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OEM策略让意大利人代工造鞋
当你用着进口品牌但本土制造的空调、笔记本电脑、手机、时尚服饰、化妆品……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也许你脚上穿的一双中国品牌的皮鞋,其实是意大利生产的?
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低,所以国内制造商为海外商家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原始设备生产商,通俗讲法是“贴牌生产”)的做法屡见不鲜,但反之,让海外发达国家为中国本土品牌反向OEM的案例却很少见。
森达皮鞋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案例,在其为海外皮鞋品牌OEM的同时,还大胆让意大利鞋厂为森达造鞋,高成本下,森达图的是什么?
有资料显示,1977年时,江苏苏北地区建湖县镇南村的几个农民为了摆脱贫困,在一个叫做朱相桂的人带领下,创办了鞋厂,这就是森达的雏形,而朱相桂也成为了日后中国这家鞋王企业的掌门人。
“其实这样说也不确切。”森达集团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徐先生并不十分认同这种说法,“事实上,当时大家也都还是有创业的冲动的,至于为何选择鞋业,其实也是因为当时有一定的基础,最初由几个造鞋师傅开始。”
苏商的勤奋和坚韧在朱相桂身上有着明显的写照,经过多年的借牌生产,从最初的缺原料、缺技术、缺人才、缺设备一直到积累了一定的财富,终于在1992年,朱相桂如愿推出了属于自己的品牌——“森达”。
“与其他制造企业相类似的,森达初始也是从为海外鞋业品牌贴牌生产开始的,主要是根据海外合作企业的订单来生产,然后输出海外。”徐先生告诉记者。
但上世纪90年代,皮革原料出现萧条趋势,而且中国的生产技术也与海外同业有一定差距,鞋业作为传统加工业,还没有进入生产工业化阶段,更加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海外的品牌在中国市场有颇高的知名度,反观中国制造商却一直为他人做“嫁衣裳”,好比著名的耐克鞋品牌,其实是一个典型的虚拟品牌策略,耐克公司本身根本不生产鞋,都是通过合作工厂为其生产,但耐克自己却获得了世界级品牌的收益。
森达此刻感到,必须要做点什么,让中国品牌可以进入世界鞋业的视野。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开始尝试双向OEM,即在我们为意大利鞋业品牌制造贴牌皮鞋的同时,意大利鞋厂同时也为我们制造贴着‘森达’品牌的皮鞋。”
有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意大利阿利桑德尼利莱迪、百罗利和FALC三家鞋厂开始为森达生产皮鞋,并通过当地的渠道,将“森达”品牌皮鞋在欧美市场销售。到2005年,意大利鞋厂为森达集团提供OEM产品的年产量达到了100万双。
“当时我们之所以选择意大利厂商为我们OEM最大的目的就是将森达品牌输出海外市场,通过当地的本土制造和渠道,对打入国际市场很有利。”森达方面透露,在当时,由于市场差异,所以与森达品牌皮鞋在国内走高端路线不同,森达特意将欧美市场的定位调整为中低端。
在国内,森达的一些高级皮鞋可以卖到四位数人民币,这个价格在中国市场算是不菲的,而在海外市场的森达品牌鞋价格约为100多美元~300多美元,这在当地属于中档大众化价位,森达旨在与欧洲一些本土品牌做差异化竞争。
于是,对意大利商家来说,森达为其OEM节约了成本,而对森达而言,借助海外厂商平台,其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国际地位。
当然,森达此举的代价也是不小的。
“在欧洲生产皮鞋,人力、物料等成本比中国要高很多,在那个年代,当大多数中国人还拿着最多几百元工资的时候,意大利制鞋厂的人均月工资就超过了1000元人民币,另外加上一些附加费用,森达的支出很大,现在我们已经停止了意大利方面为我们OEM的策略。”徐先生说。
所以,双向OEM对森达而言,更像是投资一笔经费用于全球市场的品牌推广,在完成一个阶段的推广后,森达立即回归到其利润最大点——国内市场的自营销售。
“目前我们在全国共有3000多家自营的网点,另外还有800多家加盟销售者,海外市场则还是保持订单销售,一年的产量大约在1000万双鞋左右,其中50%内销,50%外销,而自营板块的利润最高,一年可达几十亿元。”
接下来,总资产已达50亿元的森达集团正策划一项资本结构调整计划,上市会是森达未来的发展选择之一。有消息称,就在近期,朱相桂会见了深圳国信证券业务部高层,双方就上市主体、上市时间表、合作方式等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业界认为此举或许是森达集团上市全面启动的标志。