销,帮助企业渡过这几道难关,中山市政府已派出考察团到东莞等地取经。并希望通过中山市保税物流中心的建设,加快对加工型贸易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